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公园走一走

2021-09-18 08:14物道
北方人 2021年18期
关键词:竹椅绿意史铁生

文/物道

相逢一处好景

冯唐曾列过理想中的家,他说最好附近有公园,最好三五分钟能到,开车才能到的不算数。

公园里要有草坪,因为人到中年,筋骨似乎总解不开,跑步是解药。沿着小路跑一跑,温煦的风吹拂过耳边,浅浅的绿意荡漾在脚下,听着孩童的嬉闹声响,出了一身汗,人也好了。

但于更多人而言,去公园里散散步、发发呆便已足够。

一踏入公园,那些高大茂盛的树木便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隔绝开了外面的车水马龙,隔绝开了日常的鸡毛蒜皮。人心一静,步伐也不自觉地慢了下来。

盛夏,最爱去有芭蕉叶的小路。阳光暴晒,为墨绿、深绿、浅绿的叶片镶上一圈金边,人在旁边,却只觉得绿意浓浓,清清凉凉。

最好公园里有个湖,不必很大,能看落日便可。等着西边的云被慢慢染红,颜色绚烂到湖面也镀上一层厚厚的橘红色。待天色将晚,人群渐散之时,才意识到,明明是最平凡无奇的公园,竟也有着这番动人的光景。

村上春树曾说:“在这样一种伴随着真实感的流移变幻之中,我们认识到自己在自然这巨大的马赛克当中只不过是一块微小的彩片。”

人们总说诗与远方,似乎当下的生活不值一提。但是,在公园看见湖光粼粼的那一刻,看见绿意浸染的那一刻,生活何处没有诗意?

相逢生活本身

有人说,了解一个城市的最好方式是去看它的菜市场。我想,还可以去看它的公园,在这里,亦能逢见当地人最真实的生活。

在北京的景山公园,清晨伴着鸟鸣声,大爷们悠哉哉地,三五成群,一边遛着鸟,一边高谈阔论自家的鸟儿。有大爷提着三个鸟笼子,扬着头得意地说:“甭管几只,都得听我的,不听话就饿着嘿!”

怪不得有人说,去北京的景山公园可以看到真正的老北京生活。看遛鸟的北京大爷,听一口纯正的京腔,回去之后,说起话来也不自觉带着儿化音。

而老成都人最爱的休憩地是人民公园。公园的茶馆里人声鼎沸,摆满了方桌竹椅。桌上几个茶杯,一壶热水,再摆个龙门阵,成都人民翘着二郎腿便能坐一个下午。累了便往竹椅上一瘫,采采耳,听听川剧。在成都,喝茶的大爷大妈们告诉我们什么才叫生活的悠闲慵懒。

运动健身、下棋遛鸟,演奏声、方言声……公园里有着的是最本地的生活样子。这些景象,这些声音,生动盎然、热气腾腾,闪烁着一种扎扎实实的诗意,让人觉得亮堂而温暖。

对一个刚进入这座城市的人来说,公园率先对你敞开心扉,拉扯着你进入最真实的生活,让人得以窥见这番寻常细微、市井本地的景象。

与自己相逢

公园里有许多群体活动,但是也总有人形单影只。他们在安静的公园里独行,是选择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自己,不想被外界打扰。

我想起史铁生曾经也总是独自一人去公园,他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上天让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纪失去了双腿,他找不到工作,也找不到出路,对现实充满愤懑和抵触,而家附近的地坛公园成为他唯一可以沉静心灵的地方。

这座古园是寂静的,“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他常常摇着轮椅,失魂落魄地进入这座园子里,去到荒草边、颓墙旁,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

安安静静的,无人打扰的,他得以避开嘈杂,窥看自己的心绪,日复一日。最后他终于想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并开始拿起笔和纸,不断地写。

对于史铁生来说,地坛公园就像一个现实的避难所,一个慰藉之地,他可以短暂逃离现实、回归自然。他在沉默中重新审视自我,获得了启迪。

而城市里的人们又何尝不需要这样一个避难所呢?他们每天接收着太多嘈杂的声音,并没有太多空白的间隙。

而来到公园可以感受到喧嚣渐弱、万物静默下来的寂静。当我一个人独自行走在公园里时,我无需要在意他人,也不用做出任何回应,这是一个可以适当喘息的空间。同时,这也是一个可以停下来的空间,让人重新好好看到自己的内心,与真正的自己相逢。

就像伍尔夫说的那样,“事物回到他们自身,而我成为我。”在公园里独自一人时,这种诗意的时刻,我才与自己相逢了。

或许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这样的公园,与自然相逢,与他人相逢,最终与自己相逢。在相逢中,喘喘息,放放空,才觉得,诗意的生活不过如此。

猜你喜欢
竹椅绿意史铁生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绿野仙踪
春芽
三月的风
像爱自己一样爱上自然
家乡的竹椅
詹火林
不 同
我愿老在竹椅里
史铁生:心魂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