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实践比较与启示

2021-09-14 07:30赵艳叶钰铭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1年7期
关键词:图书馆评估资源

赵艳 叶钰铭

(1.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 100190;2.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北京 100190)

近年来,我国图书馆资源建设投入持续增加[1-2],但与成本不断上涨相对应的是,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用户需求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长尾效应愈发显著[3],资源与用户需求不匹配、不均衡的矛盾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可以客观反映图书馆资源的建设、使用和需求保障效果,从而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实务起到指导作用。

1 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为解决因预算不足而导致的文献资源采购量减少与读者需求日益增加的矛盾,美国图书馆界改变了原有的评估方法,首次将发端于企业界的绩效评估引入图书馆界,以强调对图书馆业务“效能”与“效率”的评价[4]。当前,国内外普遍认同的图书馆绩效评估的定义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在其标准《信息与文献工作——图书馆绩效指标》(ISO 11620)中提出的,即“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效能以及拨款和资源利用在提供服务中的效率”[5]。

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是图书馆评估的一部分,目前尚无明确定义,其概念多是从图书馆绩效评估引申而来。Carrigan[6]认为资源建设绩效评估是证明图书馆资源建设资金支出合理的手段。Robert[7]所描述的资源建设绩效评估框架从资源建设和使用两个方面对已有资源和未订购资源进行全面评估。曹作华[8]认为资源建设绩效评估应从馆藏建设与读者利用和满足需求两个角度来考虑,且后者为更关键因素。索传军[9]认为“资源建设绩效评估”概念与“资源服务绩效评估”概念有着密切关系,即建设与服务是图书馆资源业务链条的两端,资源建设的效益通过服务来体现。

根据上述观点,参考ISO关于“图书馆绩效评估”的定义,本文对资源建设绩效评估进行内涵上的概括,即通过构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效能和效率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开展了多个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项目或以资源建设绩效评估为主体的图书馆评估项目,并随着评估实践的不断深化尝试构建了评估标准或指南框架。为较为全面地反映当前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实践现状,本文综合考虑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体系的影响力和代表性,以及评估实践的示范性,从这些实践中选取典型项目与标准为调研对象,分析当前国内外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实践现状及异同,为我国开展资源建设绩效评估实践提供启示与建议。

2 国外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实践

2.1 国外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项目

受数字环境发展的影响,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并由此将电子资源逐渐纳入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对象之中,直至目前已成为评估对象主体。本文对EQUINOX、E-Metrics以及LibQUAL+®评估项目中的资源建设绩效评估内容进行了调研,比较分析其主要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EQUINOX、E-Metrics、LibQUAL+®评估项目比较

国外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项目多以构建电子资源评估框架为目的。EQUINOX项目受欧洲委员会资助,历时两年,最终确定14个用于评估学术图书馆电子资源及其服务的绩效指标,并据此设计出了用于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和质量管理的软件工具;E-Metrics项目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信息使用管理及政策研究所承担,在一年半的项目周期内对研究型图书馆电子资源及其使用进行统计,考察电子资源建设投入的有效性,以便为资源订购决策提供参考。EQUINOX项目和E-Metrics项目所构建的资源评估框架皆以数据统计为基点,涉及资源数量、服务效益与成本3个角度,同时兼顾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结构化问题。

在数据统计之外,也有评估项目从用户满意度的角度出发,进行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LibQUAL+®调查设置核心问题,并以用户量表评分的方式进行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其中关于资源建设的问题项体现了LibQUAL+®对资源获取便捷性和及时性,以及资源获取工具有效性和易用性的重视[13]。LibQUAL+®的评价方式可以明确用户需求与图书馆资源之间的差异,从而进行合理的图书馆资源规划,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2.2 国外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标准

随着评估实践的不断深化,一些组织尝试进行构建图书馆绩效评估的标准或指南框架。当前影响力较大的标准或规范主要有《信息和文献:国际图书馆统计》(ISO 2789)、《信息与文献工作——图书馆绩效指标》(ISO 11620)、《基于Web的索引、摘要及全文资源的使用统计指标指南》(以下简称“ICOLC指南”)、《信息服务和使用: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统计指标——数据字典》(ANSI/NISO Z39.7)以及COUNTER实践准则。本文选取上述标准的最新修订版作为调研对象,并抽取比较其中关于资源建设的内容见表2。

