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从何来?

2021-09-13 02:02谢巍娥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1年4期

谢巍娥

摘要: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的散文式表达,在结构、主题和语言等方面表现出的独特美感,既发挥了散文语言清丽、结构严谨的特点,又把贵州生态写得意味深长、观点鲜明,成为读者向往、念兹在兹的“美文”。

关键词:生态新闻 散文式表达 独特美感

2019年8月,贵州日报报刊社调整机构设置,重新定位各部门职能职责,首次将生态报道单独划分出来,统一由一个部门——深度报道部负责,明确要求深度报道部的中心工作就是围绕生态讲好贵州美丽故事。

“美”从何来?

美,不仅蕴含在生态里,还要抒发进故事里。生态新闻的散文式表达,在结构、主题和语言等方面表现出的独特美感,既发挥了散文语言清丽、结构严谨的特点,又把贵州生态写得意味深长、观点鲜明,成为读者向往、念兹在兹的“美文”。

贵州日报报刊社作为贵州主流媒体,理应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引导者。深度报道部运行两年来,生态报道的“品质”有了较大提高,受到广大读者和主管部门肯定。在刚刚揭晓的第三十六届贵州新闻奖中,贵州日报报刊社共有7篇生态新闻获奖,其中,由深度报道部采写的3篇生态新闻,分获得重大主题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生态报道已成为贵州日报报刊社融合发展、改革创新的主要成果之一。

一、稳舵立意境——以导向性深化主题美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定义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报告中“生态文明”被提及12次、“美丽”8次、“绿色”15次,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深化生态新闻的主题美,需要把稳思想之舵,筑牢信念之基,充分调动艺术手段来营造意境,强化生态新闻的散文式美感。以生态为主题的内容生产,同样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为导向,抓住核心,营造意境,揭示主题的深度和美感。具体做法是:

重大主题托物起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贵州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美交响》(2020年8月15日《贵州日报》第4-5版)是一组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报道,今年获贵州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奖。这组报道的推出时间正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山论”15周年,时机选择显得非常重要,贵州日报报刊社通过这样一组报道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贵州实践”,让读者经历一次有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审美历程,以情境传意,体现贵州后发赶超、绿色发展的生动探索。写景抒情、寓意于境、化静为动、托物起兴,编者的策划意图得到了很好体现,受到广泛好评。

重要节点情境并茂。在重要節点发声是生态新闻的题中之义,高效紧贴时代脉搏尤其重要。今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的首站就在乌江,贵州日报报刊社立即推出系列生态报道:《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贵州坚决扛起“上游责任”》《生态保护争上游 一江清水送下游》《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等。去年全国两会期间,贵州日报报刊社推出《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态环境需要》《黔苏皖湘川滇6省联动访谈——上下游协调共同发展 打造绿色澎湃新动能》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山水景物人格化,升华了主题。

重点策划美美与共。一篇好的生态新闻,是在不断加强主题策划、反复思考和打磨中生产出来的精品。今年以来,贵州日报报刊社深度报道部每个月至少策划一个生态主题。为了加强舆论引导,贵州日报报刊社在一月重点策划长江经济带报道,二月重点策划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后的生态反响报道,在三月的两会期间,四月的世界地球日,五月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月的世界环境日和贵州生态日,七月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主要节点,都有与生态有关的重点策划及报道。这些报道不仅在《贵州日报》《当代贵州》上呈现,还在“天眼新闻”APP、当代贵州先锋网、微博、微信公众号上互动,推出的《在“两山”转化间遇见幸福》《生态公益性岗位:我们与绿水青山有个约会》《最美村寨万里行——寻找贵州35个“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系列报道》等生态新闻,引导受众投入感情去阅读,让传受双方情感互动,获取精神上的美感与满足。

二、枝叶总关情——以亲和性彰显韵律美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唐代诗人孟郊“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和宋代诗人赵希迈“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两句古诗,赞叹贵州生态之美。

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运用散文式的亲和性和情感性,对自然生态保持最大限度的尊重,以同等甚至同类之心打动读者,去发现它们的美好,呈现大地之物及灵性生存的某种状态和变化。

