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琳 熊先才 黄健 胡勇*
(1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重庆 401123)
(2 重庆市土地利用与遥感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 401123)
1999年10月14 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传输型陆地遥感卫星“资源一号”卫星,实现了遥感卫星的自主研发。经过多年的发展,陆地遥感卫星逐步形成了资源系列、“高分”系列、“环境/实践”系列和商业小卫星系列等陆地遥感体系[1-2]。单系列卫星重访周期小于5天,能够实现一周内万景遥感影像的获取能力,而如何实现海量数据的高效利用和快速筛选成为了新的研究课题。
利用遥感卫星数据,可对地球表面各类资源、灾害、人类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学者们常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从影像的分辨率、获取时间、传感器类型等卫星参数筛选卫星影像数据。而对于光学传感器影像,还需要考虑云层覆盖的影响。虽然可以利用无云的图像进行监测,但对于全球大多数地区,获取无云图像的概率较小[3]。文献[4]利用2002年的全球Landsat ETM+数据研究发现,在任意80天内获取相同地区的两景无云图像的平均概率是0.28。因此需要对有云的影像进行合理利用。而当前对有云影像的筛选,几乎都只考虑总体覆盖率,即通过云的覆盖率阈值(如10%)对影像进行筛选,而未考虑云对地表实际地物的覆盖情况。针对某些应用场景,虽然影像中云的总体覆盖率超过了阈值,应用场景所关注的目标或区域可能无云或少云,依照传统的云覆盖率阈值法无法筛选出这些可用影像。此外,相同覆盖率条件下,离散的云和集中分布的云对影像的可用性影响也不相同。
为克服传统影像筛选仅考虑总体云量的问题,本文从单景影像云遮挡导致地物损失的角度出发,以“高分”系列卫星为例,采用光谱阈值法进行快速云检测,并以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作为地表覆盖先验数据,结合云区检测范围,计算云遮挡定量指标和可视化云下地物分类图,实现单景遥感影像应用场景的综合评估。
基于云检测的遥感影像应用场景评估,有两个方面的研究重点:一是快速云检测方法,二是应用场景评估模型。在云检测算法方面,主要有利用云高反射率和低温特征、利用云纹理和空间特征的阈 值法[5-10],和通过建立云训练样本的模式识别法[11-13]。其中,利用纹理特征的阈值法受云纹理特征选取影响较大,且效率较低;模式识别方法需训练大量可靠云样本,且不同数据需重新选取样本,耗时长;光谱阈值法在云检测精度上略低,但因其算法简单、运算效率高等特点,成为目前云检测领域中最快速简单的算法之一[14-15]。而对遥感影像的应用场景评估方面的具体研究较少,对单景影像的评估、评价主要集中在数据品质、数据处理等方面[16-18]。
本文在已有方法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运算效率、评价指标等因素,从影像处理、云区检测、云下地物分类图、云区遮挡指标计算、影像应用场景评估方面,提出基于云空间分布的遥感影像应用场景评估方法,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云空间分布的遥感影像应用场景评估流程图Fig.1 The flow chart of paper method
受传感器辐射分辨率、大气透过率和散射率等因素影响,原始影像所记录的像元亮度值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光谱阈值进行的云检测,必须经过归一化处理才能更好的进行云检测。为提升影像预处理效率,在传统直方图均衡化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分级频数直方图均衡化的方法进行影像预处理。具体思路如下:假设遥感影像的像元亮度值范围为[0,M],按I=M/ 100为步长进行影像归一化,L为频数步长,分别计算各波段的归一化影像
式中N为影像的像元总数;nL为各级频数像元累计数量;Bs为s波段归一化后的影像,值域为[0,1]。
