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蔚嘉
在一个炎热的中午,我们参观了建造于光绪17年的刘永福旧居。刘永福原本是抗清将士,后归顺清廷,在中法战争中大败法军。1917年1月,刘永福卒于钦州。
走进刘永福旧居,一扇巨大的屏风映入眼帘。屏风上雕刻着古朴典雅的梅、兰、竹、菊。绕过屏风向里走,踏入右手边的第一个门洞时,我们发现了十个粮仓。在这些被当地居民称为“救济仓”的粮仓下方,竟有许多方形洞口,但洞里却是空的,其作用是防潮。
从门洞出来,我们再向北走,又向东径直走到头。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小房间。其中有间小学堂特别有意思,里面整齐地摆着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桌上赫然摆着一把算盘和一本《三字经》。
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东会客厅。这个会客厅非常大,大概有四五十平方米,其正中摆放着一张红木长椅,依稀可见上面刻着一些非常精美的图案,形成一幅黑白山水画;左右两边分别对称地放着一个茶几和两把扶手椅,扶手椅的靠背富有光泽,纹路也非常好看……整个大厅古朴而淡雅,能看出主人是个淡泊名利之人。
走出正厅,我们来到一处很高的门廊下。仰头一看,我们发现天花板上竟雕有许多浮雕。浮雕上的彩绘依稀可见,似乎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书写着一个个快乐的篇章。“它们描绘的很像《西厢记》中的情节……”我看着那些浮雕,猜想道。
最后,我们参观了男主人和女主人的卧室。只见男主人的卧室里有官服、太师椅、长剑、绳梯等物,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息。“男主人应该是随时保持着万分警惕,以备随时投入紧张的战斗中。”我心想。女主人的卧室里则显得很平静:一只狗惬意地趴在地上,知书达理的夫人陪在挑灯夜读的丈夫身边……少了些紧张,多了些琴瑟和鸣的从容。
斯人已去,仅留一座古宅。夕阳西下时,我们沿着灰墙黑瓦,行走在青石砖上,穿梭在旧时光中,缅怀刘永福将军。
名师点评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细致地描述了刘永福旧居里的粮仓、学堂、会客厅和卧室之中的情景,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入其中,展现了旧居古朴、典雅的特点。难得的是,小作者将主人公的个人经历与旧居的整体风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表现了主人公一心为国、淡泊明志的高洁志向及其強烈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