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小说中的地理文学特征

2021-09-17 20:20平非凡刘杰
校园英语·下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福克纳空间文学

平非凡 刘杰

【摘要】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南方作家,他的作品中充斥着对美国南方地理文化的描写,这赋予了他的作品以地理文学特征。本文以福克纳的代表作品《我弥留之际》为例,对该作品中富含的地理性与文学性两方面特质加以分析。

【关键词】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地理文学

【作者简介】平非凡(1998.02-),汉族,男,河北保定人,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通讯作者)刘杰(1970.02-),女,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一、引言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的著名小说家,国内外学者都对他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只是,诸学者多从女性主义、存在主义或叙事学等角度对他的作品进行分析,很少有学者将福克纳的作品置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下进行批评分析。卢建飞认为:“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那便是地理文学”。由此可见,研究者们将福克纳作品置于文学地理学视角之外的原因就在于长久以来福克纳的作品并未被视作地理文学进行探讨。然而,福克纳作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代表,其作品在关注、描写南方人的同时,凭借自己对南方历史和家乡生活的熟悉与理解,构架了“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大量涉及了美国南方地理、文化等要素的描写。福克纳也曾说:“记住,一个作家必须以他的背景从事创作……我的生活,我的童年是在密西西比一个小镇上度过的。那就是我的背景的一部分,我在其中长大,在不知不觉中将其消化吸收,它就在我身上。”故本研究将以福克纳著名的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下文简称《弥》)为例,探究其中的地理文学特征,为今后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对福克纳的作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作出贡献。

探讨《弥》中的地理文学特征,要先理清地理文学有哪些主要的特征,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又需要先明确什么是地理文学。丁萌在2018年举办的“当代辞赋与地理文学专题学术研讨会”中提到,“地理文学是一种以文学形态为载体的文学类型,突出鲜明的地理要素……”。可见,地理文学与非地理文学之不同,关键在于地理要素的书写。一篇小说的文本若是将地理要素作为展开的重要线索,那么这篇小说就可以称得上是地理小说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要素和成分的书写,既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既可以是纯自然的又可以是带有人文情怀的。基于此,再结合其他几位学者的研究,地理文学的特征便可以被归纳为以下两点:地理性与文学性。

二、 站在大地上——《弥》中的地理性

地理文学的地理性首先就表现在其物质性,“其描写应当具体、实在”。与其他类型的文学不同,地理文学的文学描写虽然可以是虚构的,但一定不能是缥缈的。建立在“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上的《弥》,描写了本德伦一家人将刚刚过世的夫人的遗体从乡下的家中艰难运送到杰弗生镇下葬的經历。整个过程中,本德伦的住宅,乡下的村落、河流、森林、小镇都被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加以描绘。这家人快到达杰夫生镇时,“经过一块又一块的招牌:药店、服装店、专卖药品、车行、咖啡馆,路标在一点点减少,也变得越来越简单了……”[4]不难看出,在这部作品中,福克纳对环境着墨虽然不多,却总能在只言片语之间为读者展现一幅栩栩如生的美国南方乡镇景色。不仅如此,作者在向读者铺陈各类景色的时候,总是会辅以置身其中的角色的情绪和感触的描写:“这空气死气沉沉的、热烘烘的,压在我的身上,透过我的衣服抚触我赤裸裸的肉体……我感觉到我像一颗潮湿的种子,待在热烘烘的闷死人的土地里,很不安分”。类似的描写旨在借此让读者感同身受,从而把一个真实的、具体的、实在的世界建构起来,充分地展现了一部地理文学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存在于空间中。一部地理文学在创作的过程中总离不开对空间的叙述和描写,而整个空地空间建构模式系统又十分庞大复杂。首先,“根据作品中的地理空间是否来源于现实,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分为现实空间、想象空间以及现实与虚构交叉混合的地理空间”。具体到《弥》这部作品上,很明显,故事是构建在一个现实与虚构相互交错的混合的地理空间上的。不仅如此,福克纳对整个“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构建就是既取材于真实的南方环境,又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其次,“根据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创作的地理空间的地理特征,我们可以把地理空间分为森林空间、草原空间、海上空间等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在《弥》这部作品中,福克纳则经常将自己的笔触落在建筑空间的刻画上,比如在故事开头一座棉花房就映入了读者的眼帘:“棉花房是用粗圆木盖成的,木头之间的填料早已脱落。这是座方方正正的房屋,破烂的屋顶呈单斜面,在阳光底下歪歪扭扭地蹲着,空荡荡的,反照出阳光,一副颓败不堪的样子,相对的两面墙上各有一扇宽大的窗子对着小路。”最后,“根据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时空出现的顺序,可以把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分成时空一致性地理空间、时空顺序性地理空间、时空倒置型地理空间以及时空回旋往复型地理空间”四种。显而易见,《弥》这部作品的地理空间属于第四种类型。作者在构建这个故事的过程中,选取了总共15位叙述者共同描述这个故事。这期间有本德伦太太婚前经历的回忆,有不同叙述者不同视角地来回穿插,甚至有本不应该出现在本德伦太太死亡现场的达尔的跨时空叙述。叙事的多端变换也使得小说中的地理空间不断穿插变化,造就了这种时空回旋往复型的地理空间。