2000年R.Irish等[19]学者提出云的亮度值在遥感影像中呈现均一的强反射性。如图2所示的遥感影像剖面光谱曲线,云的光谱曲线显著高于植被、建筑物等地物。利用云的这一光谱特征,可构建滤波器来实现云地分离。
图2 遥感影像剖面光谱曲线图Fig.2 Spectral profile of remote sensing imagery
卫星遥感影像中大部分可见光影像多为四波段数据,即蓝、绿、红、近红外波段,波段范围为0.43~0.90μm。为使得滤波器具有更好的普适性,本文采用这四个波段来构建云区检测滤波器。滤波器模型如下:
式中B1~B4分别代表波段1~4的归一化影像像元值,Pr表示单波段影像P中像元r的值;PMean、PMax分别代表单波段影像P的均值、最大值;B(r,*)Max、B(r,*)Min代表归一化影像像元r在所有波段*的最大值、最小值。Outs1代表各波段像元的高亮判别条件;Outs2代表亮度差异判别条件。
由于遥感影像中有高亮建筑物、小积云、水体等不均匀亮点的存在,会直接造成云区伪检测。为有效抑制非云高亮点对云区检测的影响,采用小面去除和数学形态学的开闭运算[20],对云区检测后的初始二值图像进行优化。小面去除可将零星噪声点去除;开运算可消除小噪点、分离图斑连接的纤细点、平滑大图斑边界;闭运算可填充图斑内细小空洞、连接邻近物体。优化处理后的云区范围减少了伪检测,同时保留了云区对象的形状完整性。
将地理国情监测地表覆盖数据作为先验数据,对云遮挡的地物情况进行评价。地理国情监测地表覆盖分类体系可分为8个一级类、53个二级类、107个三级类,为提升评估效率,本文基于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的一级类对数据进行重分类,分别为种植土地、林草覆盖、人类活动区、裸地、水体五个类型。详细的覆盖类型分类见表1。
表1 地理国情监测与影像评估分类体系对应关系Tab.1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ical condition monitoring and image evalua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在单景遥感影像应用场景评估时,本文制定了基于云下地物分类图、云区遮挡统计和云区连片度的评价体系,能够实现遥感影像定性和定量的双评估。各指标计算方法如下:
(1)云下地物分类图
根据地理国情监测先验地表覆盖类型,经地表覆盖重分类后,对云遮挡区域进行地物补充,实现云下地物类型的直观展示和评价。
(2)云区遮挡统计
参考地表覆盖空间统计评价指标[21],提出采用逐像元分析方法评价云区对各地类的遮挡程度。首先将面积超过整景影像面积0.1%的单块云区标记为集中云,其他为离散云,然后分别统计云区遮挡系数Ci、不同类型云区的各地类遮挡面积总和
式中Ci为第i类土地遮挡系数;为j类云区遮挡的第i类土地面积和,j=1表示集中云区,j=2表示离散云区;Wi为先验地表分类数据中第i类土地面积。
(3)云区连片度统计
借鉴农用地连片性分析评价指标[22-23],提出采用云区连片度指标自动判断云区集中连片程度。云区连片度PI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Ti为第i块集中云的面积;p代表集中云区的个数;A为云覆盖的总面积。
本文分别选取“高分一号”(GF-1)、“高分二号”(GF-2)卫星影像(影像信息如表2所示)作为实验数据,影像覆盖重庆市城区、郊区,包含水体、人类活动区、植被等地物类型。
表2 实验遥感影像信息表Tab.2 Remote sensing imagery information table
本文实验区内 GF-1影像的云主要为小积云,沿山脊线集中、其余分散,体态小、有薄暮状、絮状云块,建筑物聚集;GF-2影像的云主要为中积云,形态呈团状、边缘稀薄、云阴影明显,区域内建筑物较少。采用本文云检测算法所提取的云区范围如图3所示,通过人工目视解译方式勾绘云区作为真值,对算法提取结果总体精度指标进行定量评价。其中,GF-1影像总体精度为 92.3%,GF-2影像总体精度为 80.6%。经分析,在薄云区域、云区阴影、云区边缘、高亮建筑物区域存在少量漏提取和误提取。其中,GF-2因云边缘阴影、薄云影响导致云区漏检测;GF-1因薄暮状、絮状云、高亮建筑物影响导致云区误检测和漏检,但由于单个云区范围较小,云区光谱特征一致性强,云区边缘受到阴影影响小,因此总体检测精度高于GF-2。
