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本刊全媒体记者 丁 浩 通讯员 符 浩 林 彬
8月6日,记者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在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评选活动中,河南省淮滨县有两个品牌上榜。河南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淮原香”虾稻米入选农业企业品牌,淮滨锦绣江淮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楚湘故里”稻米入选特色农产品品牌。
据了解,此次入选的《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严格按照河南省农业品牌目录制度要求,经自愿申报、逐级推荐、专家评审、社会公示、会议研究,才确定了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
“从地理上说,淮滨位于北纬32°,在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这条线也是800毫米降水等高线。以此为界,南方种植籼稻,北方种植粳稻,淮滨则是籼粳混种区。虽说淮滨既能种籼稻,也能种粳稻,但是区别在于淮滨的籼稻是中国籼稻种植区里最高海拔的产出物。一般来说,世界上公认的好大米,都产自高海拔地区。因此,淮滨就是一个天然盛产好水稻好大米的地方。”淮滨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王振旭告诉记者。
此次上榜的两个农业品牌是淮滨县扎实推进稻渔“党建联盟+产业联盟”的成果。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产业联盟内实行“六统一”措施,即统一供种供苗、统一配方饲料、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加工、统一品牌销售,实现了双联盟驱动发展。目前,该县稻渔种养发展规模已超过8万亩,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所产水产品和优质大米均注册了商标。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淮滨县还不同程度地推进优质稻米的生产和种植技术的改革。目前,淮滨县有60万亩的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能生产近50万吨水稻,每年围绕水稻产生的GDP在15亿~18亿元,是淮滨的支柱型农业产业。
“稻鱼共作”农民乐
水稻种植区域内绿水荡漾、清水长流,大中小型河流、湖泊随处可见,淮河上游贯穿水稻种植区域东西部,而且水质清澈、风景宜人。此前,该县部分水稻种植区已成功申报国家级有机食品种植基地,地方各级政府也在水稻种植区内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制定绿色发展政策,推广绿色种植模式,大力推行农业节水,建立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做到污水、废气排放达标,垃圾无害化处理。全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85,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100%,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率10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0%,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100%。
为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淮滨县坚持效益至上、农户优先的发展方向,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经营进程。鼓励80%以上农户加入由产业园区组织的合作社,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按照订单收购协议,稻米价格会高于市场价10%以上,带动农户平均年增收1000元。
眼下,正值再生稻头茬收割的季节,稻田里一派忙碌的景象。“种植再生稻早种晚收,不但错开了高温热害,而且还有政府补贴。”种粮大户李志学笑呵呵地对记者说,这收稻谷就像割韭菜,割完一茬又长一茬。两季亩均产量可达900公斤,每亩增收600元。据了解,种植再生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产量,而且再生稻头茬较常规水稻要早熟近一个月,新米提前上市很受欢迎。再生稻二茬几乎不需要投入,用二茬再生稻加工出来的大米可以算是绿色大米,米质特优,不仅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也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淮滨县对优质稻米尤其是再生稻做了产业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面对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形成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分工,建设好基础设施,摸索建立优质稻米的标准化生产种植,树立淮滨优质稻米的良好形象。”淮滨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玉发说。
2019年1月,淮滨县专门下发了《淮滨县发展特色农业奖补办法》。根据该文件要求,淮滨县财政设立1000万元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特色农业项目的奖补。根据淮政办〔2019〕5号文件精神,该县洪鑫种植专业合作社、王店乡金湖家庭农场、德昌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田湖种植专业合作社、期思镇鸡皮塘沿农场、中林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德超种植专业合作社等34个以优质水稻种植为主业的专业合作社获得奖补资金共计160余万元。
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淮滨县还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运作方式市场化,提升设施利用效率。政府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财政补助、金融支持、发行专项债等政策,采用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形式,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着力推进“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条、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培育知名品牌,促进全产业链开发、全链条增值。
下一步,淮滨县将继续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加大农业品牌宣传力度,重点打造一批高质量农业品牌,助力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在实现“两个更好”中奋勇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