孙彩蕊
(辽宁省朝阳市康宁医院精神科,辽宁 朝阳 122000)
精神分裂症为多因素致认知、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出现功能障碍症状的精神疾病,患者意识清晰、智能正常,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发病隐匿且反复发作,若未及时开展规范治疗,患者病程迁延不愈可致病情加重,目前临床主要采取利培酮、奥氮平等抗精神药物治疗[1-2]。但是患者受疾病影响,可能抗拒服药,甚至有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伴有被害妄想、夸大妄想等思维障碍,在负面思维的影响下可增加患者心理压力,不利于临床护理诊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次研究比较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72例分别接受常规专科护理以及心理行为护理患者干预前后的临床症状、认知功能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72例慢性精神分裂患者通过双盲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纳入标准:①参考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相关内容[3],病程均超过3年,确诊为慢性精神分裂症。②本次研究征得患者家属、医院伦理会同意。排除标准:①既往接受过心理行为治疗患者。②因其他精神疾病致感知觉、思维情感以及认知出现障碍患者。③伴有伤人、自伤、毁物等冲动行为患者。④未定期入院及相关诊疗资料缺失患者。试验组接受心理行为护理(n=36):男、女分别19例、17例,年龄及平均年龄为22~64岁、(42.82±1.42)岁,病程及平均病程为3~6年、(4.12±0.11)年。对照组接受常规专科护理(n=36):男、女分别19例、17例,年龄及平均年龄为22~64岁、(42.82±1.42)岁,病程及平均病程为3~6年、(4.11±0.11)年。本次研究对象在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验证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护理人员遵照医嘱给予患者抗精神病药物,并向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介绍抗精神病药物给药方法、常见不良反应,嘱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遵照医嘱定时给药的同时观察患者给药后病情改善情况,同时按时入院复诊。
1.2.2 试验组 护理人员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心理行为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文化程度、家庭情况、既往病史,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疾病诊断结果,并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口头宣教以及播放专家资料等多种方式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个大体了解,以抵消患者对临床治疗的抗拒。此外,护理人员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列举一些预后良好案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②行为护理干预:与患者家属沟通,结合患者个体行为改善情况,适时给予口头鼓励以及物质奖励,主要行为干预内容包括按时起床、起床后洗漱、整理个人用品、着装整洁。此外,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兴趣与爱好,对于爱好音乐的患者为其提供收音机、播放节奏轻快的音乐,对于喜欢绘画、书法的患者为其提供相关工具材料,鼓励患者积极培养自身兴趣爱好,在交流与沟通中不断提升患者认知功能。同时患者家属应陪同患者做饭、购物、走亲访友,在社交活动中鼓励患者与他人交流沟通,防止患者长期情感封闭,沉溺于自身病态情感体验中。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护理干预6个月后PANSS量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以及一般精神病理等观察项目评分,阳性症状共7项、阴性症状共7项,一般精神病理共16项,30项内容均采取7级评分法,1级1分无症状,2级2分症状很轻,3级3分轻度症状,4级4分中度症状,5级5分症状偏重,6级6分重度症状,7级7分极重度症状,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症状越重。②借助MMSE评分判断患者干预前后不同时间段认知功能改善情况,该量表最高分为30分,27~30分表示认知功能正常,低于27分表示认知功能障碍,26~21分为轻度认知障碍,10~20分为中度认知障碍,0~9分为重度认知障碍。③借助SF-36量表判断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其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结果数值应用SPSS21.0系统处理,用(±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则表示组间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1 症状改善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具体情况如下,试验组干预6 个月后阳性症状得分[(8.03±0.11)分],低于对照组阳性症状得分[(9.78±0.13)分],t=10.378,P<0.05。试验组干预6 个月后阴性症状得分[(10.56±2.46)分],低于对照组阴性症状得分[(15.26±2.48)分],t=10.574,P<0.05。试验组干预6个月后一般精神病理得分[(18.15±2.57)分],低于对照组一般精神病理得分[(22.44±2.51)分],t=12.445,P<0.05。
2.2 认知功能 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具体情况如下,试验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干预6个月后、干预9个月后MMSE评分分别为(14.23±1.22)分、(17.25±1.25)分、(20.36±1.33)分、(24.62±1.36)分,对照组上述时间段MMSE评分分别为(14.22±1.23)分、(15.32±1.26)分、(17.32±1.35)分、(19.34±1.34)分,试验组干预3个月、6个月、9个月后对应时间段MMSE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t=11.572、11.372、11.924,P<0.05。
2.3 生活质量 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具体情况(见表2),试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SF-36量表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s)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s)
注:a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检出率低,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在饱受疾病折磨的同时生活质量显著降低[4-6]。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常规治疗中侧重于足量、足疗程抗精神药物治疗,忽视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理行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7-9]。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降低,同时在错误疾病观念的影响下患者易对自身疾病治疗产生怀疑与恐惧,继而降低患者用药依从性,不利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7-9]。心理行为护理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针对患者感知觉、思维、情感以及个人行为进行规范指导,纠正患者错误疾病认知,逐渐帮助患者恢复独立生活、工作,在心理行为干预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结合患者个体心理行为改善情况,给予言语鼓励以及物质奖励,从而协助患者重建正常生活模式,融入到社会中[10-11]。陈志明[12]临床研究显示应用心理行为干预的研究组患者干预后PANSS评分中阳性症状得分为(9.32±0.13)分、阴性症状得分为(10.58±2.41)分、一般精神病理得分为(18.22±2.52)分,研究组患者干预后PANSS评分各项观察项目得分均低于对照组。本次研究应用心理行为护理干预的试验组护理干预后PANSS评分中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以及一般精神病理各项观察项目得分分别为(9.03±0.11)分、(10.56±2.46)分、(18.15±2.57)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本次研究与陈志明研究结果一致,均证实心理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本次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应用MMSE评分以及SF-36评分分别判断患者干预前后不同时间段认知功能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伴随时间的提推移,MMSE评分以及SF-36评分得分逐渐提升。
综上所述,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行为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认知功能以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