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宝,王琴,张国,华袁勇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广东 中山 528415)
梅尼埃病(MD)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的慢性耳源性眩晕疾病,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其主要的病理特征是膜迷路积水,其病因学说[1-3]主要有内淋巴循环障碍、内淋巴产生过多、非特异性炎症、变态免疫反应、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病毒感染、内分泌紊乱、内耳微循环障碍等。国内外研究学者都比较认可MD是一组多因素参与的疾病[4],同时有很多诱发及加重因素加入其中[5],比如:劳累、精神工作压力大、睡眠障碍、情绪紧张或激动、气候变化、病毒感染等,使得MD患者治疗效果经常不尽人意。临床上发现很多MD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睡眠障碍问题,这或许对疾病的发展转归有了很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记录MD患者的睡眠结构和睡眠质量,分析MD患者的睡眠特点,进一步指导临床医生在治疗MD患者时及时发现患者伴有的睡眠问题,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措施,提高疗效。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诊断为MD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的研究对象均符合2017年《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6]制定的诊断标准。40例研究对象中女性25例,男性15例,平均年龄(40.11±11.3)岁,均为单耳发病,排除颈椎病、中枢性病变、精神疾病等其它疾病所致的眩晕,同时收集本院体检中心接待的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入组病例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职业与观察组相匹配。两组排除标准:使用影响睡眠的药物、肥胖、精神疾病、口咽喉疾病影响呼吸、高血压病、糖尿病基础疾病、心肺其它疾病。
两组病例均采多导睡眠仪进行睡眠监测,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监测至少8小时的睡眠,记录两组的睡眠呼吸监测指标,比较两组睡眠呼吸监测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的睡眠监测总记录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5)。但MD患者的睡眠潜伏期明显延长(P=0.002)、有效睡眠时间明显缩短(P=0.016)、睡眠效率显著减低(P=0.005)。见表1。
表1 两组间有效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等数据的比较(±s)
表1 两组间有效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等数据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总记录时间(min) 睡眠潜伏期(min) 有效睡眠时间(min) 睡眠效率(%)观察组 40 531.45±46.05 19.03±17.96.415.58±72.36 77.94±13.79对照组 40 527.91±47.23 13.04±11.96 428.38±59.01 80.98±9.97 t 1.312 3.315 -2.346 3.125 P 0.215 0.002 0.016 0.005
两组间的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平均血氧饱和度及最低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D患者入睡后觉醒时间明显延长(P=0.029)、次数明显增多(P=0.025)。见表2。
表2 两组间的睡眠呼吸事件的比较(±s)
表2 两组间的睡眠呼吸事件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AHI(次/h) 平均血氧饱和度(%) 最低血氧饱和度(%) 入睡后觉醒次数(次) 入睡后觉醒时间(min)观察组 40 3.57±7.01 96.76±1.56 91.09±4.49 33.04±16.85 91.23±64.68对照组 40 3.59±6.94 96.83±1.79 90.76±5.14 26.01±11.92 74.01±51.02 t-0.306 1.896 0.315 2.526 2.386 P 0.897 0.298 0.883 0.025 0.029
在睡眠结构中,MD患者非快速动眼睡眠第一期(S1期)时间及百分比有所增多(P1=0.002;P2=0.000), 非快速动眼睡眠第二期(S2期)时间及百分比有明显增多(P1=0.039;P2=0.002),而非快速动眼睡眠第三期(S3期)时间及百分比显著减少(P1=0.000;P2=0.000), 快速动眼睡眠(REM期)时间及百分比也显著减少(P1=0.002;P2=0.028),见表3。
表3 两组间的睡眠结构特点的比较(±s)
表3 两组间的睡眠结构特点的比较(±s)
注:S1期:非快速动眼睡眠第一期;S2期:非快速动眼睡眠第二期;S3期:非快速动眼睡眠第三期;REM期:快速动眼睡眠期
