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史

2021-09-14 13:40林立
百年潮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军垦兵团新疆

林立

国家级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鸟瞰(罗广军摄)

纵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建和发展历程,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关怀支持下,几代兵团人薪火相传,继承光荣传统,牢记职责使命,矢志不渝艰苦奋斗,为开发建设新疆、增强民族团结、推进社会进步、巩固西北边防作出了重要贡献。

兵团发展史是一部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传承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六军是组成兵团的中坚力量。二军、六军都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部队,他们参加过中央苏区保卫战和长征,参加过抗日战争、延安保卫战等。二军五师即原一二0师三五九旅进疆后驻扎阿克苏,是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的前身;二军五师十五团官兵是徒步穿越“死亡之海”的“沙海老兵”,解放和田,创建今天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党的光荣传统和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是兵团14个师的源头血脉。

“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1952年2月1日,毛泽东发布部队集体就地转业命令,十多万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驻疆官兵脱下军装,在戈壁荒原开启了屯垦戍边的征程。

本着“不与民争利”原则,部队进驻两大沙漠边缘,在边境沿线、在风头水尾,兴修水利、开荒造田、创建农场、兴建工厂,规划建设军垦新城。面对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军垦战士发扬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以人民军队坚强不屈的钢铁意志,战胜种种困难,创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茫茫戈壁荒原没有住房,他们就掘地为穴住地窝子;运输种子困难,为抢农时,他们就把口粮节省出来当种子;没有蔬菜,他们就用盐水和着辣椒面当菜吃;从将军到战士节省口粮、菜金、津贴、军服,平均每人每年节约91.2元,用于兴建工厂,纺出新疆第一缕棉纱,织出第一匹布,榨出第一块方糖。1952年10月党中央一声令下,部队把节衣缩食创建的骨干工厂含人员无偿交给当地政府,这些工业企业成为新疆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开创了新疆现代工业的先河。

兵团发展史是一部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史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兵团拿出1000多万斤粮食,支援河北、河南、山东等灾区。同期,收容安置21万从全国各地自流来疆求工就食人员,主动分担国家困难。

20世纪60年代初,兵团连续四年抽调干部,拿出物资和机械设备帮助西北各省组建农业建设师,加速西北地区开发建设;还调派干部帮助贵州和四川西昌地区建设国营农场;按照周恩来总理指示参加西藏建设,为西藏发展国营农场作示范;代表国家“出征”执行援外任务,帮助越南建立了八个军垦农场和一所技工学校。派遣技术人员和劳务对亚洲、非洲一些国家进行农业技术和经济援助。

兵团农牧团场近三分之一位于边境沿线,60多年来,兵团人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兵团第九师、第十师的边境团场,自然环境异常恶劣,土地瘠薄,石漠化严重,根本不具备生产和生活条件,但他们一待就是几十年。“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1964年复员转业来到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在荒无人烟的边境线上默默巡边57年,行程20多万公里,被誉为西北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第十师一八五团所在地是世界四大蚊区之一,生存环境异常恶劣。但是,兵团人来到这里后,代代接续,坚守60多年。一八五团桑德克哨所职工马军武和妻子以哨所为家,20多年坚守在边境线上,护边、护水、护林,他自豪地说:“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

20世纪50年代兵团垦荒图

几代兵团人扎根新疆报效祖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屯垦戍边伟大实践中孕育出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兵团精神是几代兵团人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兵团发展史是一部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史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一直贯穿兵团事业发展的全过程。从人民解放军挺进新疆,在昔日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漠开启屯垦戍边序幕,到如今建起百余个欣欣向荣的农牧团场和戈壁绿洲,建成全国农业示范区、建成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千余家工业企业,建成一座座矗立在天山南北的新型城镇,这些都是记载兵团事业发展历程的无言丰碑。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疆,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现代工业一片空白。为兴建工厂,兵团人节衣缩食,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建成新疆第一個工厂—八一钢铁厂,拉开了新疆工业化序幕。此后,从1958年开始,相继建成了以“八一”命名的棉纺织厂、造纸厂、糖厂、毛纺织厂等,建成十月拖拉机厂,制造出新疆第一台拖拉机。新疆现代化工业实现突破性发展,为新疆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经过几代兵团人60多年接续奋斗,如今已建成涵盖食品加工、轻工纺织、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的千余家工业企业。

许多在一些专家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在兵团人手中奇迹般地实现。1950年,第二十二兵团二十五师官兵,在石河子沙湾县试种棉花成功,打破苏联专家“北纬42度以北地区为植棉禁区”的预言。1953年,兵团人创造了玛纳斯河流域两万亩棉田大丰收的奇迹。从此,棉花在新疆开始广泛种植,为新疆建成国家优质商品棉基地奠定基础。

兵团成立后,全国各地大批复转军人、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响应国家号召,满怀豪情壮志奔赴新疆加入兵团队伍中。在艰苦卓绝的生产生活条件下,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各领域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促进兵团事业发展。

20世纪50年代兵团第一代女拖拉机手金茂芳创造了一天播种120亩和7年完成20年耕作任务的纪录;1958年,开发塔里木河南岸,“塔河五姑娘”为赶走瞌睡,口袋里装着辣椒,困了就咬上一口,昼夜奋战,创造人均一天挑运沙土72立方米的奇迹。

