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
摘要: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了增加小麦粮食作物的产量,引进了新的小麦品种,逐渐推广相配套的良种良方。但是近几年小麦纹枯病的频发,使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下降,造成农民经济收入的下降,不利于小麦种植,所以要从纹枯病发生的原因入手,提出防治的对策,以提高小麦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发生;防治对策
小麦纹枯病属于世界性的病害,在全世界各个地区都有存在。在近几年,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和小麦生产力水平也在随之提高,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率也越来约高。有关数据显示,一般情况下发生小麦纹枯病时,病害发生面积大于50%,产量损失能达到10%~20%,在发病严重的情况下发生面积可达到70%以上,这对下麦的产量造成巨大的影響。
1 小麦纹枯病发生和症状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土传性的病害,其主要以菌核的形式寄存在土壤中,度过夏天,在菌核的整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发病,表现出烂芽,病苗有枯死,烂茎等症状。烂芽的话是在出苗期,牙鞘变成褐色,最后麦芽发生枯死腐烂,最终没能出土。病苗枯死一般发生在三到四叶时期,在初期因为第一叶鞘呈现褐色斑后,新叶不能继续抽出而导致麦苗枯死。花杆烂茎是在小麦拔节之后,在基部的叶鞘上面出现病斑,其特点是中间为灰色,边缘为浅褐色。苦株白穗是在纹枯病的后期,茎壁被病斑侵入,形成椭圆形灰褐色的眼斑,从而导致茎壁的坏死,最后患病的植株因为缺失水分和养分枯死。
2 纹枯病的发生原因
发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气候、耕作制度、以及品种的抗性等。另外不同的季节发病的影响因素也有不同,引起冬季发病的一个重要因子是秋冬的降雨量,春季的话首先是温度,然后是雨量和下雨的时间长短,在小麦拔节之后,气温回升到十到十五度,这是病害发生的重要条件。在耕作制度的存在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小麦苗不断的积垒。小麦采取的是连年种植的模式,再加上逐年提高的秸秆还田率,这就使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积聚,为侵染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二是缺乏抗病品种。抗性育种目前还不太完善,小麦的抗病品种还比较缺乏,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大多是中感或是者是感病的种子,这是发病的内在因素。还有就是小麦播种的时间较以前提前了,农民在播种时增加了播种量使田间透光通风性较差,小麦的抵抗力较差。田间的施肥量不足以及湿度大都会增加患病的几率。除此之外还有农民对麦田的粗放式管理,使杂草丛生,与麦苗争肥,使小麦的抗病能力下降,这都是造成小麦纹枯病产生的原因。
3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对策
3.1 农业防治
3.1.1 选用抗病性品种
当前,因为缺乏比较理想的具有较高抗病性的品种,可以用中感或者是具有中抗水平的小麦品种。比如湖北省所审定的中感品种,襄麦25,鄂麦23以及华麦13等这些品种的小麦都可以选择种植。
3.1.2 轮作换茬制度
对于纹枯病发生较严重的田地,就实行轮作,可以更替种植油菜,蚕豆等能越冬的作物,以避免重茬。
3.1.3 适当推迟小麦的种植时间
适当推迟播种时间可以有效减少冬季来临之前的病菌侵染的机会,在冬季病苗发生的高峰不太明显,春天之后病害的发生和产生的危害也大大减轻,还能有效防止在冬季之前出现麦苗生长旺盛,提前拔节,这样可以降低麦苗受冻的危害。
3.1.4 把播种量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把小麦控制在合理种植范围之内是一种有效防病的措施。要根据麦田的肥力状况,掌握合理的播种数量,控制植株密度,防止田间过于遮蔽,通风透光条件变差。还要改善田间的湿度,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3.1.5 把排水将渍工作做好
在播种之后,一定要及时的开沟作厢,将厢宽保持在2.5~3.0m之间,要形成四沟配套即厢沟,腰沟围沟以及田间排灌沟。要形成沟与沟之间的相通,还要保持排灌的顺畅。在春季多雨的时候,下雨之后要及时的进行排水将子,以防麦田中水量积聚过多,破坏小麦的根系,使其抗病性下降。
3.1.6 合适施肥以及做好除草工作
要均衡的使用氮肥、磷肥、钾肥,尽量使用农家有机肥,要改变以往的重氮轻磷钾肥的现象。要根据施肥的规律,产量水平以及土壤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用肥。这样才能实现小麦的健康生长。尤其是增加钾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在麦田杂草过多的时候,要适时进行化学除草,或者可以采用中耕划锄的策略,以减少病菌的衍生。
3.2 化学防治
3.2.1 药剂拌种
三唑酮,三唑醇等药物可以很好的抑制小麦纹枯病菌,尤其是用其对种子进行处理之后,防病害具有明显的效果,能有效降低病菌源的基数,用三唑类进行拌种不仅能控制冬季来临之前的发病几率,还可以减少春天被侵害的风险,降低病害发生的高峰。药效能够达到来年的四月上旬。
3.2.2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
有效控制小麦种植密度,合理施肥。在二月下旬到三月的中旬,要根据病情的发展情况和气候条件,春季雨水校多要提前进行防治。比如在淮北地区,一般是在第二年的二月底小麦进入返青阶段,这是要选用井冈霉素来进行防治,可以选用百分之十的井冈霉素2250g/hm2进行喷雾。
4 总结
根据下麦纹枯病的发生原因,表现等,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在防治工作上生态和化学预防相结合,推广种子包衣的技巧,在早春实施药剂防治。还要注意田间管理等。从多方面入手进行防治能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减少病害的侵袭,从而实现小麦的高产,促进小麦种植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腾康开.小麦纹枯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5):41-42.
[2] 张会云,陈荣振,冯国华,等.中国小麦纹枯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麦类作物学报,2007,27(6):1150-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