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波
摘要:处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央行为应对金融危机实行了货币政策,通过宏观调控缓释我国经济发展压力。对此,文章以分析货币政策实施及其实施效果为切入点,总结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启示,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我国货币政策;效果
受金融危机特有的周期性特点催化,导致其成为了国际经济健康、稳定增收发展的症结隐患。自1929年首次出现国际金融危机事件至今,其发生频率及危害性正逐步增大。对此,正值我国市场经济深化创新改革的新时期,有效性的全面预控、合规处理金融危机及其衍生出的系列消极问题,仍需以选用高度契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性货币政策为抓手,多角度发挥其驱动经济周期向平滑性发展的促进作用,助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达成增收新突破,彰显货币政策积极性应用价值。并规避“黑天鹅”、“灰犀牛”等不良现象的突发,严守金融分线防范底线。
1.金融危机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
1.1货币政策实施措施
针对国内、国际宏观经济日趋严峻的发展大形势的合理应对,我国央行首发了宏观性货币政策,兼顾多元性政策工具的正当使用,高效淡化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冲击。
一是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以及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连续下调。我国原始存款准备金率在以往阶段性时间内始终处于较高状态,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央行于同年10-12月间迅速执行了约2-15%的三次准备金下调措施;且于9、10月,分别实施了0.27%左右的存贷款利率下调,并在此后多次实行利率下调政策;此外,对于再贴现率,央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同样对其施以了合理调整。
二是信贷政策的推行出台。要求各地商业银行根据现行的信贷政策规定,快速完成相关金融业务的对应变更。即扩大对社会资本资金投资当地重点公共性民生工程的引导;增强对社会实体经济的金融信贷支持强度,如中小企业、高新产业等;强化对当地社会普通住房专项消费的信贷帮扶,如廉租房等。
三是金融市场业务操作的公开。首先,央行对央票实际性发行的频率及规模均作出了减少处理。据了解,总结2008年央票的发情情况,第四季度比较第一季度大幅减少了约14000亿元;其次,央行对正回购利率采取了调低措施,至2008年年末,1年期回购利率距当年最高值约降低了240个左右的基点;最后,央行对央票回购的流动性也进行增长调控[1]。
1.2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1.2.1经济增收
受2008年各国全面爆发的金融危机波及,我国市场经济增长逐步缓慢。对于我国CDP发展波动来讲,2007年,增速约为14.1%。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其仍以9.5%左右的增速稳步增长,但在2009年间,增长率下降至9.2%左右,而在2010年国际经济日渐稳定,金融危机危害性不断减轻后,增速同样陆续恢复致10.2%。
1.2.2就业水平
因金融危机消极性影响在我国大规模的蔓延发展,使得我国整体失业率出现了小幅上升。2007-2010年,城镇地区失业率排序为4.0%、4.2%、4.3%、4.1%,其动态变更与我国市场经济增收发展、金融危机危害性淡化构建出了明显了正相关关系[2]。金融危机的出现导致我国各地中小型企业、外贸企业运行失衡,甚至破产倒闭,致使失业率只高不下。
1.2.3物价水平
我国2007年、2008年CPI总值分别为4.8%以及5.9%,然而在2009却出现了罕见的-0.7%的负增长,我国物价水平明显在金融危機发生前后产生了巨大波动,呈现出了因金融危机影响使得供求萎缩,导致物逐步下降的客观变化。
1.2.4国际收支水平
我国进出口贸易同样是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导向性出口贸易经济发生了严重萎缩,各地一些外贸企业纷纷出现运营困难、破产倒闭的不良现象。在此种社会大环境中,即使我国外汇储备依然维持着稳中向好的增长趋势,然而自2007年开始,其增长率就发生了陆续下降问题。
2.金融危机带来的启示及政策建议
2.1金融危机启示
2.1.1发展虚拟经济
应在促进实体经济稳步增收的关键前提下,着力发展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更是财富大量创造的有力助推。央行应通过针对性宏观政策的颁发出台,增强对逆周期的调节实效。推出更为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推动社会运转需要的流动性完成有效释放,继而起到对我国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成长发展的助力作用。然而应重点关注的是,需侧重对实体经济加大社会资本投入的吸引力,引导资本开展系列投资行为,而并非是鼓励社会资本转投虚拟经济,避免资产泡沫的产生。总结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二者的关系,其联动性较强,虚拟经济同样可对实体经济带来深远影响,二者互相协调发展,创建出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当二者发展步调逐步趋向一致化,虚拟经济的大力发展将会为实体经济的稳定增收起到积极作用。
