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勇
有個中国留学生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科学家。有天上午,中国留学生和几个同学在实验室召开小组会,导师兴致勃勃地进来说:“各位同学,我有一个令人激动的消息:我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有问题!”此话一出,大家都目瞪口呆。要知道,如果导师所说属实,那就意味着在生物物理学上有了重大理论突破,将来有望获得诺贝尔奖。
沉浸在兴奋中的导师走到黑板前,开始书写演算过程,以证明自己的发现有理有据。他边演算边讲解,二十几个学生认真倾听着。他们当中有十几个博士,六七个博士后,个个都是精英。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数学和物理基础好,在公式推导方面具有扎实基本功。当导师演算到一半时,他敏锐地发现了一处错误,等导师演算完,他发现错误达到三处。
在场其他学生有没有发现错误呢?很难说。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当导师演算结束后,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表看法,除了这位中国留学生。当时,中国留学生壮着胆子举手请求发言,得到导师许可后,他说:“导师,您的演算有三处存在问题。”导师一惊,“是吗?在哪里?”中国留学生便走到黑板前,当着众人的面,指出导师推导过程的错误之处。导师沉着脸,仔细听着,等中国留学生讲完,他说:“好吧,你的意见我需要再研究研究。”这让中国留学生不禁有些忐忑。
不过,令中国留学生没有料到的是,这天下午上课时,导师不仅没有因上午的事而生气,反倒将他一顿猛夸。导师真诚地对他说:“上午那么复杂的推演,你竟然能在瞬间看到问题,真的非常了不起!”
这位中国留学生就是施一公。此次事件使他树立了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信心,也使他真切地感到:科学家是人,再优秀也还是人,不是神。施一公学成归国后,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西湖大学校长。
敢于纠权威的错,也许是成为优秀科学家的基本素质。(摘自《辽宁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