20世纪50年代的兵团女子拖拉机班合影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守仁,1955年南京大学毕业后来到兵团石河子紫泥泉种羊场工作,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经过千辛万苦,繁育出堪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媲美的中国美利奴细毛羊。

长绒棉被誉为“棉中极品”,广泛应用于军工等领域,一度被西方封锁。为生产中国的长绒棉,兵团奉命在塔里木垦区试种。1953年开始,支边青年技术员陈顺理为培育适应新疆气候条件的长绒棉品种,带领科研团队在500亩棉田里大海捞针般一株一株地辨识变异株,经过无数次反复研究探索,于1955年育成“胜利一号”,填补新疆长绒棉空白。随后,研制成功多个更适宜新疆种植的达到国际优质长绒棉水平的系列品种,新疆塔里木垦区成为中国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长绒棉产量占全国95%以上。

在天山南北,在各大垦区,在屯垦戍边的生动实践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品格已厚植于兵团人的骨子里。

兵团发展是一部敢闯敢试、开拓进取史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是在兵团工作生活50多年的“兵团二代”,与父辈们一起经历了艰苦创业的峥嵘岁月,他带领团队刻苦钻研农机技术,研制出两代铺膜播种机,使农业种植实现了两次技术性革命,推动棉花生产实现质的飞跃。经过不懈奋斗,兵团棉花机械装备实现了“兵团制造”,棉花单产、机械化率、人均占有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

兵团研发的膜下滴灌水稻节水栽培技术,突破了水稻种植传统“水作”方式。2009年6月19日,习近平在示范基地参观时评价道:“袁隆平提供的是品种,你们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栽培方法”。农一师一团退休职工刘焕奎,1979年至1990年累计承包水稻1100亩,产粮超过百万斤,被兵团人誉为“塔里木粮王”。卜宪运1963年随父母进疆,1984年在兵团第五师八十四团率先创办家庭农场,农场粮食种植面积由200亩发展到4200亩,2003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称号。

目前,兵团农业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机械化、信息化、精准化,对全国现代农业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北疆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被西方探险家断言:“除了上帝,没有人能在这里生存”。兵团多数团场分布在两大沙漠边缘和边境沿线,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兵团就开始了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工作,持续与风沙搏斗改造环境,构建绿色屏障。

1958年国务院颁发给兵团农六师修理厂的奖状

1956年春,兵团农七师十九团奉命转战下野地开荒造田,挖地窝子开荒造田修渠引水,开挖2400亩林床。在当时树苗极其稀缺的情况下,军垦战士们把司令部调拨来的20万株树苗全部一截为二,根部种在2400亩林床,其余部分制成种条插在220亩苗圃里,精心管护,树苗奇迹般成活,植树造林锁风沙的“军垦第一林”在黄沙漫漫,狼群出没的下野地诞生。此后,农场植树造林面积、耕地面积持续扩大,粮棉产量逐年提高。1956年,一五〇团一个班的战士喝了一个星期含有芒硝的苦水,拿食用水“喂活”10棵小白杨,随后,遍地的小白杨郁郁葱葱地挺立起来。1957年,二十九团官兵用铁锹、大镐挖出1200公里排碱渠,在难以想象的盐碱滩上种活了1000多株树苗,成为这里绿色的起源地。

1958年秋开发塔里木盆地的场景

一代又一代兵团人坚持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力度,创造了人进沙退、荒漠变绿洲的奇迹。目前,兵团已建成300多万公顷人工新绿洲,森林覆盖率达24.8%;绝大多数团场实现了农田林网化,87%以上农田得到林网有效保护。

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是兵团人自己选址、规划、建成的第一座军垦城市。1950年选址时,这里是玛纳斯河西岸冲积扇上的一片戈壁荒滩。1950年1月,王震率陶峙岳、张仲瀚来此踏勘选址,规划设计,描绘远景。1950年11月,组建石河子建城工程处。1951年春,从各师抽调2100余人,组成7个施工大队,挺进6000平方米的戈壁荒原,启动了石河子城市建设征程。在准格尔盆地南沿辽阔的荒原,拉开“军垦第一犁”,挖出“軍垦第一井”,建起“军垦第一楼”,开荒造田、兴修水利、筑路建桥,植树造林。1952年9月25日,经过2000多名干部战士日夜施工,石河子第一座大楼落成。到1966年,石河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相关配套设施相继完成。197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石河子市。新中国第一座军垦新城石河子市诞生。

到2021年,兵团已建成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北屯等11座军垦新城,56个建制镇,兵团城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兵团城镇化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增长极,吸引吸纳周边群众就业安居,集聚优势资源,更为重要的内在使命是用先进生产生活方式引领当地居民,用先进文化引领各族群众,促进文化交流交融,促进民族融合发展,有力壮大了维稳戍边综合实力。

新时代,新征程,兵团认真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维稳戍边职责使命,更好地发挥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功能,更好地发挥调节社会结构、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协调、优化人口资源作用,在天山南北广袤大地上继续书写壮丽史诗。(责任编辑 王兵)

猜你喜欢
军垦兵团新疆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北大荒的脊梁——《老军垦》获奖感言
兵团在
吕永海:用执着传承兵团精神
新疆多怪
用兵团精神凝聚兵团人的梦
中国美利奴(军垦型)羔羊早期小群培育产毛性能分析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