节奏跳跃美。所谓“节奏”,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一片片绿叶、一层层山峰、一株株树木,通过文字欣赏美景时,我们在审美上会产生明显的节奏美。例如《靠山吃山的两种活法——六盘水娘娘山湿地上两个村庄的生态变迁》(2020年3月15日《当代贵州》第12期),文章开头:清晨6:30,伴随着嘹亮的广播声,深冬的舍烹村,醒了。“嗡”的一声,扩音器开了。山顶上的大喇叭清清嗓子,《茉莉花》悠扬的旋律准时响起,流淌在小村的早晨。舍烹村以自己的方式,打开了新的一天。披了件外套,陶永川出了门。当了7年村支书,每天头一件事,就是去村里转转。路上尽是生面孔——乡村游的外来客,晨跑的、爬山的、等车的,认识不认识都点头道早。倒回去5年,村里很少有生人。别说外人,本村年轻人都快走光了……从“嗡”的一声到悠扬的《茉莉花》在流淌,从村支书“披外套”到“点头道早”,从“村里转转”到“晨跑”“爬山”“等车”,一连贯动作,富有节奏,又不乏跳跃,一个活色生香、生态宜居的乡村早晨次第打开。这篇散文式表达的生态新闻,荣获贵州新闻奖三等奖。

韵律传神美。所谓“韵律”,是指诗词中的押韵规则和平仄格式(格律)。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谐和,形成传神之美。文章的韵律美可以体现作者的创造力和才华。《一棵树的“绿色力量”——贵州这个贫困县如何办出大教育?》(天眼新闻2020年9月4日,浏览量30万+),这既是一篇生态新闻,又是一篇教育新闻,通过生态保护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文章结尾:锦屏人提倡“三苦教育”,即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陪。正是因为有了最牛家长、最牛老师“一棵树”的精神,锦屏才可以办出“最牛教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好诠释。有人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锦屏县委书记毛有智说,在黔东南,锦屏已经树起了“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强教育”的旗帜。用“一棵树”换“最牛考生”、建“最牛学校”、办“最牛教育”,锦屏走出一条教育脱贫的绿色新路。叶,相触在云里;枝,攀援在险峰;根,紧握在地下。通过景物描写、人物对话、背景铺陈、场景转换和抒情议论等方式,韵律或跌或宕、或起或伏,有秩序的反复就产生了韵律,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大地实现新闻价值。

叙事结构美。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散文式生态新闻的叙事结构,看似分散感性实则紧凑严谨。巧妙运用“迂回”方式,灵活地把各个细节串联在一起,形成各自的结构特点。《山水田园蹚出“幸福路”》(天眼新闻2021年1月18日,浏览量7万+)的叙事结构是:“农家一扇门——构建生态惠民的新格局,乡村一扇窗——营造生态宜居的美好氛围,幸福一张网——解锁乡村振兴的绿色密码”,分别从一家人、一个村、一个城市出发,不断放大新闻切口,用一种柔性的诗性语言,以及层次分明的结构方式,解读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智慧密码,体现贵州发展“大生态”的范本意义。叙述看似闲庭信步,实则波浪起伏、荡气回肠,既有情感的浸透,又有实例佐证,意象纷纷又沉静细致,这也是生态新闻散文式表达的魅力所在。适当地给自己的文章加入一些经典韵文,尤其是那些最容易让人唤起记忆,产生共鸣并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国古典诗词,既能激发文化共情,又能引人思考。

三、锚定高质量——以新闻性提升整体美

生态新闻不像一般新闻报道时效性那么强,特别是一些成就展示性的生态类综述,如果采用数据堆砌来写这类新闻,不但无法从现实出发发挥散文式新闻特質,甚至会引起读者反感。这种直接“挪用”和急就章式的“拿来”,自然会让生态新闻的整体美渐行渐远。

