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芙蓉
摘要:我国作为粮食生产大国,每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高达60000多万t,但随着社会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总数也在不断增加,致使国家对于粮食的总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玉米作为人们餐桌上经常出现的一种食物,它的产量与品质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尽管经过近些年来的不断努力,玉米培育科技得到了极大的突破,种植方法也进行了系统化的革新,但还有许多培育人员的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有所欠缺,限制了国家玉米总产量。根据以上情况分别从玉米高产培育技术、玉米病虫防害科技以及玉米高产技术推广方式三个角度进行讨论,希望可以为玉米培育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0 引言
新疆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省份,该地区玉米种植面积较大,主要是用于青贮饲料等的制備。本区的气候条件适于玉米高产,随着农耕文化不断发展,目前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玉米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主要粮食作物,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所需求的重要粮食资源。想要在提升农作物产量的基础上强化质量,必须要应用先进种植栽培技术。
1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概述
1.1 品种选择
玉米种植的前提条件是优质的种子品种,只有优质的品种才能培育出高质量,高产量的玉米。优质品种的选择不能过于盲目,需要结合当前种植区域的气候特性与土壤环境,综合性的考虑优质品种的选择。选用的种植品种需要保证玉米根部和秸秆叶片发育良好,能够帮助玉米植株在生长的过程中良好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充分的进行光合作用。品种选择确定后也需要对品种质量进行综合检验,将其中破裂以及坏种进行去除。
1.2 种子处理
(1)晾晒种子:在开始玉米种植时,对天气的把握十分重要,合适的天气,在太阳下将种子摊开晾晒 2d。(2)种子包衣的处理:防治苗期地下害虫、病害和玉米丝黑穗病的重要防御手段之一就是种子的包衣。防治地下害虫要使用杀虫剂成分高的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要选用杀菌剂含量高的种衣剂。通常情况下种子包衣应在播种前 7~10d 进行焖种 24~28h。(3)浸泡玉米种子:浸泡种子可以加速种苗的催生、提升抗低温能力、增加出苗率,但催芽的种子必须播在湿土上,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浸种催芽。25~28℃条件下,一般浸种 3~4h,然后在 25℃条件下催芽,当绝大部分种子微微露白后就可将其播种。
1.3 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的控制是非常关键的,需要认识到玉米种子中含有一定的干物质,其物质存在是受光合作用影响下产生的。如果没有对间距进行有效控制,植株过于密集会争夺土壤里的养分,对于区域内玉米产量会造成较深影响。如果种植的密度较低,植株之间的间距较大,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会受到影响。所以合理的确定植株之间的间距,是每一名农业生产技术人员都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1.4 合理灌溉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水分是不可或缺的,而我国地域辽阔绝大多数地区的种植都依靠自然条件实现灌溉,但是自然气候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大部分还是依靠人为进行浇灌,从而解决局部地区缺水的问题。玉米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十分充足的水分,无论是那个阶段都需要进行及时的灌溉,可选择拔节水和灌溉水等方式,以此确保玉米的高产。
2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玉米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病虫的侵害,要在此之前做好防护准备工作,已经发病的也要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使玉米健康的生长起来,才会将产量提升至最大。对于病虫害的预防,要做到从种子开始把关,因为有些种子自身就受到了细菌的侵袭,同时成长过程中就会将细菌,病种传播给其他植株,造成大部分玉米受到传染和损失,最重要的是病菌可能会进入土壤中冬眠与潜伏,将整片土壤和田地都变得有病菌的存在,这样一来,病虫害将始终影响着玉米的产量与质量。
3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方式
(1)要加强对于农业培育技术的推广工作,经济技术不断发展的现在,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现代化农业技术奖农业种植的效率做到做大化,做好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将众多种植人员的想法整合起来,共同探讨玉米高产栽培方法、找到存在的问题,再统一由科研部门研究解决,以促进我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进步。(2)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形式进行改革创新。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以往的传统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将自身的领导作用充分展现出来,加上自身对先进种植栽培技术的了解,对区域农民群众进行培训,加强先进技术和栽培工艺的推广。
4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不断加大的需求缺口,要加强对玉米的技术研究与推广。玉米种植出现的产量不高或质量不过关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农业培育知识作为培育的支撑,所以在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也不要忘记对栽培技术使用方法的推广,加强农业主们对日常管理与病虫防治的观念,从而使玉米种植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杜军.浅析高产优质玉米种植技术[J].种子科技,2020,38(6):42,45.
[2] 卫竹平.高产优质玉米种植实用技术[J].北京农业,2015(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