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山西太谷形意拳活态流变规律探析

2021-09-15 11:18
武术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形意拳太谷传承者

杜 磊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00

1 山西太谷形意拳活态流变特征

对山西太谷形意拳活态流变规律的总结应以对其活态流变特征的准确把握为基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1]

1.1 传承内容特征

拳理传承。太谷形意拳拳理的传承比较稳定。形意拳的基本拳理为:象形取意;阴阳为母;三节为用;四象为根;六合为法。心意拳为形意拳前身,从其拳名:心意六合拳便可知形意拳拳理是从心意六合拳创拳之初便有其雏形并被较为稳定地传承下来。太谷形意拳创始人李飞羽曾就改拳一事征求心意拳宗师戴文勋同意,戴文勋的答复是:拳可以改,谱不可以改,而这里的“谱”强调的就是心意拳的拳理。形意拳形成之后,其拳理便成为了传承者练拳、传拳的宗旨。李飞羽五大弟子车毅斋、李广亨等在一同议定传拳规范时便商定教拳时“每教一拳都要以‘六合为法’‘阴阳为母’‘四象为根’严格要求”。[2]其后的传承人如:孙德宜在传拳时常将形意拳的基本拳理挂在嘴边,吴秀峰传拳坚持形意前辈们留下的古训:“传拳以古墨本为据,授艺以不欺人为本”。技法内容。太谷形意拳在技法内容上的活态流变程度较大。这些变化大致可分以下三个阶段来看:太谷形意拳形成以前,即从姬际可创心意六合拳到李飞羽学习戴氏心意拳这一时期。太谷形意拳是在心意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在进行太谷形意拳的活态流变梳理时也有必要包括心意拳在内。姬际可在少林五拳的基础上创立了心意拳十大真形。心意六合拳传到河南后分为洛阳系和张志诚系且两系在技法内容上出现了明显不同。洛阳系十大真形中的熊形变成了猫形,还根据拳法动作改编了近百套小拳。戴氏从河南学到拳法后又增加了五行拳和鼍形、鲐形两种象形拳,还加入了螳螂拳内容和道家内丹修炼法。太谷形意拳的形成和完善期主要指李飞羽及其弟子们对形意拳技法体系的创立及完善期。这一时期,形意拳技法内容在原有基础上经历了全面改造并有了新的创造。李飞羽及其弟子们在技法内容上的改变有:修改原有丹田内功;桩功由“三才势”改为“三体式”桩;将少林弹腿改编为形意弹腿;吸收鸳鸯脚技法;修改五行拳练法;改进十二形拳;将形意拳理所要求的八种打法变成八势拳;创编套路;开创散手训练等。完善以后的太谷形意拳在技法内容上的活态流变主要是传人们在完备拳法体系下的创变,其中如:宋世荣在原有拳法中融入《内功四经》练法;布学宽创造了狮吞手和洗髓经练习功法;任尔琪创编了五翻鸳鸯掌和三节推掌;宋虎臣创编了十面埋伏、战斗枪、呼雷剑等徒手和器械套路;李三元创编了综合形意拳套路;高宝东创编了综合形意枪。可见,太谷形意拳技法内容方面的活态流变程度较大,其活态流变特征表现为:早期逐渐成型的十二形拳和五行拳成为了形意拳技法内容的主干,在创立期吸收其他武术精华并改造丰富后,在主干性技法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系列延伸性技法。此后的基于个人的局部、零散技法创新则犹如枝脉中长出的叶。

1.2 传承组织特征

组织制度。太谷形意拳自身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组织制度。习练者根据师承关系形成了相对松散而没有明显外力约束的拟血缘关系,这种关系更多的是依靠其文化传统的内在约束力来实现群体的组织。在太谷形意拳传承的不同时期,这种拟血缘关系与其他组织关系重合并形成对群体的组织和约束。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确实的血缘关系与师承关系的重合。形意拳的家庭及家族传承自姬际可创造心意六合拳至今一直存在,这样的关系保障了师承关系的稳定。此外太谷形意拳师承关系组织还曾与其他各种不同的组织形式重叠。姬际可创拳后,心意六合拳习练群体曾同反清复明组织复合。河南心意六合拳曾长时期在回教群体中传播。形意拳形成后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习练者从事保镖护院的工作,因此晋商的明确组织规范和无形的道德倾向以及职业所要求的品质都对形意拳传承群体的组织有过一定影响。随时代发展,形意拳习练群体也曾归附到国术馆、推广站、武术协会等组织中去,在组织方式和约束上受其影响。但不能忽视其原有的师承关系为其内核,而外在组织的特性也会对形意拳传承群体的组织特征产生一定影响。