表2 ISO 2789、ISO 11620、ICOLC指南、ANSI/NISO Z39.7、COUNTER实践准则在资源建设方面的内容比较

当前国际图书馆界已经制定了相对完备且覆盖范围广泛的绩效评估标准规范。ISO和ANSI/NISO分别出于国际、国家层面的评估需求,以图书馆发展的基础因素和共性因素为主要评估要素,主要从资源建设规模、建设成本以及服务情况3个维度构建了具有普适性的评估指标体系。

此外,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的实施离不开统计工作。为此,相关国际组织在制定绩效评估标准时以制定图书馆数据统计标准为前期工作。如ISO 2789虽然本身不聚焦于评估工作,但其为图书馆资源的数据采集和报告提供了统一规范,从而成为ISO 11620所遵守的统计基础。2003年修订出版的ISO 2789以附录形式将图书馆信息资源与服务的统计指标覆盖到电子资源及其服务,以便可以更加全面地为图书馆馆藏资源及其服务评估提供数据基础。ICOLC指南和COUNTER实践准则立足于规范电子资源使用量统计的目标,要求电子资源供应商提供横向可比的规范化使用统计数据,以便图书馆了解其订阅资源发挥的价值,从而更好地进行订购决策[18]。

3 国内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实践

3.1 国内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项目

当前我国尚未有专门针对资源建设的绩效评估项目,但相关实践多作为图书馆绩效评估的一部分来开展。因此,笔者调研我国典型图书馆评估项目,即由文化和旅游部(以下简称“文旅部”)举办的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以及教育部图书情报委员会(以下简称“教育部图工委”)发起的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建设项目,其评估实践在资源建设方面的具体内容见表3。

表3 国内图书馆评估实践项目中资源建设方面的内容比较

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始于1994年,其评估目的在于以评促建,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繁荣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估工作由国家文化主管部门主导,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国家图书馆协助开展。以第六次评估实践来说,标准研制专家团队在深入调研和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明确不同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与定位,分区域、分层级地从服务效能、业务建设和保障条件3个维度构建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19],并委托专业公司开发信息化评估平台,首次开启网上评估,实现信息化评估[20]。在资源建设方面,评估定级工作重点关注总量指标,从资源建设成本、资源入藏量和资源使用情况方面构建指标,同时考虑到经费结构和服务结构的情况,并设置“读者满意率”指标从用户角度对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情况进行评估。

在教育系统内,2001年我国教育部图工委开发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旨在记录高校图书馆发展状况与历程,为图书馆评估提供数据统计基础。该数据库针对不同层次的高校提供不同版本的统计内容[21]。在资源建设方面,从购置经费、资源量、使用量3个方面构建评估指标体系。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广泛、最具权威性的高校图书馆数据统计系统[22]。

3.2 国内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标准

我国图书馆评估标准制定较晚于国际。涉及资源建设的现行国家标准有《信息与文献 图书馆统计》(GB/T 1319—2009)和《信息与文献 图书馆绩效指标》(GB/T 29182—2012)。我国国家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以等同采用原则对接国际标准,在技术内容和文本结构方面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仅作少量必要的编辑性修改[23]。在行业标准方面,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图书馆数字资源统计规范》《公共图书馆评估系列标准》等以对不同类型图书馆的评估进行补充完善。

3.3 国内电子资源集团资源建设绩效评估项目

电子资源成为数字时代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文献资源,且在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趋势下,电子资源集团采购成为一种资源建设的新模式。集团采购致力于通过联合采购方式,以最少的经费,获取最优价格、最佳服务和最符合需求的资源[24]。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CALIS)以集团模式进行电子资源采购,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的共享体系。CALIS集团的电子资源绩效评估强调对资源的联合建设与共享能力的评估,其指标体系由12个一级指标构成,包括若干二级指标[25],不仅有适用于个体图书馆的评估指标(如资源数量、内容质量、结构体系、建设成本等),还重点关注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出版商/数据库商的服务能力,同时出于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也为集团联盟设置了评估成员馆资源共享能力的指标。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igital Resource Acquisition Alliance Chinese Academic Libraries,DRAA)以联盟形式为成员馆引进电子学术资源,谋求最优价格和最佳服务。DRAA从成员馆的角度对集团采购数据库进行满意度调查,从数据库内容与质量、数据库商售后服务、数据库购买方式、数据库检索系统4个维度构建评估指标[26],重点突出数据库产品质量及其服务的现状与问题,为数据库商改进产品以及集团采购提供指导。

