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业生产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模式对环境保护与监管发起了严峻的挑战。通过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分析,建立可持续性集约型农业框架需从降低农业化学品的使用、激励精准用水以及法治保障等途径出发。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性;集约型农业
农业生产要发展,但亦要关注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农业生产会消耗土地资源、水资源,同时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农业化学品可能加剧了环境破坏。对此,有必要对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予以分析与权衡,以图构建可持续性集约型农业。
据科学统计,农业生产占据了地球上36%的土地表面,在我国亦占有不低比重。同时农业生产是淡水资源的最大耗费渠道。世界资源研究所指出,农业生产使得固定氮水平翻一番。在美国,农业生产被认为是导致其地表水恶化的重要原因。美国的《濒危物种法》列出的物种清单中有近1/3涉及农业做法,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最重要的单一原因。
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但对此进行调解的方案却差强人意,远弱于其他行业。其中大多数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方案是为促进农业生产而非缓解农业生产的消极影响。
2.1 农业生产高度分散
我国地域广袤,农业生产种类齐全,但随之而来形成农业生产高度分散的弊端。根据农业普查数据统计,我国有小农户数目2亿,占全国农业经营主体的98%,户均生产面积约7~8亩。数目庞大的小农户对环境保护与监管发起了另类的挑战,同时地域辽阔的国情与农业生产经营分散的客观情况紧密关联,不同地域需要不同情境下的环境保护策略与监管方式,由此更加重了环境保护的严峻。
2.2 传统农村生活方式
我国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谓从古至今、久远深长。传统的家族式生活,宗族式农业生产与农业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互斥因素存在,即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中环境保护的理念存有部分矛盾。
2.3 農业经济发展模式
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经济规模滞后于城镇发展,由此政策偏好于发展农村经济以图短期改善农村经济状况。短期利益目的驱使下,牺牲农业环境而达到满足农村经济增长需求掣肘了农业环境监管。另一方面,农业输出是国际贸易的重要途径,环境治理成本不仅影响农户自身的经济收入,亦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农业生产政策少见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
3.1 减少农业化学品的使用
人口增长与农业用地有限性的矛盾迫使农业生产不得不求助于农业化学品的使用,促进农业生产产量来缓解社会性问题。但农业化学品的长期使用产生的抗药性限制了农业生产发展,同时降低了土壤质量并加剧了侵蚀效应。因此,建立可持续性的农业生产方式亟需降低农业化学品的使用,在农业化学品数量和环境保护之间作以权衡。
3.2 激励和补贴精准农业用水
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更在于自身。首先农业废水会污染地表水与地下水。其次,农业生产消耗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会影响自然栖息地,威胁生物多样性。因此,控源节流、精准农业用水是保护农业环境的关键。政府部门制定用水标准,对于节约农业用水的农户进行用水补贴和奖励,防治农业用水的过度使用。
3.3 实现农业环境的法治保障
现有阶段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与监管尚不充分,要消除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不仅要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同时要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我国为促进农业发展出台了《农业法》《农业化学物质产品行政保护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规范,但对于农业环境保护的专门立法暂付阙如。因此,可持续性集约型农业框架需要在农业环境法律的保障下构建。
■作者简介:赖德斌(1995-),男,汉族,湖南工商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