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严 胡楠 李雄
收稿日期:2021-01-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历史典籍考证与多模型构建的清代北京皇家园林植物造景研究”(52008022);国家重
点研发计划“乡村生态景观营造模式研究”(2019YFD11004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務费专项资金“北京皇
家园林内廷花园植物种类考证及植物造景研究”(BLX201941)
第一作者:王培严(1989- ),男,博士,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E-mail : 1056982463@qq.com
通信作者:胡楠(1990- ),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E-mail:381528378@qq.com
摘要:鉴于目前我国森林康养基地与步道建设制度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建立健全的森林康养基地与步道认证体系成为当务之急。日本于2006年建立了世界首个森林康养基地与步道认证体系。文章对日本认证体系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进行全面解析,结果表明,其认证体系对场地整备、立地条件、自然条件等硬件条件,以及组织管理、运营推广、可持续发展、社会条件等软件条件都提出高标准要求,并通过生理、心理、物理化学实验项目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等手段对森林康养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系统科学地推进基地与步道的高质量建设。该研究可为我国开展相关认证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康养步道,认证体系,日本
DOI: 10.12169/zgcsly.2021.01.12.0001
Certification Scheme of Forest Therapy Base and Footpath in Japan
Wang Peiyan Hu Nan Li Xiong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challenges facing forest therapy base and footpath construction in China, such as the defective regime and unsound infrastructures,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a sound forest therapy base and footpath certification scheme. Japan established the worlds first forest therapy base and footpath certification scheme in 2006.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auditing content and method adopted by the certification scheme, the paper finds that the scheme sets high standard requirements for site preparation, site conditions and natural resources, as well as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operation promo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onditions. The scheme use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effect of forest therapy with physiological, psychologic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experimental projects, thus promoting systematically and scientific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e and footpath with high quality. This paper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s of certification scheme in China.
Keywords: forest therapy base, forest therapy footpath, certification scheme, Japan
针对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生态与健康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将“生态文明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积极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改善生态状况,不断提升生态产品和林产品供给能力[1-2]。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人们逐渐意识到高品质的森林生态环境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加上人口老龄化趋势凸显等问题,涵盖医疗、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等诸多业态的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3-5]。