中国科学院集团的资源建设以保障科技信息需求、支撑科学院发展战略为目标,对用户需求的保障和经费使用效率的控制是评估工作的关注重点,同时要确保购置资源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与高质量内容[27]。因此,中国科学院集团的资源建设绩效评估从产出、效果、规范性、效益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具体包括资源数量指标、成本指标、使用指标、建设规范性指标以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类指标。

4 国内外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实践比较

4.1 相似之处

4.1.1 重视馆藏结构变化

从国内外关于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实践来看,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构成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主体。当前从印本资源到电子资源的转型是图书馆资源建设不可逆转的趋势[28],电子资源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国内外均有项目与指标体系专用于对电子资源的绩效评估。此外,在同时包含印本资源和电子资源的综合性绩效评估中,评估方法也已超越对印本资源和电子资源的独立评估,而将馆藏结构情况纳入指标设计的考虑因素之中,设置不同类型资源的相对指标项,从而为图书馆合理规划经费分配提供现实指导。

4.1.2 兼顾定量评价与用户定性评价

统计工作是开展图书馆资源建设评估的前提,为图书馆评估提供了翔实的数据信息,能够客观反映图书馆基本状况。国内外的评估指标体系大体上从资源建设、成本以及服务3个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工作,以此作为绩效评估的基础。此外,提供用户满意的服务是图书馆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知识企业渗入图书馆服务中,对图书馆事业发展提出了挑战。在竞争环境下,图书馆需要以用户需求的满足情况为服务质量好坏的评判标准,通过用户评价来正视其服务质量,重视其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当前国内外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实践大多将图书馆定量评价与用户定性评价相结合。这种做法有助于构建全面、合理的评估体系,正确反映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绩效。

4.2 不同之处

国外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实践依据其实施主体主要可分为3个层次,即国际、国家和学协会组织,从多个层次上为不同图书馆评估自身资源建设绩效提供了一致、可比的评估方案,有助于图书馆事业的整体推进,同时也为个体图书馆结合自身定位与服务功能开展资源建设绩效评估提供了参考标准,从而大大提高了评估项目的可扩展性,具有深远意义。与此相比,我国则在通用性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实践方面探索较少,相关实践主要呈现为以个体图书馆出于资源建设业务要求而独立开展的资源建设绩效评估或作为图书馆评估实践的一部分,由此评估实践难以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通用性或者关于资源建设的评估内容难以覆盖全部核心问题。除此之外,国内外评估实践还存在以下不同。

4.2.1 评估性质不同

评估性质问题实质上是回答由谁主导评估工作的问题。根据上述调研可以发现,国内外评估实践具有不同的性质。

国外的评估实践主要由各类图书馆学协会发起,各类型图书馆自发参与。在为ANSI/NISO Z39.7提供指标参考的诸多包含资源建设的评估实践中,如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组织大学图书馆统计项目和学校图书馆媒体中心调查,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组织公共图书馆调查和州立图书馆机构调查等,都可见专业图书馆组织在其中发挥的主导作用。这类评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通过众多会员机构的积极参与,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和革新机制,对国际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具有重要影响。

我国图书馆评估实践主要由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图书馆学协会开展,各隶属图书馆有责任参与。例如,文旅部以及教育部分别组织了公共图书馆评估和高校图书馆评估,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这类评估实践虽然定义了统一的资源描述框架,覆盖范围较大,具有较高的规范化,便于横向比较;但由于这类实践既缺少行政法规的强制力,又存在宣传力度不足的问题,难以使图书馆正确认识评估工作,从而不能调动图书馆参与积极性,导致执行力度比较低。据统计,高校事实数据库填报效果不理想,填报率较低,部分指标填报率低于填报院校数量的20%[29]。