仪式规范。太谷形意拳仪式规范的传承较为稳定,但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发生过一些转化。在道德规范方面,太谷形意拳传承者对习练者的武德展现出了一贯的重视。现可考最早关于武德的记载是心意拳老谱所传:“设若妄传无义人,招灾惹祸损寿年”。[3]戴文勋也曾口授车毅斋戴氏祖训:“习武当以武德为重,艺成务要扶危济贫,传艺要以不欺人为本。”[4]在太谷形意拳形成时期,孟綍如帮李飞羽制定了“三传”“三义务”“六不传”的武德规范。宋世荣在收徒时注重以德为上,强调以救世济民、匡扶正义为己任。吴立孝也常教导弟子要注重道德培养。在行为上,历代形意弟子也不乏行侠仗义,扶弱抑强的举动且这些举动都会被同门所称道并在晚辈后学中流传,如太谷当地流传的“车二发神力,双臂架起千斤车”的故事,[5]宋铁麟担任保卫团团长,保护百姓财产抗拒日军,杨凡生担任纺织厂联防队队长,保障纺织厂和附近安全受到公安局的表扬等事迹。同时,对道德的要求也会随时代的变化而有一定的偏向性转化,如在清末民初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对形意拳习练者的道德要求也随之强调要救世济民。这一点也体现在1914年李复祯与河北形意拳传人李存义确定的“华邦惟武尚,社会统强宁”十字辈分次序词中。而在2019年吴殿科门人收徒仪式上,吴秀峰嘱托新入门的弟子们要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防身自卫,扫黑除恶”[6]为学拳主旨,其中“扫黑除恶”就是太谷形意拳门人对武德规范的新时代阐释。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形意拳传承者们除此之外却很开放包容。形意拳的第一代传承者们就明确规定:“凡品行端正,自愿学练此拳者,不论城乡,不分贫富都要一视同仁,悉心传授拳艺。”[7]

在具体仪式方面,最为太谷形意拳习练者所重视的是递贴拜师礼。车毅斋向李飞羽拜师时,孟綍如为其写“师承贴”。1967年,杨凡生拜吴连富为师时,当时的仪式规范是:形意习练者拜师一般要有五年左右的观察期,期满后经人引荐由保人保证学武后不会胡作非为后才能行拜师礼。举行仪式时要摆饭把岳飞及列祖列宗的牌位敬起来,然后长辈坐前面,晚辈们站后面。拜师人一辈一辈的给祖宗牌位烧香磕头,最后把拜师贴递给坐在中间的师父并向师父敬酒,师父接帖、喝酒后拜师礼成。2018年太谷宋氏形意拳的收徒仪式据当时媒体的报道是这样的,在堂屋墙上挂着历代宗师、前辈的画像,宋光华与其夫人分坐在八仙桌两侧。在一众师叔伯及师兄弟的见证下,新入门弟子向宋氏形意拳第三代传人李德仁和宋宝贵递交拜师贴,敬拜师茶并行跪拜礼。由历代的记载可知,递贴拜师礼一直作为太谷形意拳门中最重要的仪式而被稳定传承,但在仪式的一些细节地方,不同时代也存在一定不同。

