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杨
当画面定格在那个卧在大树下乘凉,耷(dā)拉着眼皮,鼻头平平,做着重新拥有犀角、统治地盘的梦的北白犀苏丹时;当读到“每一只犀牛都是自己领地里的国王,而犀角就是他们的王冠”时,不知豆苗儿们是不是也为苏丹多舛(chuǎn)的命运唏(xī)嘘(xū)不已?
《苏丹的犀角》根据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苏丹的真实经历创作。苏丹的经历非常奇特,在20世纪70年代一次迁移非洲濒危动物的行动中,3岁的苏丹在苏丹共和国境内被捕获,并被送往捷克的动物园。在那里,他度过了三十多年的岁月。2009年,北白犀在野外绝种。2010年,为了提高北白犀自然繁衍(yǎn)的机会,人们把已经老去的苏丹和另外三只北白犀一起送回了非洲肯尼亚的自然保护区。苏丹在暮年与同伴回归故乡,可惜他们都已经丧失了繁衍后代的能力。2018年3月19日,苏丹去世,北白犀从此灭绝。
整篇故事中,绘者用色调的转换渲染出苏丹几个生命阶段的不同情绪:童年的那一抹橙黄色是小苏丹和妈妈相依相偎的幸福;到了保护区,苏丹虽然安全了,但是并没有同伴,所以画面的背景用了孤单的蓝;再回到出生地的苏丹已经垂垂老矣,画面转变成了沧桑的黄绿色;最后,苏丹在梦境中拥有了领地,完成了心愿,画面变成了粉红色。相信豆苗儿们一定能够感受到画面呈现出的变化以及曲折情节中蕴含的道理——不要等到“珍稀”,才去“珍惜”。
犀角是故事的线索,一切“爱恨因果”皆由它而生。故事中描述了三次断角:第一次是苏丹在童年时,目睹了妈妈被偷猎者断角、屠戮(lù)的过程。第二次是苏丹在捷克动物园,不小心在木栅栏上撞断了犀角。角虽重新长了出来,但是因为不需要挖草根、不需要战斗,犀角慢慢弯成了一个圈。第三次是苏丹回到非洲,自然保护区的人们为了防止偷猎者伤害苏丹而先行锯掉了苏丹的犀角。第一次“断角”让苏丹明白了犀角对犀牛的重要性;第二次“断角”,苏丹切身体会到了失去犀角的痛苦;第三次“断角”使读者深深地感悟到,人类的贪婪让“犀角”成了犀牛的“魔咒”。你看,作者通过三次“断角”,一层层地把故事情节推进,也一点点把情感推向高潮。这样的情节设置你熟悉吗?你还记得《卖火柴的小女孩》里,小女孩“三次”擦燃火柴的情节吗?你能聯想到《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出山吗?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作“三复情节”。三复情节不仅可以使故事引人入胜,更能在反复叙事中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就像《西游记》里的取经故事一样,师徒四人每次都要经历“遇妖怪——打不过——搬救兵——继续上路”的过程,反复叙事中刻画出了唐僧一心向佛,孙悟空嫉恶如仇,猪八戒好吃懒做,沙僧忠厚老实的人物形象。
亲爱的豆苗儿们,三复情节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写作手法,现代不少作家借鉴这种写法创作出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塑造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如果你也有个作家梦,那就勇敢地拿起笔,用“三复情节”法创作一个精彩的故事吧!期待你的来稿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