图3 基于光谱阈值的云检测结果图Fig.3 Cloud detection result based on spectral threshold method
图4为GF-1影像和GF-2影像的云下地物分类图,从图4中可直观的看出云下种植土地、林草地、人类活动区、裸地、水体的分布范围和遮挡情况。GF-1影像云层主要为分散的小积云,山脉区域的林草地云遮挡较多,影像左下部分人类活动区域云遮挡较多,种植土地遮挡情况较为分散,零星分布于全图区域。GF-2影像云层主要为中积云和分散小积云,面积相对较大,主要遮挡种植土地和林草地,零星遮挡人类活动区,水体和裸地几乎未遮挡。
图4 云下地物分类图Fig.4 The cloud coverage classification map
通过云区遮挡统计、云区连片度统计,分析云遮挡对单景影像的影响。表3为GF-1影像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影像云区连片度低,以离散云覆盖为主;林草地遮挡系数最高,且离散云遮挡面积最大;种植土地和人类活动区遮挡系数相当,与人类活动区相比种植土地受集中云遮挡面积略高;裸地和水体虽存在遮挡情况,但面积较小可忽略。从云遮挡定量指标分析,GF-1影像林草地受云遮挡影响最严重,其次是种植土地和人类活动区域,但遮挡系数在10%左右,总体各地类损失较小。
表3 GF-1影像云遮挡定量评价表Tab.3 Cloud cover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table of GF-1
表4为GF-2影像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影像云区连片度高,以集中云为主;种植土地遮挡系数最高,集中云区遮挡面积较大;其次为林草地,遮挡面积总和39.81km2,也以集中云遮挡为主;人类活动区、裸地、水体的遮挡系数相对较高,但受云遮挡总面积较小,均小于10 km2。从云遮挡定量指标分析,GF-2影像受云遮挡影响的地类主要为种植土地和林草地,且集中云为主,导致区域性地类遮挡,地类遮挡系数大于10%,总体地类损失较多。
表4 GF-2影像云遮挡定量评价表Tab.4 Cloud cover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table of GF-2
结合云下地物分类图和云区遮挡指标综合分析。在遮挡空间分布上,GF-1影像主要为离散云,分布于全图区域,影像云遮挡面积占全图的6.74%;GF-2影像主要为集中云,主要位于影像上部,云遮挡面积占全图的 11.71%。在地类遮挡上,GF-1影像在山脊区域,林草地被主要遮挡,在影像部分地区,人类活动区遮挡次之;GF-2影像的种植土地、林草地受到主要遮挡,人类活动区遮挡次之。在影像应用优势场景上,GF-1各地类遮挡系数优于GF-2,地类损失相对较低,且遮挡系数小于10%,能在种植土地、人类活动区、裸地、水体类型应用场景中发挥较高利用价值;GF-2受集中云主要影响,种植土地、林草地区域性损失较多,且遮挡系数大于10%,此类型应用价值较低,但水体损失和遮挡系数较小,可应用于水体为对象的应用场景中。
本文针对现有影像筛选只考虑云区总体覆盖率的问题,提出基于光谱阈值云区检测,并结合先验地表覆盖类型的影像应用场景评估方法。重点对云的波谱特征进行分析,构建基于光谱特征的快速云检测方法,并结合地理国情的分类体系,建立云遮挡地表覆盖类型统计评估体系。以GF-1和GF-2影像为测试数据,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实现单景影像云区检测,并对云遮挡地物的空间分布、损失比例进行直观展示和分项统计,能够实现对单景遥感影像的应用场景评估,克服了传统影像筛选未考虑云对地表实际地物覆盖影响的问题,进而提升了单景影像的应用价值。
但本文方法也有待进一步改进:1)基于光谱阈值的云检测法在处理厚薄不一的卷云、薄暮状的卷层云时,可能存在漏检测现象。2)本文的快速检测法未对原始影像进行正射校正,叠加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分析时存在一定几何偏差。在后续应用有需求时,可通过加入纹理约束的方式改善云检测,通过影像正射纠正的方式修正几何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