1.3 传承群体特征

群体来源。在对太谷形意拳仪式规范的讨论中已经提到太谷形意拳的传授具有开放性。从传承群体来源看也可证明这一结论。历代形意拳传承者中如:车毅斋为车夫、宋世荣兄弟为钟表修理者、李广亨为学徒,刘俭为农民,此外还有晋商子弟。至民国和新中国后,形意拳的习练更不问出身。因此,形意拳的开放性使得其习练者并没有固定在某一群体。从这些习练者接触并习练形意拳的过程可发现太谷形意拳的传播是以传承者为中心,其技艺影响力和社会关系分别影响其传播范围和路径,如车毅斋经雇主武柏年介绍,由武柏年好友孟綍如推荐拜李飞羽为师;杨凡生邻居的女婿为吴连富大弟子,经其介绍得以拜吴连富为师。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很多太谷形意拳习练者在接触形意拳之前都有学习武术的经历,如:李飞羽曾拜师学习花拳与弹腿,且接触过长拳、通臂、孙膑拳;贾藴高年少时随父亲学过潭腿和长拳;现任淄博市形意拳研究会会长的王衍华在学习太谷形意拳之前曾随地方拳师学习义和拳,通背拳等。

学拳原因。传承群体习练太谷形意拳的原因主要是:自保、爱好、强身健体。这几种原因相互混合交织诱使一代代人习练并走入形意拳之门。姬际可最初习武即是因为社会动荡不安,出于自保习武并创拳以使习练者得以自保。心意六合拳在河南传承期间,回教内部流传心意拳也是为了自保,晋商时期保镖护院,国难时期保家卫国,这都是自保的不同体现,由保己、保人到保国。对形意拳的爱好是传承者们习练形意拳最主要且一直占重要地位的原因,从李飞羽不远千里从深州到赊旗镇学艺到庄延秀走着、站着琢磨形意拳,历代传承人中很多都是出于对形意拳的喜爱而开始习练形意拳。强身健体也是一部分人习练形意拳的原因,任尔琪就是因为自小体弱而决定学习形意拳术。作为学拳原因,自保存在于太谷形意拳传承前期,爱好一直贯穿整个传承过程,但中后期较为明显,强身健体更多存在于后期。这毫无疑问与社会发展有关系。同时也可发现,这三个原因有明显的相通性。形意拳以前是作为一门技击武术而存在,它需要习练者锻炼身体从而提升自己的技击能力,期间以武德锤炼自身价值观念,从而实现符合道义的自保、保护他人、保护国家,进而接近行侠仗义,抑强扶弱的文化想象和自我实现。因此形意拳对人们的吸引力其实是来自人们对形意拳的一个普遍认识和想象。实际中的人以对形意拳的某一认识或想象中的某一点为主要原因而决定习练形意拳,但绝不是割裂的某一点,而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的整体文化形象吸引人们。

群体影响。传承群体影响主要包括太谷形意拳对其传承者的影响和传承者对太谷形意拳的影响。习练形意拳对其传承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练习形意拳后在技艺提高和武德规范双重影响下,习练者作为习武者自我担当感的觉醒,认为自身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义务。这表现在清中后期很多习练者扶弱抑强,除暴安良。随着外辱日盛,这种担当感便上升为关于国术救国,国术强种的期盼和行为。太谷形意拳门人组建国术馆,担任教练或教师授拳,参军指导军队,或直接、间接抗日。新中国成立后,很多拳师在日常中仍以抑强扶弱为己任。这都是传承者习练形意拳后道德担当的变化。另一方面习练者对形意拳的传承义务意识增强,这一意识随着民族危机及文化危机的加深而不断增强,可以看到很多拳师即使年老仍奔走传拳,毫不吝惜,如刘俭。此外通过习练形意拳也使得一部分传承者在职业生涯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习练者通过学习形意拳成为了护院镖师、国术教师、军队指导、武馆教练、武术专业学生、教师等。习练者对太谷形意拳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太谷形意拳的传播。太谷形意拳随着其习练者走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在国外生根发芽。早期如李广亨将太谷形意拳从太谷带到了榆次,近期如布秉全两次赴日,促进了太谷形意拳在日本的发展。二是对形意拳技法深度的挖掘。每个习练者的性格脾性、经历不同使得其习练形意拳后的拳术风格和所擅长技法不同,这实际上使得形意拳技法不断深化,如:车毅斋喜欢先顾后打,擅长技法为“游鼍化险”;吕学隆以“鸡腿箭步”闻名;贾藴高性情刚烈,身材魁梧,因此拳势舒展大方,发力刚猛,和人切磋时总是直进直入。第三个方面是:对形意拳在新的文化空间中进行的适应性实践。这方面的探索如:布学宽探索形意拳在群众健身、技击等各方面的新形态;宋虎臣在军队传拳时注重改编形意拳法用于军事战斗;李三元为了适应比赛和表演创编了综合形意拳套路等。

