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
作为传统工艺生态中的重要一环,策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展览的所有环节中,策展人如同握着一根“指挥棒”,让每一场展览绽放光彩。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是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承担整个展陈构思、组织与管理的把控者与执行者。在“人人皆是策展人”的时代,策展人的专业性和策展的艺术性通过一场场极具哲思的展览得以呈现。
对于大众而言,无论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的传统文化,或是以探索先锋观念为要旨的当代艺术,展览的方向和目的都更为明确,即与人们的生活相连。从另一种角度而言,这对每一位策展人提出了更为深刻的发问:策展人如何在展览中体现创作者与作品背后的思考,后疫情时代如何让传统工艺走进大众视野,一场展览如何打动人心……
当然,我们所关注的,自然不是流于表面的组织者,而是传统工艺领域中的践行者:拥有多年策展经历的“媒体人”顾青,长期从事传统工艺材料研究的张雷,走访异国他乡寻求工艺之美的谢品华……他们策划的展览,既关注传统工艺的历史、生态与发展,同时也聚焦工艺门类的创新。
同时,对他们来说,策展的最佳时刻,即是眼下,更是未来。
聚焦领域,展览才深刻“何为策展?”
在顾青看来,策展对整个传统工艺生态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是创作者、设计者,乃至艺术家们相互交流的重要纽带,同样,它是设计者们将作品灵感、设计理念等向大众传递的重要环节。
一直致力于设计、文化、手工艺等跨领域展陈项目策划和执行的她,在2012年担任《创诣》杂志主编的时候,策划了第1个展览“将饮茶”。这一次展览聚焦当代陶艺作者的日常茶器创作,成熟的陶艺家、年轻的陶艺作者在展览上进行了深度的交流,也正是从这个原点开始,顾青以器论道,并将当代手工艺和设计作为日后策展的主要方向。近些年的展览中,她更加注重对在地传统文化、历史源流、工艺演变的梳理,这种纵向的挖掘显得更有深度。当然,广泛关注艺术领域的创新和生活领域的运用,从横向思维的角度而言,同样可行。
“当展览聚焦在某一个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艺术生态就会慢慢滋生出来。”
从2014年至今,顾青围绕传统手工艺,策划了“另一种色彩”“如果陶瓷会说话”“厚土生花——绞胎瓷的风雅颂”等工艺特展,特别是去年在河南焦作修武策划的国内第1个绞胎瓷展览,让她对展览与时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个展览也是著名策展人左靖策划的修武“南坡秋兴2020”活动中,工艺单元的策展内容。
作为当阳峪窑最具特色的陶瓷种类之一,绞胎瓷在唐代工匠手中诞生,被誉为唐代陶瓷装饰手法的3大突破之一,北宋时期逐渐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曾于宋代盛极一时的绞胎瓷,跟随当阳峪制瓷工艺的衰败而消失,有学者认为其技艺淹没失传是由于北宋“靖康之变”导致的战乱和制陶工匠向南迁移所致。通过小山富士夫的发掘和向日本陶艺界的介绍,这项技艺在日本发展起来。东风西渐,跟随上世纪西方工作室陶艺运动,它的传播轨迹从日本流入西方,专注于绞胎瓷制作的国外陶艺家逐渐涌现。
“改变”是2021年以后的策展路径
当绞胎瓷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时,顾青希望它在人们的脑海里“出席”。所以绞胎艺术的展览在修武举办,算是一次乡土的回归。在展览规划中,顾青不仅展示了来自修武当地创作者以及中国年轻一代创作群体的作品,也邀请到著名的国外绞胎陶艺家,带来他们的创作,观者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当今陶艺领域绞胎艺术的发展。
展览,对于某个领域的发展有着细水长流的推进作用。
顾青发现国内手工市集、陶艺展览上,绞胎陶艺创作者的身影慢慢多了起来,这个领域因其独特的魅力正受到大众关注,一个“新”的工艺生态正在影响设计风貌,潜移默化地进入人们的生活。
经过多年的策划实践,顾青从一个媒体人,逐渐转变成长为策展人。对她而言,策展是另一种“成长”方式。她的大多数展览以“瓷”为主题,是因为陶瓷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它既古老,又年轻,在人们的生活中释放着巨大的能量。
“如果再拿以前老一套的方式进行策展,已经没有太大意义。策展的维度需要进一步拓展,形式需要进一步丰富。”
从顾青的思考里不难看出,“改变”是她对未来的思考,特别是新冠疫情之后,市场环境、时代语境的改变也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当下传统工艺生态的方方面面以及人们对艺术的审美诉求也在变化,所以理应思考未来的展览怎样才能打动人心。想必,不仅于顾青而言,传统工艺的从业者们也理应相信,未来的赛道一定是留给随时代变化的人。若非如此,便将出局。
Q:除了展品外,您认为展览还有哪些信息是需要向大众传递的?
