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萍 李丽芳
(厦门市湖里区金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科,福建 厦门 361009)
糖尿病是指由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及免疫功能紊乱等众多致病因子作用下,导致机体出现胰岛功能减退、胰岛抵抗等,引起脂肪、糖及电解质等代谢紊乱综合征[1]。患病后以多饮、多尿、多食等为主要症状表现,随着病情发展还将并发诸多疾病,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及糖尿病肾病等,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因此,应控制好血糖水平,延缓病情发展,提升生存质量[2-3]。为此,本文选取257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采取社区健康宣教干预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内容如下所示。
1.1 一般资料 选取厦门市湖里区金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257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128)和试验组(n=129)。试验组男女比例为75∶54,年龄47~81岁,平均(60.12±3.82)岁,病程2~14年,平均(6.23±1.24)年。对照组男女比例为78∶50,年龄45~80岁,平均(60.79±4.12)岁,病程1~15年,平均(6.58±1.4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经糖耐量试验显示,空腹血糖超过7.0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超过11.1 mmol/L,或多饮、多尿及口干等典型症状表现,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②意识清醒,可与他人顺畅沟通者。③研究开展前,未合并任何糖尿病并发症。④所有家属及患者知晓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传染性疾病者。②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③配合度较差者。④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具体操作如下:每间隔6个月随访1次,了解日常生活习惯、用药情况及饮食状况等,根据实际情况普及糖尿病相关知识。同时,叮嘱患者每半年进行血糖、糖化、生化、尿微量蛋白、心电图及眼底等检查,了解病情状况。
1.2.2 试验组 试验组接受社区健康干预,具体操作如下:①健康宣教。以社区为平台,通过张贴糖尿病海报、发放健康手册、举办讲座等方式,开展健康宣教,普及糖尿病相关知识。在此过程中,询问在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及药物治疗等存在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加强与家属沟通,不断纠正对疾病错误认知,提升配合度。②膳食营养。每日限制糖分、热量等摄入量是控制血糖最重要方式。根据患者饮食喜好、血糖水平及病情状况,制定健康、合理的饮食搭配。以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维生素等食物为主,少进食糖分含量、脂肪含量较多食物。每日限制米、面等淀粉类食物摄入量。平时多吃当季蔬菜、五谷杂粮及豆类,少吃水果,控制糖分。三餐按时定量,少吃多餐,避免产生不适。针对肥胖者,还应严格控制体质量。③合理运动。根据病情状况、活动耐量,选择健康运动方式,如打太极、散步、游泳等,每日运动时间控制在30 min~2 h。同时还可组织社区开展运动比赛,提升患者参与度,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提升。在此过程中需注意,采用循环渐进方式,切记不要产生不适。④药物指导。定期检测血糖水平,并记录。根据血糖情况,调节药物剂量、种类,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叮嘱患者按时定量服用药物重要性,切记不要出现漏服、少服或更换药物情况。⑤正确监测血糖。正确指导患者使用血糖监测仪,每日餐前及餐后监测血糖,并正确记录。根据血糖水平变化调节每日饮食、用药。针对血糖平稳者,可适当延长监测血糖时间,每间隔3~7周测量1次。⑥定期随访。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对80岁及以上上门服务方式,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记录慢病管理系统,根据血糖水平情况评估,制定随访时间,空腹血糖在7.0 mmol/L以上,每2周随访1次;空腹血糖平稳,每1~3个月随访1次。在此过程中了解药物治疗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节疾病治疗方案与措施,提升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后半年,两组血糖水平改善情况,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②随访3年,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其他。③清晨空腹状态下,静脉抽取3 mL血液。将静脉血放入转速为3000 r/min离心仪中,离心10 min,分离上层血清,检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指标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s)、[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血糖水平比较 护理干预后,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血糖水平比较(±s)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其他分别为2例、3例、1例、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20%,对照组为4例、7例、3例、8例、17.19%(χ2=5.848,P=0.016)。
2.3 两组生化指标比较 试验组总胆固醇(5.01±0.63)mmol/L,对照组(5.34±0.73)mmol/L(t=3.467,P=0.001);试验组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1.67±0.43)mmol/L,对照组(1.84±0.55)mmol/L(t=2.432,P=0.016);试验组三酰甘油(1.56±0.22)mmol/L,对照组(1.76±0.53)mmol/L(t=3.858,P=0.001);试验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44±0.52)mmol/L,对照组(1.24±0.49)mmol/L(t=2.923,P=0.004)。试验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遗传、环境等是诱发糖尿病关键因素,患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表现,随着病情发展将出现口干、视线模糊及皮肤瘙痒等。若血糖长期未得到较好控制,还将会出现各器官并发症,如周围神经病变、眼部并发症及糖尿病肾病等,严重者还将导致死亡[4]。由此可见,积极控制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延缓病情发展显得极其重要[5-6]。
由于糖尿病治疗周期较长,出中心后还需继续长期服用药物,才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近几年,随着护理观念的转变,以社区为平台开展健康干预,能不断提升患者及周围人群对疾病认知,对降低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具有积极意义[7]。唐素元[8]和范宇静[9]对此开展研究,发现患者对血糖控制认知率、遵义服药情况等得到明显提升,血糖水平明显下降,说明实施社区管理后,将血糖水平控制在较好范围,有助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可有效提升生活质量。为此,本文选取257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更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高(P<0.05),结果与王玉兰[10]研究结果相似,再次证明社区健康干预对控制血糖及生化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效果更好。在本次研究中,仍存在8例并发症发生,故还应不断完善护理操作,降低并发症发生可能,改善转归。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采取社区健康干预能有效提升血糖及生化控制效果,对降低并发症发生有显著促进作用,具有一定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