2.1.2把控金融监管
金融主管单位应通过深度贯彻国家法律规定,强化对我国金融领域的监管力度,维护金融市场运转的稳定、有序秩序。政府则需统筹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市场的总体改革进程,将有关法律规章进行进一步完善优化。在深化改革纵深的基础上,促进对外开放落实成效稳步增长[3]。并搭建出央行监管单位对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预控、合法运营、行业自律等多方位的监管体系。以此为优质的国际合作各类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助力我国金融领域高质达成发展新突破。
2.2加强我国货币政策实效性的政策建议
2.2.1保证中央银行独立性
一方面,应承认央行特有的合法性法律地位,减轻其与国务院的直接隶属关系,将全国人大树立为央行负责主体;另一方面,应突出市场监管质量,将货币政策有机整合于金融监管作业。科学策划出深入性、详尽性的金融业专属法律规定,为我国金融领域健康、长足进步筑牢制度有效的保障。
2.2.2改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是应健全构建起高效、协调的金融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化的低水平将制约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政策工具应用成效、金融市场反应时效的稳步增长,不利于我国金融领域的持续发展。对此,为驱动我国货币市场飞速发展,应侧重吸引市场的参与主体,不断扩大市场规模。
二是应合规完成金融资本市场机制制度的完善优化。需立足我国金融市场多样实况及市场发展所需,补充、调整有关法律条例,改进金融信息披露制度。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几率,并降低委托成本资金。
三是应强化对金融市场的动态、跟踪监管。从严、合法的对上市公司出示的公告真实程度、交易活动违规内幕等行为的加以监管,创设出气清风正、良性竞争、健康发展的优质资本市场。
2.2.3革新人民币汇率及利率制度
央行应减少对汇率的干预调控行为,适当开放资本账户。引导汇率波动适应市场变化,充分发挥汇率对国际金融收支的调节性作用,间接实现货币政策所具备功能的丰富、解放。同时,关于顺差,虽然央行主导的系列外汇市场决策部署已基础完成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保持。然而,因市场投放的货币存在过量情况,使得我国发生廉价货币盲目追求高收益、通货膨胀等现象将持有较高可能,随即将诱发房地产泡沫、金融风险等连带性不良问题。另外,大规模的外汇储备还可能衍生出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对此,站在某一角度分析,人民币的升值即使能够降低收入总额。但却可以收入的降低为跳板,侧面减少供给需要,进而实现物价水平的有效下降,平衡、协调保持国际收支。
2.2.4注重监管国际资本流动
因我国贯彻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的日趋深入,驱使各类金融市场间的互相牵制、互相促进的作用力不断增强。而由于投机势力以及国际游资的客观影响力逐步提升,甚至可对金融市场长期维持的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美国主导的宽松量化政策使得国际金融流动性过剩,这将对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失衡、失序的催化影响。对此,央行应提高对国际资本流动现况的关注程度,预控金融风险及输入性膨胀情况的形成,助推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危機对国际经济生态运转秩序带来了较大破坏。本文剖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真实效果,对应提出有关建议,旨在驱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美超,郭红玉.中央银行选择中长期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在逻辑——基于国际比较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21(04):66-74.
[2]孙天琦,苗萌萌,陈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关于最后贷款人机制的研究(下)[J].当代金融家,2021(06):20-22.
[3]张炜,景维民,姜旭男.中国定向货币政策效果与货币调控方式转型[J].财经论丛,2019(11):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