森林康养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德国,随后流行于日本、韩国、美国、欧洲诸国。日本作为亚洲国家中最早引入森林康养概念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首个建立森林康养基地与康养步道认证体系的国家,经过不断完善,至今已形成了健全的认证体系[6]。基于此,对日本森林康养基地与康养步道认证体系的系统剖析将为我国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1 日本森林康养基地与康养步道认证体系的构建
1) 认证体系的提出。在生活习惯病与心理疾病日益突出、林业产业结构急需调整等背景下,2005年日本林野厅颁布了“森林康养基地构想”,提出充分发挥森林资源所具有的康养功效,为游人营造游憩、休闲、医疗、保健等活动的综合性森林场所[7]。基于该构想,2006年由林野厅组织、产官学协作制定了嚴格的行业准入机制——森林康养基地与康养步道认证体系,该体系用以认定场地环境、设施、产品、服务能力及管理体系等是否符合森林康养基地与步道要求,以此有序有效地促进基地与步道的合理化建设。
2) 认证体系的构建。日本森林康养基地与康养步道认证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政产学研联动优势,由林野厅、森林综合研究所、高校医学部、企业团体等共同参与制定[8]。首先,通过对森林康养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行业意见的广泛征求,以多学科性、科学性、全面性等为原则,确立准入条件,资格认证实施,资格再申请、更新及撤销制度;其次,在资格认证实施中通过划分材料评价、实地评价、实验评价、综合评价4个环节综合考虑场地周边生态、自然、社会、文化资源,以及场地立地与交通、场地环境、设施整备与康养服务、场地管理、实施体系与关联资源、当地居民联动、可持续发展等诸多的硬件与软件条件,并依托生理、心理、物理、化学测试项目对场地康养效果进行科学判定,从而形成全面系统的森林康养基地与康养步道资格认证标准(图1)。
2 日本森林康养基地与康养步道认证体系的准入条件及资格认证实施
2.1 准入条件
康养步道认证准入条件包括4点:1)满足20 min以上的漫步长度要求;2)宽幅应大于一般游园步道;3)坡度平缓;4)考虑无障碍设计。康养基地准入条件包括5点:1)包含2条及2条以上森林康养步道;2)具备一定的康养设施;3)设置一定的康养活动项目;4)具有协作与服务体系制度;5)配备森林疗法向导及森林理疗师。可见,步道准入条件集中在长度、宽度、坡度等实体要素的考量上;基地准入条件在步道基础上除了增加设施这一实体要素外,还包括对活动项目、制度、服务团队等服务能力的要求。
2.2 资格认证实施
2.2.1 材料评价
该环节由“NPO法人森林疗养协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成立审查委员会,对申请机构提交的文字及图片材料进行初步评价与筛选,并与满足初审条件的申请机构签订实验委托书[9]
1) 评价内容。步道与基地评价材料内容基本相同,包含名称、区位、主要设施名称、周边概要、特色、立地条件、步道环境条件、设施的整备与管理状况、实施体制与管理资源、未来设想共计10项内容(表1)。除场地名称、区位、设施名称等基本信息外,对于硬件条件要求:在场地周边概要层面,需对场地周边的自然、社会与文化资源以及观光产业现状条件进行评价;在场地特色层面,需对场地特征及场地提供的康养产品进行评价;在立地条件层面,需对场地高程、地形类型、交通条件以及基地面积进行评价,其中交通条件包括从各都道府县主要车站到达场地的公共交通线路、交通运行情况、所需时间,从各都道府县主要城市到达场地的高速路线、道路状况与到达场地最近高速路口所需时间以及停车场位置与停车承载量状况;在步道环境条件层面,需对步道类型、长度、坡度、特色森林资源与树龄、下层植被郁闭度与特色草花状况、昆虫与小动物状况、路面状况进行评价,同时确认场地内是否设置或存在视点场、水系、休憩场地、路标、引导图。对于软件条件要求:在设施整备与管理状况层面,需对步道数量与长度及其概要、设施类型与概要、管理主体及对场地的整备状况、安全管理体制、保护担保措施条例及规定进行评价;在实施体制与资源层面,需对运营推广组织与实施主体、医疗设施的管理与指导体系、保健设施的管理与指导体系、依托特色自然资源的实施项目、依托特色社会经济资源的实施项目、依托特色文化资源的实施项目、接待服务体系、住宿设施与协作组织进行评价;在未来设想层面,需对利用人群设想以及达到最终愿景的实施手段进行评价。该环节是对场地的初步评价,要求全面客观地把握场地特性,指标项的设定在于全面展现场地现状资源、建设与发展状况,以确保初步遴选工作的客观合理性。除上述文字材料,申请机构还需提交步道照片、基地及步道地形图进行辅助评价,其中地形图需要标记步道总长,步道尽头到达最近集合点的距离与步行时间,集合点到达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与车行时间,并绘制整体断面图以把握场地坡度变化[10]。
2) 评价方法。材料评价方法采用的是专家打分法,由审查委员会专家基于经验,对申报材料中10项内容的文字、照片以及地形图材料呈现的场地康养价值进行主观评价并进行表决,初步遴选符合条件的场地。对于符合条件的场地,审查委员会将与其运营机构签订实验委托书,以进行下一步的实地评价。
2.2.2 实地评价
该环节由审查委员会组织协会会员成立专家小组对场地的自然社会条件、设施条件进行整体评价。同时,根据实地调查情况确定实验评价的场地选点。
1) 评价内容。自然社会条件评价主要包括3个方面[11](表2):一是自然环境层面,主要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的感官体验视角出发对场地自然环境状态以及自然环境保护制度进行评价;二是环境设施整备层面,对场地建设与管理状况、周边环境的整备状况、从普惠性角度考虑高龄群体与残疾群体的使用状况、从应急性角度考虑医疗应急体制的建立状况、与医疗机构的联动状况进行评价;三是交通条件层面,对
场地定位与服务范围的合理性以及考虑公共交通与自驾出行的配套设施建设状况进行评价。设施条件评价主要包括5个方面(表2)[11]:一是管理状况层面,从场地整备、组织管理、运营、联动等方面对场地整体的机制建设状况进行评价;二是森林康养产品层面,主要对产品定位、产品类型进行评价;三是地域居民联动层面,对提升居民参与度的体制与设施建设以及解决当地居民就业问题进行评价;四是将来构想、持续性与发展性层面,对场地可持续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与推进机制以及推广手段进行评价;五是康养卖点层面,对特色化场地发展规划进行评价。
