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肖肖
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使电视节目播报形式千篇一律,而方言类电视节目作为电视节目的一种创新形式,通过方言来传递和解读区域内的生活,借助平民化的特点优势,方言类电视节目脱颖而出,饱含地域特色,深受观众喜爱,也极大地丰富了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另外,方言类电视节目立足地方电视台常常会由于经费有限、制作成本低等原因,导致节目的质量和内容无法上升新高度,只有走创新型道路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因此,本文就媒体融合形势下方言类电视节目的良性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概况
语言表达平民化
主持人解说以当地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语言为主,使交流的障碍大大减弱,在心理上也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以轻松、流行、时尚的沟通方式,使广大受众精神上的压力得到缓解。节目内容简单易懂,节目内涵可以满足老百姓最基本的精神需求,这样的电视节目才能被观众接受和认可。
视角平民化
媒体工作人员以平民化的生活视角来挖掘素材切入内容主题,塑造富于百姓色彩的节目形式。广大人民群众作为节目的主体,方言节目讲述人民群众自己的故事,能最大程度上接近民生,与解决民生问题形成良性互动。方言类电视节目用贴近百姓的平民化视角传达真实的百姓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
节目包装平民化
节目包装平民化包括主持人的形象包装、内容的选材、节目内涵的挖掘等一系列程序的简洁通俗。主持人的形象包装与整个栏目风格保持一致,在《阿丘说新闻》中,主持人的服装造型就非常具有地方特色。此外,方言类电视节目的本土化和趣味性还体现在节目中的旁白解说、背景音乐、布场道具等。
方言类电视节目发展的意义
有利于电视节目的革新
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在我国得到良好的发展,导致方言的使用频率与范围受到影响,方言的存续形势严峻。中国的地方电视台逐渐出现以方言为主要播报形式的电视节目,立足地方方言,打破传统播音方式,进行节目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观众的眼球,扩大节目自身影响力,在传播方言的同时也提高了节目收视率。
有利于方言文化的传承
语言承载着文化发展的功能,方言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共生的。一些方言类节目能够获得较好的发展,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可,这样的趋势为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舞台,有些受众在观看方言类节目时会不自觉地学习与模仿方言,从而使方言得到传播与发揚,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兴起与发展的同时,方言的传播范围也逐渐扩大。
多元性是文化的客观属性,多元文化使人们认知世界、认识自我拥有了不同的视角,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发展,使悠久绵长的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充分展现了地域文化的精神内质。方言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表现方式而存在,就其本身来说,除了语言,还有民歌和戏曲等多种表现方式,这些共同组成了方言文化,电视媒体的推广为此类文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有利于人们对方言的认知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文化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在很多传统文化中也可以看到方言文化的身影,例如,京剧中可以看到北京周边一带地区的语言特点,评弹作为江南一带的地方曲艺多以吴侬软语的形象出现。随着普通话在全国逐步推广,方言艺术也面临着生存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方言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南京地区,方言类新闻节目《听我韶韶》的播出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一时间在南京地区掀起了说南京话的热潮。有些人甚至用南京话编写一些说唱歌曲,大胆进行艺术创新,例如《喝混沌》等。这其实也是南京人对本土方言的认同,在普通话主流影响下,开始积极的为本土方言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在2010年,南京的各大媒体向社会宣传“白局”艺术,呼吁人们对其进行保护,方言文化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同时,在全国各个地区人们积极的对方言文化进行发掘并加以保护,显然对方言的认知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融媒体时代下方言类
电视节目的发展策略
相对于普通话节目而言,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出现是一定程度上的革新,但存在的弊病也是有目共睹的,例如选题低俗、节目内容粗制滥造、收视人群老龄化等。“在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背景下,电视节目形式的创新是电视节目得以生存的关键,每一个可以长久生存的电视节目都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节目形式”,方言类电视节目附带革新、文化、群众认知度这些符号,更加彰显了其发展的重要意义。
拓宽节目传播渠道
与新兴媒体联合,提升节目影响力。电视终端自身存在时间、地点等条件限制,方言类电视节目应拓宽媒体渠道,把握“三网合一”机遇,谋求联合发展。
一方面可以将节目内容多平台播放,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节目的传播力度,打破传统媒介的弊端,满足受众随时随地观看节目的需求,提高收视便捷性。例如公交移动电视投放、筹建公众号平台,新浪微博账号,抖音短视频APP等,利用多种传播手段,扩大节目影响力。尤其是随着国家5G时代的到来,流量成本逐渐降低,移动终端有效观看视频的方式,将会成为受众首选。扩大节目受众范围
年轻一代做为新兴媒介的主要收视群体,他们裂变能力强,影响范围广,这也正是方言类电视节目受众范围的短板所在。“短视频是电视传播新业态怒放之花”,方言类电视节目可以将节目精彩内容剪辑压缩,在短视频平台做二次营销,同时利用乡音崇尚心理,抖音拍同款等模式,形成新的传播群体,扩大节目的影响力。
年轻人关注的话题通常为娱乐、明星、电影等,方言类电视节目可以适当增添此类话题,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注入新的传播力量,但也要注重正确舆论引导,发挥语言文化的正面社会价值。
线上线下互动制式
O2O模式即线上线下相结合,也是适用于电视媒介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传播方式主要表现在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工作人员走到观众中去。在节目播放的同时,设置公众号平台二维码,观众发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参与节目的话题选择,不但解决了节目的话题选择问题,也实现节目与受众的在线互动,让节目与受众的距离不再遥远,打破“我播你受”的传统壁垒,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
让工作人员走到观众中去,福建方言类节目《攀讲》就有所体现,线上播出节目,线下推出“攀讲来了”系列活动,主持人联合记者、编导,与观众进行现场互动,独特的栏目运营形式,在获得本土收视黏性观众的同时也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提升节目内容质量
优质内容始终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融媒体为电视插上新的翅膀,网络平台已成为电视内容播出的重要渠道。各种新媒体传播的优质内容大部分来自电视,知名网络节目的创作也大都来自电视媒体。”电视媒体在搭上新兴媒体形式快船的同时,也要注重节目内容质量的提升,坚守电视媒体的专业化品质。方言类电视节目要深度挖取节目内涵,发挥传播方言文化的社会功能。
在“快餐文化”的消费背景下,方言类电视节目应该坚持内容品质,把握地域优势,挖掘本土手工艺品、名胜古迹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正能量文化内涵,宣扬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去除选材低俗化,正确传播方言文化。
方言类电视节目作为新兴的节目形态,打破普通话统一机制,贴近百姓生活,承载着传播语言文化的功能,加深人们对方言的认知,社会意义重大。因此,在媒体融合的大势所趋下,方言类电视节目理应正视新挑战,把握时代机遇,拓宽节目传播渠道实现有效融合,扩大节目受众范围向年轻一代发展,进行线上线下互动制式扩大社会影响力。总之,电视台应该结合先进的媒体形式,提高方言类电视节目的专业化技能,立足优质节目内容,走创新型道路,发挥传播方言文化的社会功能。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