4.2.2 评估实施频率与周期不同

绩效评估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循环过程,每一个循环所涉及的过程都包括明确评估目标、构建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实施绩效评估与提供评估反馈、指导工作进行改进。合理的评估周期和频率有助于图书馆依据评估反馈进行工作改进。美国主要的包含资源建设的绩效评估实践频次为每年1次,如ARL统计调查、公共图书馆调查、公共图书馆数据服务项目等。我国图书馆绩效评估项目的频次相对而言较低,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每4年1次,高校图书馆评估为每年1次。而以资源建设为基础业务的图书馆在近年来的变化是具有革命性的,有学者指出“图书馆界过去五年的变化超过了前面一百年的变化,而未来五年的变化将使过去五年的变化微不足道”[30]。从这个层面来说,较低的评估频率和较长的评估周期难以及时对图书馆资源建设业务的变化作出反应,评估的反馈指导作用难以发挥,同时还容易使图书馆在较长的周期中滋生懈怠情绪,不利于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合理发展和服务功能的优化升级。

4.2.3 评估指标改进力度不同

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实践需要根据影响图书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评估体系的每一次补充完善都是结合社会环境发展、立足于图书馆发展现状进行的改进。在国外有关标准和评估体系中,指标构建紧随时代的发展与用户需求的变化,如ISO 11620的2014年版本相比以往版本增加了“馆藏中每1 000篇文献中的数字化的百分比”“通过网络目录访问珍贵文献的百分比”“机构知识库中拥有机构出版物的比例”等指标;COUNTER实践准则(第5版)首次设置“受控获取”“金色开放获取”“延迟开放获取”“其他免费阅读”等资源获取类型指标。但我国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的修改较为迟缓。就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来说,前5次所用评估指标体系变动不大,主要是指标权重上的变动。第6次所用评估标准在指标结构上做了重大改变,但有关资源建设的指标内容并无明显变化。国家标准GB/T 1319—2009等同采用ISO 2789:2006,而今国际标准已进行了修订更新,国家标准未有更新。相比于国内评估指标的稳定和微调,国外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通过指标体系的更新,及时反映出图书馆业务的变化,符合绩效评估的内在目的。

4.2.4 电子资源集团资源建设绩效评估的重点不同

电子资源集团采购绩效评估是图书馆界研究与实践的新热点。国外评估以资源的建设、成本和服务为评估重点,例如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的JISC Collections采购联盟主要从资源一站式浏览与下载使用方面进行资源建设评估,并为集团采购决策提供依据[31];加拿大研究知识网络提供“期刊价值分析”工具,从本机构的资源参与度与资源使用价值分析两方面开展绩效评估[32]。国外图书馆联盟认识到了资源集团采购的优势,但在具体评估时,仍从资源建设的成本与效益方面进行统计以及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在我国,集团采购的绩效评估不仅关注资源建设的情况,更重视“集团”的重要作用,对集团带来的议价能力和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进行评估,以体现出集团优势。

5 启示与建议

通过梳理国内外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的相关实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国外的评估实践相较于国内而言较为成熟,因此,国外一些经验值得我国在开展评估实践时进行学习与借鉴。

5.1 开展资源建设专项绩效评估实践

调研显示,国外已在图书馆绩效评估的整体范畴中突出了资源建设的方面,并发起了诸多专门针对资源建设的绩效评估项目。反观我国图书馆界则尚未开展通用性资源建设绩效评估实践,相关项目多以各馆独立开展或纳为图书馆评估的一部分的形式进行。在未来,受到图书馆预算经费的结构性变化、学术资源出版市场的转型、用户需求日益多元化与个性化等方面的影响,以服务能力为价值彰显的图书馆势必要更加关注资源建设的能力。为此,图书馆界有必要开展专门针对资源建设的常态化绩效评估实践,以促进资源建设水平的提升,为图书馆服务工作提供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增多,笔者认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实践应以年度为周期,以便及时跟踪学术资源出版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反映暴露图书馆资源建设业务实践中的问题,为调整馆藏结构、提升资源服务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5.2 提升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契合度

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既需要注重理论研究的指导作用,也需要依靠评估实践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并以评估作为图书馆管理的手段。因此,学界与业界应注重提升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契合度。