1.4 传承空间特征

太谷形意拳自其前身心意拳创立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在这一段历史中,太谷形意拳经历着时代的变迁在不同文化空间中扮演着不同角色,也在此过程中历久弥新。姬际可创拳时正值明清易代,拳术主要是作为一项自保及反抗技能。拳术在河南流传至戴龙邦学拳时期,清统治加强,开始禁止民间习武,心意拳开始在回族内部保守传承。戴龙邦习拳至李飞羽于太谷创拳前,拳术开始作为保护商业的工具,李政、戴龙邦父子都曾以武护商。李飞羽在太谷创拳至民国初,太谷当地商业繁荣,形意拳主要被用于保镖护院。随着民族危机加深,太谷形意拳开始以强国强种为期盼,通过国术馆、学校发挥作用。在抗战期间,太谷形意拳发挥维护地方秩序与传拳自保两方面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群众体育运动受到重视,太谷形意拳习练者深入当地村镇发展群众体育运动。改革开放后各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太谷形意拳在当地社会发挥的作用变小。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太谷形意拳先后被确定为省级、国家级非遗,开始挖掘其在社会中的文化、经济等作用。在三百多年的发展中,社会环境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但太谷形意拳及其前身心意拳都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在新的文化空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坚韧地存续下去。在不断的历史变迁中,太谷形意拳也形成了自身的独立文化传统。在晋商提供的优渥环境内,太谷形意拳依托所继承的拳术及文化传统,以师承关系为纽带,以保镖护院为职业支撑逐渐形成了一个拳术关系群体,开始依托其孕育环境有了自身的价值判断和团体倾向性行为并得到强化。在其孕育母体逐渐消失,太谷的经济中心及辐射影响能力不再存在,保镖护院的职业支撑也不再稳固后,依托这一环境形成的拳术关系群体及其文化规范等依然存在于新的文化空间中以独立的姿态,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对外界进行判断,并根据新的情况来发展形意拳。

2 山西太谷形意拳活态流变规律

通过对太谷形意拳活态流变规律特征的梳理,可以发现其在漫长活态流变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2.1 理一分殊,内承外化的内容流变

理一分殊,内承外化的内容流变规律即在传承中比较内在的内容传承比较稳定,而外在的内容变化得比较快,然而即使是其中变化比较快的内容,其仍是以形意拳内在内容为基因并能够反映拳术最内核的精神。从太谷形意拳的活态流变程度来看,由小到大依次是:其背后文化精神、拳理、武德规范、仪式、技法内容。太谷形意拳的拳理在传承中并未出现较大变化,武德规范虽随时代变化有一定的转化但也较为稳定,而二者又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依托而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太谷形意拳理所当然的理论基础,是其文化基因。钱穆在其《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各地文化精神的不同是由自然环境的区别影响到其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文化精神而产生的。中华民族早期处在农耕环境中,需要依赖天气等来生存,因此认为自己与世界息息相通,形成了天人相应、物我一体的观念。受此影响的中国人看问题更注重向内看,注重整体与系统观念。在人生理想和观念上就发展为:天人合一,修齐治平。[8]正是在此文化精神的养育下,太谷形意拳形成了其基本拳理。同时这种文化精神由儒家发展为修齐治平,仁义礼智的传统道德,为习练者所吸收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自身的规范要求,最后形成了稳定的武德规范。拳理和武德规范在太谷形意拳的传承中都很少发生变化。在一以贯之的拳理基础上,形意拳的习练者们根据自己的实践,不断丰富形意拳的技法体系,使得技法内容显现出较大程度的活态流变性。但无论技法如何不同,其都是根据形意拳的基本拳理创造而来,背后隐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外在的仪式和行为规范也同样如此。

