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丽
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同年12月,芮城县被确定为“山西省贯彻落实《指南》实验区”。自此,我县踏上了以“自主游戏”为切入口贯彻落实《指南》的征程。经过10年的不断探索,我县在自主游戏课程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然而,在《指南》颁布之初,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县各个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仍比较严重,主要以“教师讲、幼儿听”的“上课”为基本活动。这种以听觉通道来获取依赖于言语刺激的间接经验的学习和教育是不适合学前阶段儿童的。这个阶段的幼儿更多的应该是直接作用于物体,在活动中、过程中进行主动学习。这种活动在学前阶段是以游戏为主,所以幼儿园要开展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
立足实验区建设,基于芮城县学前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自2012年开始,我县以“自主游戏”为切入口,开展了县域范围内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1.建设不同层次专业研究共同体
我们组建了高校研究者+本土专家+骨干教师的研究团队,其中高校研究者解决了课程实施中专业引领不足的问题。全县骨干教师作为课程研究的主体,通过研究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本土专家在高校研究者的理论和骨干教师的实践之间搭建桥梁,确保课程改革顺利推进。
在课程改革启动之初,研究团队针对当前“小学化”严重的问题进行反復论证,最终确立了以“自主游戏”为切入口贯彻落实《指南》的课改方向,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基本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2.构建基于自主游戏的幼儿园课程框架
为使自主游戏能落地实践,我们提出了便于一线教师操作的课程改革支架,即“五个改变”。 一是改变室内“小学化”的空间布局。把桌椅“排排坐”变为娃娃家、积木区、美工区、图书区等活动区,并投放了大量结构低、数量足的游戏材料,让教室成为幼儿游戏的地方。二是改变户外以高结构体育活动为主的现状。我们把户外空间功能定位为“游戏场”,创设了沙水区、泥巴区、搭建区、涂鸦区等活动区。全县幼儿园以班级为单位连续在固定区域玩3—4周,以满足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充分探究,使户外也变成了幼儿游戏的地方。三是改变“小学化”的一日活动时间安排。我们保证幼儿每天户外自主游戏至少1小时,室内自主游戏每次1—1.5小时,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去游戏。四是改变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为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幼儿,我们要求教师,只要不出现安全事故,一般不要介入幼儿的游戏,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观察记录幼儿游戏。五是改变关门办园的局面。各幼儿园每半月要组织幼儿开展一次户外自然探究或社会实践活动,把大自然和大社会真正作为活教材,并要求幼儿园要充分运用家长和社区资源来丰富幼儿园课程。于是,医生、厨师、警察等各种职业的家长及会剪窗花、会唱地方戏曲的民间艺人也变成了幼儿园的课程资源。
3.搭建共享平台,扎实推进课程实践
我们按照“重点突破、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来助推游戏课程的开展。一是重点突破。在全县选取10所幼儿园作为课改实验园,对“五个改变”进行重点突破。二是典型引路。以10所实验园为“点”举办全县幼儿园游戏观摩活动,把“点”上的经验向“面”上辐射扩散,为全县幼儿园开展游戏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整体推进。在全县城区园、乡镇中心园和农村园等区域分层召开游戏推进会,助推游戏课程在全县幼儿园落地。四是纳入督导评估。把游戏活动开展情况作为督导评估幼儿园的主要内容,检查结果通报全县,从而有效促进全县各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常态化开展。
我县通过10年时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在县域内逐渐把以教师为中心、以上课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转变为以幼儿为中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主要形成了以下成果。
1.构建了基于自主游戏的幼儿园课程体系
自主游戏课程是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南》为引领,在反思幼儿园课程现状和吸收皮亚杰、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理论及脑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研究实践而构建的。这种课程强调儿童中心,强调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组织实施时,强调环境材料对幼儿发展的重要影响,强调幼儿的主动选择,注重幼儿的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强调教师的支持作用,让幼儿在“玩有所乐”的同时,实现“玩有所得”。在资源开发上注重自然和社会资源的重要价值,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在幼儿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2.建立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机制
我们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始终放在研究的第一位,建立了“学习——实践——反思”为一体的教师成长机制。这种机制突出教师的实践能力,强调做有准备的教师和创设有准备的环境。注重教师自主学习和反思能力的提升,引导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形成“提供环境——支持游戏——调整环境——支持游戏”的良性循环,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3.把游戏的权利还给了儿童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权利。这种课程在物理环境上,充分利用与合理创设了室内外游戏空间,提供源于自然和生活的开放性游戏材料,并保证每天不少于2.5小时的时间让幼儿充分地游戏。在精神环境上,教师鼓励幼儿根据兴趣需要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伙伴和材料,支持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满足。
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深化课程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些就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让每一所幼儿园都成为优质园,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支持幼儿发展的专家,课程建设,我们一直在路上……
注:本文系“以‘自主游戏为突破口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芮城实践”成果展示,该成果荣获2019年山西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