一方面,资源建设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应依据资源建设实际业务而开展,突出特定阶段资源建设的特点,如现阶段开放获取比例不断上升、数据与工具型资源建设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新的增长点。在资源建设类型呈现多元化趋势的情况下,其绩效评估实践相比以往应具有新的评估客体与评估指标体系。

另一方面,资源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应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理论研究是对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练、总结与思考,可以为开展应用实践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确保实践工作开展合理有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科学系统。如美国举办图书馆评估学术会议[33],在资源建设方面,学者总结所在机构依据已有评估模型进行资源建设绩效评估实践的经验教训,提出新问题与研究点并开展进一步探讨,以学术研究促进实践业务的不断完善。为此,建议我国学界加强资源建设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将研究范围拓宽到指标体系构建以外的更广泛评估实践范围,以便为实践开展提供全方位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同时召开以资源建设绩效评估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为广大图书馆与研究者提供探讨新时期资源建设及评估的新方法、新模式的学术与实践交流平台。

5.3 完善相关国家标准建设

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标准为评估提供了统一定义框架,为开放共享环境下图书馆间协同发展提供了支撑。我国图书馆评估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选用已被国际图书馆界公认的统计数据与评估指标,固然可以较快地弥补标准空白的问题、很好地与国际接轨,但图书馆所处环境不同且服务于具有不同需求与特征的用户,国际标准并未考虑到不同国家、类型与规模的图书馆的具体评估需求。因此,我国在制定评估标准时应根据我国图书馆建设的特点与需求,通过等效采用原则或非等效采用原则对接国际标准,或自行制定符合我国图书馆发展实际的评估标准。此外,评估标准也应与时俱进,不断进行优化调整,以便评估实践对资源建设工作发挥出最大化的指导作用。

5.4 发挥图书馆学协会的组织作用

图书馆学协会可以以其专业的能力与知识在专业范围内开展学术交流、组织学术研究、促进学科发展。以美国为例,各项图书馆评估实践大都由图书馆协会、研究图书馆协会组织推进。图书馆学协会可以超越单一机构的限制,对评估实践进行整体把控,总结各机构评估工作经验,推广最佳实践活动。在我国,比较重要的评估项目多为政府机构负责整体工作,图书馆学会负责评估工作的具体实施。如第6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是中国图书馆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工作的重要尝试[20]。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学会更应充分发挥其专业作用,组织开展资源建设绩效评估实践以及相关内容的学术交流活动。

5.5 提升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重要作用的全面认知

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对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受到我国图书馆评估项目性质的影响,很多图书馆将其作为一项工作任务而完成。教育部图工委《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的统计数据表明,填报文献资源购置费的高校数量约为高校总数的1/3,填报高校数量较低,且会出现无效数据的情况[34]。虽然高校认识到了评估对图书馆自身建设的作用,但也有一些高校忽视了在统一评估框架下评估带来的图书馆横向比较方面的作用。今后我国图书馆界应强化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作用的全方位认知,即评估不仅是关注个体图书馆的成本效益问题,也是明确个体图书馆在同行业中定位的途径,同时可以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指导。

5.6 重视图书馆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差异

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不应仅由上级主管部门和图书馆实施,用户也应是重要的评估主体。国外学者指出不同图书馆利益相关者对图书馆评估重要性的认知存在差异[35]。在进行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时,应充分考虑图书馆研究者、图书馆工作者和图书馆用户在评估重要性认知上的共识与分歧,从而揭示用户期望与图书馆实践进展之间的差距,以期评估更加全面系统。将图书馆的建设者与使用者、学术研究人员与管理者置于同一个环境中进行比较交流,从而了解用户需要什么、学者注重什么、管理者能实现什么。这对于图书馆改善馆藏现状,优化资金配置、提升服务质量很有帮助。

综上所述,图书馆资源建设绩效评估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层次的工作,通过对图书馆资源进行采访、加工、组织、管理、利用等方面的控制,可以克服资源建设工作中的主观性、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合理分配图书馆资源建设经费、从源头上为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提供基础和保障。现阶段,随着经费不确定性成为图书馆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资源建设绩效评估有必要成为资源建设业务螺旋中的重要一环,为提升资源建设效果与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图书馆评估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双信封制和综合评估制各有千秋
去图书馆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