2.2 崇德开放,圈层辐射的传播特征

太谷形意拳武德规范的稳定传承表现在传播方面则是传承者在传艺过程中尤其重视习练者的道德品质,从各方面都可看出太谷形意拳的崇德倾向。此外太谷形意拳表现出了极大的开放性,然而其传播有明显的圈层辐射特征。从上文可知:形意拳对人们的吸引力来自人们对形意拳一个普遍认识和想象。而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的整体文化形象中的一些特征最终诱使人们想要学习形意拳,但其入门大多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血缘、地缘、业缘。这是太谷形意拳传播中所遵循的较为具体的路径。此外太谷形意拳传承者的影响力,尤其是技艺影响力决定了其传播的范围大小,如图1。这就是太谷形意拳所表现的圈层传播特征。

图1 太谷形意拳所表现的圈层传播特征

2.3 人随拳旧,拳随人新的双向影响

双向影响是指习练太谷形意拳会对其传承者产生一定影响,反之传承者也会对太谷形意拳产生一定影响。太谷形意拳对其传承者的影响简而言之便是:人随拳旧。通过习练太谷形意拳,传承者受到了其核心文化精神、拳理、武德规范、技法、文化传统及群体互动等多方面综合影响,也在自己的生涯中展现出这种影响对其行为的指导意义。因此,这些人看起来好像就是随着对传承而来的旧的形意拳的学习,自己也变得和形意拳一样“旧”了。传承者对太谷形意拳的影响便是:拳随人新。太谷形意拳习练者使得形意拳向不同地方传播、促进形意拳技法向纵深方面发展;促使太谷形意拳进行对新环境的适应性探索。因此新的习练者由于其新的人生轨迹、新的经历和理解使得旧的太谷形意拳变“新”。

2.4 历史孕育,独立存续的形意传统

太谷形意拳在李飞羽及其弟子时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独立文化传统,其得益于太谷当时特殊的环境,它为形意拳师们提供了保镖护院的工作,晋商的重视、礼待和形意拳师们行侠仗义的仁义之举使得他们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很多形意拳师们被太谷人冠以“某某师傅”的称号以示尊敬,如吕学隆被称为“三光师傅”,刘俭被称为“铁柱师傅”。在此环境下,太谷形意拳群体在继承先前心意拳文化传统并结合当时社会文化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当李飞羽及其弟子们有意识的创编系统传拳的功法时就已经表明了其独立群体意识的凸显,随后他们规定形意拳的武德规范,在实践中也以武德规范作为对传承群体的评价依据。随后这一文化传统便随太谷形意拳的传承而被传承,它也使得形意拳传承群体从自我群体的角度出发进行对事件的道德评判和对自身群体的行为指导。

随时代发展,孕育太谷形意拳文化传统的环境已经不再存在,然而从此环境中脱胎的太谷形意拳文化传统却开始以独立的姿态存在并影响一代代习练者。它使形意拳师们在洋人横行中国时去参加义和团,去比武打擂为国争光;民族危机时呼吁强国强种并公开传拳。直至今日,太谷形意拳文化传统依然存在,它表现在形意拳传人们虽然从事不同的职业,但他们都受其文化传统影响并从此出发思考形意拳的发展和对事物有着自身的评价,如杨凡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促成了形意拳进校园和国际型比赛的定期举办。这样的文化传统将继续存在,它是太谷形意拳传承者的精神依托,凝聚着太谷形意拳传承群体,给予其群体归属感、价值规范和行为导引。

猜你喜欢
形意拳太谷传承者
弘扬中国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 树立民族形象 做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太谷任村乡:小萝卜做成大产业
鑫炳记太谷饼:老字号焕发新生机
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成功举办
太谷:挑起总书记惦念的“金扁担”
蔡思雅 古老木偶背后的年轻传承者
太谷县形意拳的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铁人精神”的传承者
民族艺术的坚守者与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