2) 评价方法。该环节的评价方法同样采用专家打分法[12]。首先,设定A、B、C 3段式打分基准,A代表较高水平、B代表中等水平、C代表较低水平;其次,由专家小组成员结合现场调研主观感受,对指标项的具体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并向审查委员会提交评价结果;最后,在实地评价过程中确立实验评价的场地选点,以进行下一步的实验评价。
2.2.3 实验评价
该环节由审查委员会组织以千叶大学与森林综合研究所为中心的专家小组开展心理、生理及物理、化学实验,进行场地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功效及森林环境舒适度的整体评价。实验评价环节是基地与步道认证中最重要的一环[9]。
1) 评价内容。实验评价根据场地状况进行调整,一般通过生理测试、心理测试,以及物理、化学实验解读场地康养效果。生理测试主要包括心率变异性与血压脉搏。心率变异性通过测定副交感神经活动与交感神经活动的数值进行反映,副交感神经在人体放松时兴奋,而交感神经在压
力时兴奋;血压脉搏通过测定收缩压、舒张压、心跳、脉搏的数值进行反映,随着压力的增加,上述数值加大[13]。心理测试包括心境状态量表、SD法森林印象评价、压力度评价、放松度评价。心境状态通过“紧张”“愤怒”“慌乱”“忧郁”“疲劳”“精力”6项内容把握,并通过前5项内容值相加后减去“精力”值计算心境状态;SD法森林印象评价通常分为25项内容:“明亮—昏暗”“开放—闭锁”“人工—自然”“活力—呆板”“愉悦—悲忧”“安静—嘈杂”“优美—丑陋”“容易亲近—不易亲近”“清爽—阴郁”“井然—杂乱”“温暖—清爽”“安心—不安”“冷清—繁茂”“平面—立体”“觉醒—镇静”“神圣—庸俗”“香味—臭味”“嫌弃—喜欢”“心神不宁—平静”“一般—个性”“健康—衰弱”“有气味—无气味”“舒适音色—不适音色”“光线柔和—光线刺眼”“干燥—潮湿”,并通过“非常”“一般”“稍微”“无感觉”多段式赋分对森林印象进行整体评价;压力度评价与放松度评价通过上述心境状态量表、SD法森林印象评价对压力度、放松度进行综合判定[14]。物理、化学环境测试项目主要包括绝对照度或相对照度、气候环境与植物杀菌素。绝对照度或相对照度采用数码照度计每30秒进行一次测量,取平均数获得光环境值;气候环境通过气温、相对湿度、辐射热度、风速、穿衣量、代谢量测定,测定后采用 PMV(Predicted Mean Vote,表征人体热反应评价指标)判定;植物杀菌素通常采用有效采样法利用植物杀菌素搜集装置对地面1.2 m高度的杀菌素进行搜集测量[15]。
2) 评价方法。实验评价主要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进行,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森林环境与城市环境的对比分析,被实验者在森林环境与城市环境中进行相同时间(一般为30min)与相同形式(一般为漫步、静坐)的活动,结合指标项测试进行数据的对比分析。二是森林环境中活动前后的对比分析,结合被实验者在场地中进行的漫步、静坐等活动前后(一般为30 min)的指标测试进行数据的对比。该环节的评估方法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2]。定量评价主要针对生理测试项目与物理、化学实验项目,通过测试相应的指标数值进行分析,明确场地对人体的康养价值。定性评价一方面针对心理测试项目对测试项进行主观赋值;另一方面针对专家评价,设定A,B,C三档打分基准(A代表有显著效果、B代表有一定效果、C代表没有效果)。最后由专家小组依托对比分析结果进行场地康养效果的综合评估。
2.2.4 综合评价
该环节审查委员会首先对专家小组实施的实地评价与实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核对,在准确性无误的基础上,基于各项目的评价对康养基地与步道进行等级认证[9]。
步道的认证分为一星与二星2种(二星等级更高)。一星步道的认证主要依托实验评价,要求实验评价各项指标打分集中在B档。二星步道的认证主要依托实验评价与实地调查中的自然社会条件评价,其中,实验评价要求各指标项分值集中在A档,自然社会条件的各项指标打分要求A档的评价须占总指标量的一半以上。对于符合条件的步道,审查委员会将直接颁发认定证书。
基地的认证等级目前只公布一星。一星基地的认证主要依托实验评价与实地評价。实验评价的各项指标要求集中在A档;实地评价中的自然社会条件指标有一半以上处于A档,设施条件评价要求各项评价指标不存在C档评分。对于符合条件的基地,审查委员会将推荐至运营委员会,运营委员会对其进行核实后颁发认定证书。
3 日本森林康养基地与康养步道认证体系的资格再申请、更新与撤销
经过上述各环节的综合审查未获得资格认证,或已取得步道资格进一步申请基地资格的团体,可按照简化流程进行资格的认证[12]。在实验评价环节未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再申请时将只对未达标的项目进行再次实验评价;在实地调查环节未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将结合审查委员会提供的改善项目名单以及改善方案进行整顿,再申请时只对改善项目进行审查。
基地与步道的资格认证有效期限为4年。有效期限过后,如需更新基地或步道的认证资格将按照初次申请时的材料评价、实地评价、实验评价与综合评价4个环节的所有内容进行重新审核,对于达到要求的基地与步道继续给与认证资格,对于未达到要求或在有效期限内做出有损基地与步道品牌形象的团体,将被撤销其认定资格。
4 我国对日本森林康养基地与康养步道认证体系的借鉴
目前,我国森林康养基地与步道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标准制定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本文通过对日本森林康养基地与康养步道认证体系的系统解析,旨在为我国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借鉴。