三、 活在人群中——《弥》中的文学性

“文学是对一定的社会文化形态和心理特征进行反应的”,地理文学也不例外,它也会表达和突出某一特定地域中的文化风俗,所以,“地理文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文学”。在这个基础上,在创作地理文学的过程中,作者会精心安排、选择、塑造意象,并且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故而,地理文学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其文化性与象征性上。

“地理文学还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而这种文化底蕴还是特定地域环境中的文化,多表现为地域风俗或特定环境中的群体精神风貌。”而作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文学的代表,福克纳描绘的南北战争后的南方,不论是文化习俗、聚落样貌、还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南方人的整体的精神状态,都独具南方特色。在《弥》这部作品中,一家人看似行动一致,在为本德伦太太送葬的路上“齐心协力”,最终将本德伦太太的遗体安葬在了她遗愿中的杰弗生镇家族的墓地中。但是这一家人其实是貌合神离,他们进城都有着自己的目的。而在本德伦太太的回忆中我们了解到,她让丈夫把自己送到镇子里下葬的遗愿纯粹是出于没有得到应有的爱的报复。福克纳设置这些情节并不意在彻底否定南方社会,而是想描绘出南北战争后南方受北方影响被迫工业化的过程中,南方人一方面被利益至上的思想观念熏染,另一方面又打心底里不情愿舍弃过去的传统,并在这种矛盾中逐渐走向精神荒芜的状态,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弥》正是一部精准地反映了美国南方群体精神风貌的优秀地理文学。

地理文学虽然有着明显突出的地理要素,但其始终是文学,其文学性是我们进行地理文学研究时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地理文学通常通过“地理叙事”展现其文学性。而“所谓‘地理叙事就是指作家运用艺术手段在叙事文本中通过地理元素……展开故事情节,并参与人物形象塑造和思想主题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地理意象的选取和刻画就成了完成作品的重要环节,作者也往往在这方面花费诸多心力,旨在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和作者创作作品的主题。在《弥》这部作品中,对于“木头”“木工”的描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其实,福克纳不止一次地在他的各个作品中提及类似的意象,斯诺普斯三部曲中的锯木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萧条联系了南方自然环境的被破坏与经济环境的被入侵,就像福克纳自己说的那样,成了“人们不经意的贪婪的见证物”。而在《弥》这部作品中,“木头”则更多出现在卡什亲手为其母亲打造的棺材:“他站在碎木屑堆里,正把两块木板对拼起来。给两边的阴影一衬,木板金黄金黄的,真像柔软的黄金,木板两侧有锛子刃平滑的波状印痕……他把两块木板靠在锯架上,把它们边对边拼成挺讲究的木盒的一个角……真是个好木匠”。然而,不论卡什怎么精心打造自己的木材,它們终究是要做成棺材的。这里的木材、棺材和本德伦太太的下葬也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旧南方的没落,而卡什就代表了那些不愿意接受新思想,只能专注在通过“打造寿材”的方法继续留恋一去不返的旧时代的南方人。

四、结语

书写南方的福克纳从未忘记自己的故乡,他的作品向读者展示着一个栩栩如生的美国南方,反映着南方历史转型期的文化变革。可以说,“他的南方书写离不开南方环境的呈现”。所以,将福克纳的作品视为地理文学,进而将之放在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理解,是研究者们在未来对福克纳和他的作品进行分析的一个新颖的角度和现实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格温·布洛特勒.福克纳在大学[M].夏格茨维尔: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1959.

[2]刘麻城.当代辞赋与地理文学专题研讨会综述[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8(2):194-198.

[3]威廉·福克纳.村子[M].张月,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4]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5]王海燕.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的意象研究——以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班吉叙述部分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171-175.

[6]韩启群.“物质无意识”:物质文化视角中的福克纳环境书写[J].山东外语教学,2016(5):72-78.

猜你喜欢
福克纳空间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没见到他
文学小说
一封未开启的信
文学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