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我国铁路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日益频繁,大大提升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而接触网作业车作为维护铁路安全的重要设备,加强对其的管理尤为重要,每年因接触网作业车引发的事故问题非常多,为了保障铁路检修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必须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切实提高接触网作业车的工作质量。基于此,本文将围绕接触网作业车的常见事故展开全面分析,然后再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接触网作业车;事故分析;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U226.52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在铁路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接触网作业车在维护铁路安全方面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对其常见事故的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既是保障检修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也是维护整个铁路安全运行的关键举措,因此必须要引起重视。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各地区的接触网作业车发生的事故不胜枚举,不仅给工作人员及单位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还会严重阻碍铁路建设的步伐,不利于我国的电气化建设。由此可见,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加强对接触网作业车常见事故分析与预防措施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当前接触网作业车的常见事故分析
1.1 脱轨事故
通过相关调查可以发现,因车辆脱轨而造成的安全事故占比非常大,且对人员伤害较大,因此需要额外注意造成这一事故发生的原因。具体来说,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问题:其一,部分工作人员在操作接触网作业车的过程中,为了追求作业速度,会出现超速行驶或者盲目抢点的情况,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其二,部分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较低,在车辆制动过程中容易出现操作失误,尤其是在多辆作业车联挂操作时,一旦某一车辆跟不上进度,就会造成车辆的撞击以及脱轨,影响人员的人身安全。其三,在进行一些较为特殊的作业时,没有合理借助专用的转向架装置,也极易因为转向不及时而造成脱轨现象的发生。其四,车辆本身质量存在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使得车轴出现松动过度磨损现象,进而增加了车辆脱轨现象的发生率。
1.2 切轴事故
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接触网作业车发生切轴事故的概率也不在少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这几个因素:首先,在处置一些大型货物时,接触网作业车有时会与平板车相连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注重对平板车的质量检查,导致有的平板车装配不良,无法承受大型货物的重量,就会导致车轴的承载力过大,进而发生切轴现象。其次,车辆的维护保养工作不到位,没有定期安排工作人员对接触网作业车进行全面的检查与维修,极易发生因车辆润滑失效而导致切轴事故的发生,危及人员安全;最后,没有合理把控作业车的使用年限,导致部分设备零部件出现老化或者过度磨损的现象,增加切轴事故发生率。
1.3 冒进或挤岔
在接触网作业车的常见事故中,冒进或挤岔的现象也非常显著,造成这一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构成:第一,操作人员在作业时没有全神贯注,注意力不够集中,当出现突发状况时,不能及时采取措施来应对,使得问题严重化,进而导致事故的产生,还有部分操作人员会形成自我为中心的主观臆断,这也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二,操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流程进行作业,经常出现超速、不在规定区域内行驶等情况,大大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几率,还有部分操作人員自身的技术水平有限,工作熟练度不够,也极易发生事故问题。
1.4 挂重钩及区间停车
造成挂重钩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操作人员未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操作过程过于简化,导致一些细节问题难以被发现,进而引发事故问题。其二,部分操作人员在联挂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好车辆间隔以及车辆运行速度,在刹车时就会因为过程不够而引发事故。其三,在操作接触网作业车时,通常还需要安排人员在场外监督,但是部分单位没有落实这一工作,因而也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几率。造成区间停车事故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操作人员在开车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导致燃油过量使用,进而出现区间停车现象。其二,因操作人员操作不当造成离合器损坏,或者车辆散热不够充分导致柴油机活塞卡死停车。
1.5 检修平台碰撞接触网支柱
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检修平台碰撞接触网支柱通常是在设备检修过程中发生的,如果工作人员在使用完检修平台后没有立即将其归位就会造成这类事故的出现,这不仅影响后续工程的顺利开展,而且还会留存一定的安全隐患,影响铁路工程的整体建设进度。通常情况来说,该事故发生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有的检修人员没有及时将回转平台回位,就直接安排司助人员发动车辆,然后造成平台与接触网支柱发生碰撞,进而引发安全事故。其次是司助人员个人的操作失误问题,也会引发这类事故的发生;最后是检修人员与司助人员的交流出现问题,没有形成有效沟通,进而导致检修平台与接触网支柱发生碰撞,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
2 接触网作业车故障判断的方法
