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阳, 陈吉, 郁洁, 丁焕新, 陆幸鹦
(1.苏州市耕地质量保护站,江苏 苏州 215011; 2.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江苏 南京 210000)
耕地是我国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苏州市根据《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1]等文件要求,自2014年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2016—2018年苏州市补充耕地项目建设情况、土壤养分状况与培肥对策分析如下。
2016—2018年苏州市共建设补充耕地1 323.09 hm2,按照GB/T 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建设前一级地类包括5类,其中:耕地5.32 hm2,占比0.40%;特殊用地0.21 hm2,占比0.02%;交通运输用地3.41 hm2,占比0.26%;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 151.59 hm2,占比87.03%;其他土地162.55 hm2,占比12.29%。二级地类包括12类,分别是水田、旱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农村道路、湖泊水面、沟渠、内陆滩涂、河流水面、坑塘水面、裸地、田坎、设施农用地,各类型面积见表1。
表1 建设前苏州市各地类面积情况
1.2.1 坑塘水面
苏州市补充耕地质量评定项目中的坑塘水面大多为人工开挖的鱼塘等水产养殖水面,这部分坑塘原先就是农田,以吴江区、吴中区较为典型,少数为天然形成的废弃水塘或者鱼塘。该类型的补充耕地在苏州市补充耕地质量评定中占比最大,3年累计评定面积667.30 hm2,占总评定面积的50.44%。苏州市坑塘水面补充耕地方式通常为塘埂回填,或在回填的基础上填部分客土,通过田面平整、配套灌溉设施等作业完成复垦。
1.2.2 河流水面和内陆滩涂
苏州市补充耕地质量评定项目中的河流水面大多为废弃河道,或者河流改道后新增部分:内陆滩涂以长江下游围区为主。这2种类型补充耕地在张家港市长江沿岸滩涂开发中较为典型,面积占这2种类型之和的71.83%。3 a累计评定河流水面面积420.70 hm2,内陆滩涂面积45.62 hm2,分别占总评定面积的31.80%和3.45%。河流水面和内陆滩涂补充耕地方式通常为填客土,客土大多源自附近建筑工地开挖的深层土。
1.2.3 设施农用地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项目中的设施农用地大多为畜禽养殖用地,如鸡棚、鸭棚、猪棚等,通过拆除设施建设,去除地面硬化部分,再通过耕翻、平整等作业完成复垦。近年来随着江苏省“两减六治三提升”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专项行动的开展,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过程中,大量畜禽养殖设施被拆除,复垦为耕地。设施农用地补充耕地方式在常熟市和太仓市较为典型。3 a累计评定设施农用地面积121.87 hm2,占总评定面积的9.21%。
1.2.4 田坎和沟渠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项目中的田坎和沟渠基本都为原农田配套设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整理成为连片农田。该类补充耕地面积占比较小。
1.2.5 其他
其他6种地类的补充耕地面积占比较小,且建设方式与上述种类相似。
通过对全市2016—2018年330个补充耕地质量评定项目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遴选占比最大的坑塘水面、河流水面、设施农用地3种地类进行补充耕地质量土壤养分含量分析。
选取单种地类面积占比超过90%的项目,分别选取146个典型坑塘水面补充耕地样本、49个河流水面补充耕地样本、57个设施农用地补充耕地样本进行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比较对象选取《江苏省2019年耕地质量监测报告》中相关耕地质量数据,耕地质量监测工作覆盖全域耕地主要土壤类型(土属和大的土种)和所有农业乡镇,相关土壤养分含量数据能较好地反映江苏省和苏州市耕地质量水平,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采用Excel和SPSS 24进行数据分析。
3.2.1 有机质
苏州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31.6 g·kg-1,高于江苏省的平均值25.8 g·kg-1。如图1所示,3种地类补充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小于苏州和全省耕地质量水平。其中,河流水面补充耕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仅为苏州市耕地平均水平的52%。
图1 复垦后主要地类土壤有机质含量情况
3.2.2 全氮
3种地类补充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差异与有机质含量一致(图2),符合有机质与全氮相关关系分析[2],均为河流水面补充耕地最低。设施农用地和坑塘水面补充耕地土壤全氮含量与江苏省耕地平均水平差异不大,较苏州市耕地平均水平低25%左右。
图2 复垦后主要地类土壤全氮含量情况
3.2.3 有效磷
苏州市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值为28.4 mg·kg-1,与江苏省平均水平相近,3种地类补充耕地中设施农用地有效磷含量最高,较苏州市平均水平高46.5%,差异明显。河流水面、坑塘水面补充耕地有效磷含量分别略高于和略低于苏州市和江苏省耕地质量水平(图3)。
图3 复垦后主要地类土壤有效磷含量情况
3.2.4 速效钾
设施农用地补充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值最高,为215 mg·kg-1,河流水面和坑塘水面补充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87和178 mg·kg-1。3种补充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较苏州市和江苏省耕地平均水平高61.1%(图4)。
图4 复垦后主要地类土壤速效钾含量情况
坑塘水面、河流水面、设施农用地3种补充耕地土壤pH值总体较高,分别较苏州市耕地土壤pH平均值高8.4%、17.3%和13.1%,较江苏省高3.8%、12.3%和8.3%(图5)。
图5 复垦后主要地类土壤pH情况
通过土壤养分数据分析可知,3种地类补充耕地土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养分不平衡现象,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差异,对症下药,采取相应对策。
坑塘水面补充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仅有效磷含量略微偏低。在后续耕作与培肥上,应采用配方施肥以提高肥料利用率[3-6]。
河流水面和滩涂补充耕地的土壤pH值较高,养分含量普遍较低,肥力较差,且有机质含量缺乏问题尤为突出。可以在复垦时就增施商品有机肥,借助大型机械在平整田面的同时一起下地,可有效减少后期撒施有机肥的工作量,同时增施有机肥可以平衡土壤的酸碱性,逐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持水保肥能力[7-9]。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耕作层剥离和移土培肥技术,充分利用土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10-14]。
设施农用地补充耕地土壤养分含量较为均衡,可以通过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农艺手段,进一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地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