组别 例数 S1期 S2期 S3期 REM期时间(min) 百分比(%) 时间(min) 百分比(%) 时间(min) 百分比(%) 时间(min) 百分比(%)观察组 40 57.13±24.97 14.04±5.42 221.07±50.14 55.02±9.05 73.44±45.96 17.03±10.02 62.03±21.45 14.26±4.07对照组 40 44.38±22.48 10.06±4.02 208.33±34.25 48.96±8.96 97.96±40.28 23.01±7.96 78.05±29.02 16.97±6.01 t 3.579 5.012 2.085 3.512 -5.125 -4.867 3.963 -2.896 P 0.002 0.000 0.039 0.002 0.000 0.000 0.002 0.028
MD在临床上经常反复发作,持续时间长,有部分MD患者发病10年内会进展为双耳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有效的治疗对MD患者的预后极其关键。国内外研究发现MD患者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状况[7-11],国内外学者已经关注到MD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了,但目前未有相关研究关注MD患者的睡眠状态。本研究通过观察总结MD患者的睡眠情况,分析MD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结构特点,进一步探讨MD患者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
本研究中对MD患者和对照组的有效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比较发现MD患者夜间有效睡眠时间缩短明显、睡眠效率下降明显,提示MD患者睡眠质量下降明显。MD患者的睡眠潜伏期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提示MD患者存在明显的入睡困难,进入深睡眠时间更长,大脑休息所需要的深睡眠时间无法保证。在睡眠的觉醒参数的比较中本研究发现MD患者入睡后的觉醒时间、次数明显增多,提示MD患者很难完全进入深睡眠(S3期)。研究中对MD患者睡眠监测发现MD患者睡眠中一般无明显呼吸障碍及睡眠低氧血症发生,没有睡眠中恶性事件的发生,表示MD患者睡眠无明显呼吸阻塞情况发生,无恶性事件发生导致的睡眠结构及特点的改变。本研究还在研究MD患者睡眠结构特点中发现MD患者的S1期、S2期、S3期、REM期时间及百分比明显不同于正常人群,MD患者睡眠结构中的S1期、S2期时间及百分比显著增多,S3期及REM期时间及百分比显著减少,表明MD患者的睡眠结构中的深睡眠时间及占比无法达标,而被较多的浅睡眠替代。睡眠是人及动物的一种自然生理现象,在深睡眠期间内是体力得到恢复的过程时间,同时也大脑内废物代谢的时间,深睡眠时间缩短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人的生理功能、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进而导致人体处于的疲劳状态、认知功能的下降、精神心理的异常和健康状况的改变,充足有效的深睡眠是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与稳定的重要保证[12-13],可见睡眠在疾病的恢复、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同时疾病的状态也会加重睡眠障碍,恶性循环会进一步加重疾病的发展,影响疾病的恢复。本研究发现MD患者在睡眠结构、睡眠质量上明显区别于正常对照组,因此推测MD的发病与睡眠障碍可能存在着某种相关性。国内外有相关文献报道,MD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合并有焦虑抑郁状态[7-11],本研究发现很多MD患者在睡眠方面也存在明显障碍,MD患者的睡眠障碍[14-16]可能是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造成的,睡眠障碍也可能引起或加重心理障碍,睡眠障碍及心理障碍又有碍于疾病的康复,甚至加重病情。
近年来研究[17]发现MD患者存在较多共病状态,有研究报道MD患者发生全身系统疾病的比率高于正常人群,如偏头痛、免疫系统疾病、精神心理障碍等。前庭性眩晕疾病中的MD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疾病明显高于其它前庭性眩晕疾病,近年来这类共病状态疾病被国内外较多研究关注[18],一方面考虑与前庭解剖关系有密切相关,MD内膜迷路积水引起内外淋巴循环障碍从而刺激前庭神经;另一方面由于前庭神经可能与控制情绪相关核团存在联系纤维有关系,前庭神经的不适刺激会引起控制情绪相关核团分泌相关神经递质,从而导致精神心理疾病。MD患者的睡眠障碍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发病机制目前无相关研究报道。但国内外研究发现[19-21],MD患者的海马功能存在一定差异,MD患者存在双侧海马功能连接与正常人群有一定差异,海马连接区与前庭功能相近,有研究表明可能为MD眩晕的中枢机制, 同时海马在颅内解剖中对睡眠的调节有起到一部分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眩晕患者包括MD患者的中枢系统功能区是否存在变化,在功能连接区是否有区别正常的功能连接。可见MD患者在治疗时,临床医生不能仅局限于改善患者眩晕、听力下降、耳闷胀感等症状,同时需关注精神心理、睡眠、脑功能的情况。
当然,本研究有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本研究未对MD患者进行不同的临床分期的睡眠结构特点及质量进行比较;第二,本研究未对MD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进行进一步分析,这两点也是本研究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探究的。
综上所述,MD患者睡眠质量明显下降及睡眠结构明显改变,所以对于MD患者的治疗中临床医生除了对耳部症状的关注,也需兼顾治疗MD患者的睡眠障碍,从而降低发作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