为了减少接触网作业车的故障问题发生,需要各工作人员对接触网作业车的故障判断方法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此类事故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证铁路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其一,充分了解接触网作业车的构造及原理,比如由哪些总成部件、零件组成,以及掌握这些零部件之间的运转过程以及原理作用,这样才能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故障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其二,应当充分掌握设计制造的缺陷和影响,并对各类配件质量的好坏加以重视,一旦部件在设计上不合理,就会直接影响后续车辆的运行,导致故障发生率增高,而配件质量出现问题也会影响作业车的正常使用,并增加故障发生的几率,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强对部件设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对配件质量的合理把控。
其三,当故障已经发生的时候,如果无法及时作业正确的故障判断,检修人员应当严格遵循相关的标准以及检修顺序进行故障检查,按照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流程一步步展开全面且详细的检查,这样有助于立刻找出故障点位置,从而进行针对性的维修处理。
其四,需要掌握润滑油及燃料的规格,并对他们的使用条件有所了解,比如在夏季给发动机加油时,应当按照轨道车技术说明书来进行添加,尽可能地使用规定牌号的机油,这样可以有效保证接触网作业车的正常行驶。
其五,需要准确掌握故障症状,由于接触网作业车的常见故障类型非常多,根据相应的症状准确判断出故障类型,可以帮助检修人员更迅速地做出判决,从而降低检修时间,避免影响后续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必须要学会对故障症状进行全面了解,比如结合仪表指标、排烟情况以及是否有特殊气味等症状,来判断故障的具体情况。
3 针对接触网作业车常见事故的预防措施分析
3.1 严格执行接触网作业车的规章制度
无论是什么车辆行驶都有其自己的规则,尤其是对于那些风险较大的车辆,更应当注重对车辆自身运行制度的遵守,只有这样才能才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基于此,必须要对接触网作业车的操作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与考核,尤其是要检验他们对有关制度的掌握程度,并确保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上的要求进行作业。比如,铁路车辆发生脱线事故时,通常有以下几个特征:地点大都在曲线或道岔上、多为空车、操作人员失责等等,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情况,就必须要操作人员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同时铁路部门也应当加强线路的维修与养护,尤其是在一些需要经常调车的曲线地段,更要做好万全的防护措施,以减少事故发生。
3.2 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人员的技术水平
如前文所述,在接触网作业中的常见事故非常多,任何工作没有做到位,都有可能引发事故的产生,为了进一步对这些不同类型的事故进行有效预防,则还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操作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尤其是让操作人员掌握故障的发生原因以及预防手段。具体来说,铁路有关部门应当定期组织接触网作业车的人员参与到事故分析活动中去,了解不同事故类型以及故障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事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事故发生的原因,这样不仅可以预防相同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能以小见大,牵引出其他事故发生的特征及原因,能够有效加深操作人员对事故引起原因的认知,从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3.3 强化操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与责任心
在预防接触网作业车事故的过程中,除了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之外,对他们的综合素质与道德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前文所述,造成接触网作业车安全事故的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操作人员自身对工作的不重视,缺乏一定的职业素质与责任心,所以想要更好地预防事故的发生,则还应当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基于此,铁路相关部门应当定期安排相关的素质教育活动,以强化全体人员的责任意识,将行车安全放在第一位,并严格要求自己履行相关工作流程,从根本上解决事故的发生。另外,还需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加大激励政策与奖惩机制的建立,以此来督促操作人员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从而减少事故的出现。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铁路工程的不断发展与建设,对接触网作业车的操作技术也会提出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要从当下开始。不仅要正确看待现阶段接触网作业车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事故,同时还要积极寻求预防措施以及解决办法,通过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强化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与职业素质等方式,来降低事故发生率,从而保障接触网作业车的安全运行,并保护各级人员的人身安全,提升铁路维护与管理的综合水平,更好地为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何龙,边冠铭.接触网作业车常见事故分析与预防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9(3):136+138.
[2]李荣华.接触网作业车调车作业事故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J].铁道运营技术,2018(4):28-29.
[3]陳志勇.接触网作业车常见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J].铁道运营技术,2015(4):6-7.
[4]戎建光.接触网作业事故分析与对策[J].山西科技,2014(4):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