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卫星 张立民 肖志民 闫增辉 黄永新
摘要:林业是否能够可持续的发展,不但对于国民的生活有所影响,还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有所影响。随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不断的对经济进行建设,自然资源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空气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温室气体排放过多,直接的关系到人们生存的质量。森林不但作为大自然的氧吧,还能够促使生态系统不断的进行良性的循环。所以,必须要对森林进行针对性的治理,从而保障森林系统的稳定性。森林抚育过程中,运用抚育间伐措施,能够有效的保障森林体系的均衡,促使林业行业的建设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森林抚育;间伐措施;完整森林生态
森林作为我国关键性的生态资源,不但能够有效的保障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长足发展,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国民生活的品质。在对森林进行经营和抚育的过程中,需要灵活的运用间伐措施,促使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能够显著的提升,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抚育间伐关键性
1.1 优化林分结构
在开展抚育间伐措施的过程中,可以将森林内有害树木及时清除,将非木种的树种进行清除,能够有效的保障森林中树木生存的质量,为其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可以显著的改善林木的生长水平,打造出相对较为合理的林分结构,还能够保障林分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提升林分的抗病能力和抗害能力[1]。
1.2 对森林生态进行完善
运用针对性适宜的抚育间伐措施,通过加强人工的管理的模式,将混交林和单一林进行打造,促使形成较为稳定化、理想化的森林群落,可以有效的刺激草木林和林下灌木种类的多样性,提升物种的高度和盖度,促使植被和灌木能够在有利的环境下不断生长,为森林内的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营养[2]。
1.3 保证林木可以健康稳定的发展
在正常情况下,森林出现稀疏的环境较为普遍。但是由于密度没有办法达到较好的林分密度,目前有较多的森林中森林木的密度过大,单位面积内的数目相对较多,导致树木的生长不良,对林分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森林内出现较多的藤木、杂草以及灌木,导致正常林木的生长空间被占领,导致目的性的树种生存有较多的威胁和影响。
2 森林抚育间伐措施
2.1 重视对专业技术的投入
在开展森林抚育间伐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加大技术的投入力度,促使林业整体的基础设施能够不断升级,将优质的森林抚育工作人员引入其中。加之,更需要重视资金的投入,促使林业的建设,使林地的利用率和森林资源的利用率,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保障林业行业能够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2.2 培养专业的优质人才
在对森林进行抚育间伐的期间,需要对人才进行培养,不但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抚育间伐措施,还需要保障林业各个管理环节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专业的理论指导,更需要重视间伐工作[3]。筛选出优秀的技术工作人员,定期的对其实施培训,保障其能够拥有较高的森林抚育间伐技术,然后再对其进行审核之后才能够正式入岗,从而保障其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与此同时,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定期的开展研讨会,要求从业人员对抚育间伐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为以后的抚育间伐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2.3 与森林地区的实际状况有机结合,從全局入手
若想要确保林业的建设工作能够更加有序、合理的开展,在对森林进行抚育间伐的期间内,需要将森林的地域状况、林业种植特征、气候条件以及全局当做出发点,对森林的整体进行规划和布局,促使抚育间伐工作的开展,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首先,需要对区域内的森林开展试验林,依照树种特征树木生长的周期以及时间制定针对性的计划,从而保障抚育间伐措施,具有较强的合理性。科学、合理的运用森林地域的气候特征、地理特征以及自然优势,实施各项工作。重视对森林抚育间伐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员工都能够更加的清晰了解到对森林实施抚育间伐的关键性,提升培训的力度,促使从业人员能够拥有较多的专业性技能,充分的将从业人员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调动出来。将传统的开发理念进行转变,将抚育间伐工作当做是林业建设的关键点,从而有效的保障林业行业,能够不断的可持续发展[4]。
3 结语
综上所述,森林培育工作至关重要,相关从业人员需要意识到森林抚育间伐的关键性,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培育措施。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重视对林业的投入力度,其中包含技术投入、资金投入以及优质人才的投入,将森林地域的实际状况进行有机的结合,从全局入手从而保障森林抚育间伐工作的合理性。与此同时,更需要制定出奖惩机制,定期的对从业人员进行考核,将从业人员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调动出来,保障林区能够真正的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伍素平.森林抚育间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南方农业,2020,14(20):71-72.
[2] 方旭.森林培育过程中的森林抚育间伐措施[J].花卉,2020(6):195-196.
[3] 陈景红.森林培育过程中的森林抚育间伐措施[J]种子科技,2019,37(16):155,157.
[4] 刘洪山.森林培育过程中森林抚育间伐措施探析[J].花卉,2017(24):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