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曙175块大凌河油藏经历蒸汽吞吐、蒸汽驱两种开发方式,目前已处于开发中后期,采出程度达42.41%,接近标定采收率,根据地质和开发特征认识,对其进行中后期评价,为同类型油藏提供治理经验。
主题词:蒸汽吞吐 蒸汽驱 评价
1.概况
曙175块地处辽宁省盘锦市西约30Km处,构造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开发目的层为新生界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中段大凌河油层。含油面积0.96Km2,地质储量453×104t。
1.1构造特征
曙175块大凌河油层是古斜坡背景下形成的断鼻构造,构造高点在曙1-7-5井附近。断块西侧为岩性尖灭,其它三面受断层切割,构造面积2.3Km2, 闭合高度140m,地层倾角10°~15°。
1.2沉积特征
曙175块大凌河油层为沙三中期沉积的一套巨厚陆源碎屑浊流沉积体,属扇中亚相沉积。曙175块水下扇砂体展布自下而上逐渐向西侧杜66潜山的南翼超覆,划分为1-5砂体。油藏埋深-960~-1090米,油层平均有效厚度34.4m。油层平面分布特征为东厚西薄,西部地区油层厚度20~40m,向东逐渐增厚为30~70m。
1.3储层物性
大凌河油层储层物性好,属高孔高渗储层。岩性主要为砂砾岩,含砾不等粒长石质硬砂岩和混合砂岩。油层内无稳定泥岩夹层,且具有颗粒粗、分选差、孔隙发育和泥质含量中等的特点。储层平均孔隙度25.0%,平均空气渗透率0.8~1.5μm2,泥质含量 6.04%,粒度中值0.48mm,分选系数2.06,碳酸盐含量7.25%。
1.4油藏类型
曙175块大凌河油层为边底水块状油藏,油水界面为-1090m,油水体积比约为 1:8.5。油层顶部为一分布稳定的泥岩,厚度5.0~20.0m,泥岩上部发育一厚层状的水层。
1.5流体性质
曙175块大凌河油层属特稠油油藏,原油具有密度大、粘度高、胶质+沥青质含量高、含蜡和含硫低的特点。地面脱气原油粘度(50℃)20000~40000mPa·S,原油密度(20℃)0.96~0.99g/cm 3,胶质+沥青质含量为50.33%,含蜡5.13%,含硫0.36%,初馏点233.6℃,凝固点21-30 ℃。地层水为NaHCO3型,总矿化度2684mg/L, 油层上部地层水总矿化度为3700-3900mg/l,油藏边底水总矿化度约为4500-5000mg/l。
1.6压力与温度
曙175块大凌河油藏原始地层温度50℃,原始地层压力10.4MPa,压力系数1.008,目前区块平均压力2.1MPa,地层温度70℃。
2.开发历程与开发现状
2.1开发历程
曙175块自1983年投入开发以来,依据其开发特点及产量变化情况等可划分为三个开发阶段:
(1)吞吐上产阶段(1983年7月—1988年12月)
1983年下半年1-35-32和1-35-330井首先开展蒸汽吞吐试验,取得明显增产效果,于1985年进入全面蒸汽吞吐开发。截止1988年12月底,为完善井网吞吐开发阶段。
该阶段累积注汽41.23×104t,累积采油54.74×104t,阶段油汽比1.33,平均单井注汽2.3周期,采出程度12.08%,阶段末(1988年12 月)油汽比为1.14。
(2)汽驱+吞吐阶段(1989年1月—2000年6月 )
自1989年1月至2000年6月,为汽驱+吞吐引效开发阶段。在此阶段,通过适时采取边缘排水、中部转汽驱措施,有效控制了油藏边底水侵入速度,保证了汽驱试验的顺利进行。实施分步转汽驱方案,实现了油藏产量接替。利用各种监测方法,进行油藏监测,及时采取了大泵提液、吞吐引效、汽驱注入量调整等措施,并实施二次完善井网,显著提高了开发效果。1990~1995年在没有其它大型调整措施的情况下,油藏中部油层压力由吞吐阶段末期的4.5MPa逐步上升且稳定在6.0~5.0MPa左右,油井生产能力较旺盛,年产油稳定在11.0×104t以上,平均日产油稳定在300t,综合递减控制在-1.1~3.3%。1996年开始进入递减阶段。
(3)停驱吞吐阶段(2000年7月至今)
1998年,由于多年汽驱,汽窜现象严重,个别井组已形成汽驱通道,见效方向单一,且汽驱量逐年减少,因此汽驱效果下降,断块產量递减加快。2000年6月停止汽驱。
从2000年6月停驱至今曙175块进入开发后期,采用吞吐方式进行开发。2000年8月日产量从7月的166t/d下降到131t/d,区块出现产液量缓慢下降、综合含水上升的现象。之后产液量在1200t,日产油110t,综合含水90.8%,维持了10个月左右。2001年后随着一批高含水井及套坏落物井的相继停产,区块的产液量大幅度下降,2007年在边部部署3口水平井[1],年产量达到1.588万吨, 2012年7月因边水入侵高含水关井。
该阶段共注汽39.0347×104t,阶段采油16.2663×104t,阶段油汽比0.42,采出程度3.63%。
2.2开发现状
截止到2020年4月,全块完钻84口,其中报废井31口,观察井45口,油井8口。
8口油井中,开井4口(捞油3口),日产液14t/d,日产油2t/d,综合含水86.8%,采油速度0.02%,采出程度42.41%,累积产油192.1369×104t,累积产水527.3941×104t,累积注汽430.3191×104t,其中汽驱注汽235.759×104t,累积油汽比0.45,回采水率122.6%。
3.开发评价
(1)产量评价
曙175块8口油井中,开井4口(捞油3口),日产液14t/d,日产油2t/d,均为低效井,低产井。
(2)含水特征
区块平面上随着油藏开发,边底水入侵,目前油井全部高含水。
纵向上区块原始油水界面[3]在-1090m,目前油水界面上升至-1000m。
(3)油藏阶段采出程度高
曙175块自1983年投入开发以来,先后经历吞吐、汽驱开采,目前采出程度42.41%,接近标定采收率。
综上所述,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曙175块大凌河油藏后续开发具有较大难度。
参考文献:
[1]陈民锋等.超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吞吐开发合理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2,9(2):37-41.
[2]张锐等.稠油热采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104-108.
作者简介:晏淑凤,女,1981年2月出生辽宁省朝阳市,汉族,工程师,2006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现于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从事地质开发工作。
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 辽宁 盘锦 12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