“整体美”是高质量写好贵州生态新闻的关键词,所谓高质量在新闻生产中特指优质内容。无论时代怎么变,内容永远是媒体人不变的“初心”。记者要充分挖掘生态新闻的事实美、细节美和整体美,借散文写作的优势,提高生态新闻价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孕育理性美。运用散文式笔法写生态新闻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得“合理想象”,要以事实为前提和基础,以新闻性孕育理性美。叙述要恰当、适度、稳重,不要使“散文式”影响“新闻性”。在《从“美丽烦恼”到“美丽蜕变”——赤水“国字号”生态文化示范村走访纪实》(2020年《贵州日报》4版)中,有一段村民老袁买“厕所”的故事描写,采访中记者抓住这一新闻事实,用一段简洁对话体现“美丽烦恼”:老袁妻子也说:“我们村现在漂亮是漂亮,游客也比以前多,生活倒是改善了,但就是这个厕所问题,让我们家头痛。”“厕所收费吗?”“不收。”“会不会划不来?”“不会,游客来了,多的都挣得回来。你看,我家院子里有鱼塘,凉亭,可以钓鱼、烧烤,有了这个厕所,更能留住游客。”老袁说,与其等村里解决,还不如主动克服。“治脏、治乱、治污”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村民遭遇“美丽烦恼”,没有“等靠要”,而是自己动手解决。用朴实对话理性地体现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宁愿花钱买“厕所”,也要满足游客需要;也客观地体现村民经济实力的提高,有了解决棘手问题的底气和能力。

挖掘感性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态新闻以叙述为主,但单纯的叙述难免呆板,不同的角度能见到不同的景象和美好,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呈现不同的表达和效果。散文式表达的生态新闻,其内核是形散而神不散,充分挖掘现场,运用贴近大地和自然的淳朴语言还原新闻的感性美。《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做好“水文章”——贵州生态文明“金子招牌”越来越靓》(2020年1月18日《贵州日报》第4版),这是一篇深度述评,全文4800字,文章一开头:“如果大家要喝没有污染的茶,就到贵州来。”“想健康长寿,到贵州养老。”“确认过眼神,大数据就是贵州要找的人。”引用几句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精彩语录,这种融入自身情绪的口语式表达,感性抒发贵州生态之美。散文式的生态新闻在叙述中,要注意情感的挖掘和运用,让文章散发感性之光。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时寻找大量细节,促成感官、身体和精神的融合,从而彰显一种崭新的散文式生态新闻的写作主张,有助于达到与读者心与心的共鸣。

提升整体美。运用散文手法写生态新闻,既要注重画龙点睛,又要注意整体和谐。语言的质感和美感,能使生态新闻获得新生,拥有广泛活力,但是不能为了追求一句或一段的美,而破坏整体风格的统一。例如《“红配绿”,贵州生态超强CP——贵州高质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历史性提升》(2021年5月23日天眼新闻APP),“红配绿”,这对最具挑战的色彩组合,既是自然界的经典组合,也是贵州生态发展最强组合。该篇文章同样运用散文笔法,用三个小标题,即:桐梓种树老人守护红色梦想、锦屏 “绿色提款机”创造生态红利、赤水种下“绿色银行”火了红色旅游,贵州的生态变革力量,来自黔贵大地的一个个人,一个个县,一座座城市……从来自他们的“红配绿”超强组合中,看见贵州坚持高质量建设生态文明的缩影。三个小标题“助攻”生态美,形成散文“形散”的特点,使长长的主体化为几个自然段,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又是紧密不可分割,紧凑而优雅,散漫而准确,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内容上紧密相联,逻辑结构严谨。

四、结语

一篇好的生态新闻,不仅能让就报道事实震撼人心,而且能让读者更加向往美好生活,获取精神上的感动与满足。恰当运用散文式表达,可以让形式和内容互相交替、互相渗透。用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贵州已经收获了满满的生态红利,贵州日报报刊社作为党报党刊,更应该有这样的历史使命感,还应该继续通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进一步提升党媒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在生态新闻散文式表达中,还要注意一个问题:抒情只是缘事而发,并受事实约束,所以更要掌握好抒情的度,要亲临现场,更要深入采访、勇于吃苦。这样,才能写出立体感强的散文式生态新闻,让读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