1) 建立多方协作的行业准入标准。日本认证体系的制定与组织运营均依托产官学协作开展,有效促进了认证体系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我国目前多方合作机制尚未达成[3],结合日本经验,应当在现行政府主导的机制下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标准的制定,平衡多方诉求,形成协同合作的良性机制,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业准入标准。
2) 加强多学科基础研究,提升制度规范的广度与深度。日本的认证体系内容涵盖了医学、心理学、林学、风景园林学等诸多学科,不仅涉及对场地建设条件的高标准要求,还涉及心理、生理、物理、化学相关指标,增强了其科学性与全面性。纵观我国目前森林康养相关政策标准,虽对场地的硬件与软件条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指标项不健全,同时森林医学、心理学等相关指标未有体现。结合日本经验,应当加强我国森林康养相关学科研究力度和多学科融合,发挥林学、风景园林学、医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联动作用,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高质量认证标准。
3) 综合多元评价手段,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日本的认证体系在评价过程中针对不同环节采用专家打分、被实验者赋分、实验数据收集与处理等定性、定量的方法。我国主要采用专家打分形式进行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在未来的标准制定与完善中要加强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的并用,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与准确。
4) 加强地域居民联动,提升普惠力度。日本的认证体系明确将地域居民联动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普惠当地居民、促进地域振兴是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主要目标之一。目前我国已经开始重视与当地居民的联动,各级政府也开始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管理、保护、宣传等相关工作,但联动深度与广度仍有不足。因此,应加强与居民的联动力度,在标准制定时将与当地居民联动纳入条款中,切实保障当地居民权益。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EB/OL].[2021-01-05].http://www.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565.htm.
[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EB/OL].[2021-01-05].http://www.forestry.gov.cn/main/72/content-955221.html.
[3]黄雪丽,张蕾.森林康养:缘起、机遇和挑战[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3):91-96.
[4]张蕾.发展森林康养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大举措[J].中国林业产业,2017(6):50-53.
[5]吴后建,但新球,刘世好,等.森林康养:概念内涵、产品类型和发展路径[J].生态学杂志,2018,37(7):2159-2169.
[6]王燕琴,陈洁,顾亚丽.浅析日本森林康养政策及运行机制[J].林业经济,2018,40(4):108-112.
[7]K.U.ネンシュティール,河野和枝.森林浴,森林セラピー·と社会教育—歴史的根拠と事例を含む国際比較.[EB/OL].[2021-02-02].https://core.ac.uk/download/pdf/228569654.pdf.
[8]智頭町.智頭町森林セラピー推進計画[EB/OL].[2021-01-05].http://cms.sanin.jp/p/chizu/sanson_saisei/therapy/about/plan1/.
[9]森林セラピーソサエティ.団体情報.[EB/OL].[2021-01-05].http://fields.canpan.info/organization/detail/1516494299.
[10]平成29年度(第13期)[森林セラピー基地][森林セラピーロード]応募要領[EB/OL].[2021-01-07].https://www.fo-society.jp/baseroad/data/13application_guidelines.pdf.
[11]森林セラピーソサエティ[EB/OL].[2021-01-05].https://www.fo-society.jp/index.html.
[12][森林セラピー基地]、[ウォーキングロード(セラピーロード)]審査基準[EB/OL].[2021-01-07].http://cms.sanin.jp/system/site/upload/live/2740/atc_1270733177.pdf.
[13]非営利活動法人森林セラピーソサエティ.森林セラピー基地·セラピーロード認定に係る生理·心理測定業務及びデータの総合的分析結果のご報告(実績報告書)[EB/OL].[2021-01-07].http://www.city.kitamoto.saitama.jp/kitasumu/news/1559001038475.html.
[14]森林総合研究所、千葉大學.福岡県豊前市森林セラピー基地·セラピーロード候補地における生理·心理効果.[EB/OL].[2021-01-07].https://www.city.buzen.lg.jp/therapy.html.
[15]独立行政法人森林総合研究所(森林セラピー研究班編).森林セラピープログラム[EB/OL].[2021-01-07].https://www.ffpri.affrc.go.jp/pubs/various/documents/therapy-program.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