A:如果说展品是必选项,那么设计师的创作过程就是加分项。展示设计师们的手稿及打样环节的主要过程,让大众了解到设计师的幕后甘苦,在创意构想与成品实现之间,把那些失败、不完美和调整改进的细节呈现在观者眼前同样重要。
Q:您如何理解“作品需要展览”这一观点?
A:作品和产品不一样,前者汇集了创作者的想法、经历甚至是不为人知的故事。好的作品一定需要好的展览来呈现,创作者在工作室把作品创造出来,与作品如何在艺术空间呈现出来,是两回事。
Q:策展人如何在展覽中体现策展的理念和思考,以及策展为人们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A:我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实践,从媒体人转变成长为策展人的,策展对我来说意味着另一种层面的书写。此外,无论展陈语言怎样变化、传统与现代如何进行对话,它最终达到的目的是回应现实生活,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重细节,永远是策展的关键一环
2018年,新岱(中国)有限公司本着交流学习的目的,与汽车品牌雷克萨斯共同策划了一场以传统工艺为主题的“新工匠计划展”。他们首次将日本本土的展览带到上海,在上海时尚家居展中向中国观众展现日本年轻匠人的匠心与魅力。
这一次展览,让总经理谢品华觉得“任务在身”。他既要向中国观众提供有意思的视角,让大家对传统工艺产生思考,又要整合多方资源,让作品和创作者的观点能很好地向大眾传递,形成一种集体表述,让大众获得的信息量更丰富。
“总给自己背个壳在身。”这是朋友口中谢品华策展前的“状态”。于谢品华而言,这个“壳”,是每一个策展人应背负起的向大众传递能量的责任。
近年来,新岱策划了不少与日本传统工艺相关的展览。2019年秋天在上海举办的德岛家具展,展示了日本德岛的木工及蓝染技艺,让大众对家的定义有了新的认知,用谢品华的话来说,宛若一场“家的艺术展”;2020年“杭州工艺周”的日本馆,新岱的策展思路以山、川、风、月展开,亦在表露疫情期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8个字蕴含的温暖和力量,借此展示日本工艺的内在气质……
“人们只会看到一场展览的高光时刻”,只有谢品华知道展览之下事无巨细的工作。其实在过去,并没有“策展人”的说法,但并不代表就没有人做这样的工作,只是大家没有意识到策展人对于某个领域的研究是深刻的,以及在执行过程中的细节是繁琐的。如今,随着各类主题与形式的展览相继开展,策展人的职责变得愈加错综复杂。
双手做工,一展匠心
大多数展览,都与器物相连。在手工艺器物的方向和标准选择上,谢品华始终坚持“器物需要的是双手做工,其形态样貌往往可以透露出创作者的气质”。当然,谢品华也认为与气质同样重要的,是这些器物背后,创作者的真实想法。
在日本,有一个来自山形县的铸铁品牌叫做“铸心工房”。当谢品华第一眼看到它的铁壶时,就觉得与众不同。原来,创作者增田尚纪自武藏野美术大学毕业后便师从日本工艺设计大师芳武茂介先生,所以当他搬到山形这个以铸铁工艺闻名的地方后,便一边在东北工艺大学教书,一边创立了自己的铸铁品牌“铸心工房”,算是对恩师的一种致敬。所以增田先生的作品,在浑厚的铁料中塑造出非常温润的形体,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有心之人,一切以自己的内心出发。
这是谢品华常挂在嘴边的一个例子。之所以以铸心工房为例,是因为匠人故事与在地文化始终是传统工艺精彩的部分。只是,如今的策展人需要将这些故事挖掘,以崭新的语言来阐述传统工艺的时代意义。话虽如此,策展人亦不能回避该如何协助传统工艺寻找其在当今市场的机会,否则类似铸心工房这样的品牌,也很难存留于时代的洪流中。
Q:面对市场及传统工艺行业的变化,您专注做的事情是什么?
A:“观察”和“反省”。因为想法和方法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自己的内心是否浮动,是否持续保持着好奇心,是否对人类有更深层的理解,是需要不断扪心自问的事情,否则就失去了策展的意义。
Q:后疫情时代的线上策展成为新的展览模式,您是如何理解这一模式的?
A:线上展览正在成为新的展览形式与传播方式,也成为传统工艺对外展示的新方式。因为疫情的缘故,越来越多的策展人将目光汇聚于线上展览。新的策展模式正在逐渐形成,虽没有完全替代传统模式的可能,但大家的聚焦点和获取信息的习惯已经被移动互联网取代了,所以这样的模式是会受到大众广泛关注的。
Q:您认为策展人较为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A:我认为策展人需要具备对艺术、对作品的洞察能力。只有感化自己的作品,才能去打动他人。所以策展人一定需要对创作者的初衷、理念以及作品的特性等全面观察和熟悉后,才能向大众讲好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