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炜
摘要:从园地选择、栽植技术及后期的田间管理等方面,对玉露香梨的栽培做了初步的技术总结,供参考者使用。
关键词:玉露香梨;栽培;管理
玉露香梨是山西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以库尔勒香梨(母本)×河北雪花梨(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果树发展主导品种。玉露香梨具有皮薄、肉细、汁甜、酥脆、可食率高等特点,是一个优质、耐储、中熟的库尔勒香梨型大果新品种。为提高该品种在本地区的产量水平,现对其栽培及管理技术进行总结。
1 园地选择
玉露香梨的种植要选择在年均气温在8℃以上,冬季最低气温不得低于-25℃,年均降水量不低于500mm,全年日照2000~2600h的区域;其次宜选择在低于25°的丘陵或山地,土层要深厚,土质为壤土或沙壤土;最后还要注意远离工厂、矿山、医院、城市及生活污染源。
2 苗木定植
栽植的苗木要选择无病毒符合国家标准的一级嫁接苗,栽植时间一般选择在春季或秋季。株行距通常设置为3×4m,期间要配置皇冠梨、酥梨作为授粉树,授粉树与主栽品种配置比1:4。定制坑约挖80cm深,定植前对苗木进行24h泡根处理有利于吸足水分。通常施有机肥3000kg/667m2,复合肥30~40kg/667m2,将肥料与表土混合后回填入坑,边填坑边提苗,使嫁接口提到地面上,以利于根部呼吸,填坑后用脚踏实,浇透水,5d后再浇一次水。
苗木定植后要进行定干,一般根据树形和苗木的大小来确定高度。自由纺锤形一般1.5~1.6m,疏散分层行0.8~1m。主干距地面50cm内的幼芽要去除,50cm以上要每隔2~3芽进行刻芽。定植当年要追肥2次,以尿素等速效肥为主。7月底之后可不再浇水,适当地控水控肥有利于增强冬季抗寒性。秋季要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喷施药剂进行清园,越冬前还要对幼树缠膜保护。
3 花果期管理
春季盛花期,除自然授粉外,还要结合人工授粉,人工授粉通常在上下午进行,采取点授、抖授、喷授等方法。采集的授粉品种花粉要在低温、干燥环境下保存。为保证座果率,授粉工作尽量在3d内完成。
北方春季晚间易遭受霜冻,因此一般不進行疏花,而是在花期过后10~15d进行疏果,时间大致在5月上旬。疏果要去除歪小果、宿萼果,保留外形端正、个大的脱萼果。通常去除枝条背上的果,保留枝条下方和侧方的果,基本每20cm留一个单果即可。
疏果结束几天后,便可进行果实套袋,时间大致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套袋之前要喷施一次杀虫剂和杀菌剂,可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20%甲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进行混合喷施,以减少果面病虫害。果实套袋可改善其外观品质、减轻鸟害、降低农药污染。果袋一般采用透明塑料袋,袋口有一小段柔软的铁丝,这样套袋后便于密封和固定。
4 肥水管理
4.1 秋施基肥
秋季梨园采收后开沟施肥,沟深约50cm,一般亩施农家肥5000kg/667m2,同时拌入50~80kg/667m2复合肥,施基肥的同时要浇一次水。
4.2 生长期追肥
4月上中旬梨树萌芽前和7月中旬果实膨大期每棵树各施符合肥1.5~2kg,也可喷施叶面肥。
4.3 梨园灌水
梨树在生长季需水较多,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在萌芽前、开花时、果实养分积累时进行灌水。此外,冬季封冻前灌水,可提高梨树抗冻性。
5 整形修剪
为促进树体成形、早结果,幼树通常要采用刻芽、撑角、拉枝、短截等修剪技术。定植当年和第二年春季对主干和延长枝刻芽促萌、冬季对主干延长头和选留主枝短截、枝条长至70cm进行拉枝开角、梳除旺枝和直立枝。
为平衡树势、延长结果寿命,大树要将内膛的徒长枝、重叠枝去除,结果后的下垂枝回缩。果实接近成熟期时,将贴近果实的叶片摘除,可提高品质。
6 自然灾害的预防
6.1 预防霜冻
为减轻霜冻危害,建园时就要避开低洼地;注意肥水管理,培养健壮树体;春季在天气预报有霜冻的前一晚,在果园利用秸秆、锯末、落叶等进行人工熏烟;霜冻后及时喷天达2116缓解霜冻造成的危害。
6.2 预防风灾
为减轻风灾可在梨园四周栽植高大树木,作为防风墙;对易倒伏的树木进行立架栽培;及时采收,避免大风将果实吹落。
6.3 预防雹灾
为降低雹灾带来的影响,可在园区搭建防雹网,以减轻冰雹冲击;雹灾后要及时扫除积水,铲掉淤泥,以防树根长时间被积水浸泡;对受伤果枝进行处理,被折下垂的大枝短截,受伤较轻的伤口用塑料薄膜包裹。
6.4 鸟害
为有效预防鸟害,最有效的办法是在果园搭防鸟网,同时也可预防雹灾。
7 病虫害防治
玉露香梨生产过程中主要病虫害有:腐烂病、干腐病、黑星病、黑斑病、炭疽病、枝干轮纹病、锈病、梨小食心虫、梨木虱、介壳虫、叶蝉、叶螨类、蚜虫类及鸟害。防治这些病虫害,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保护环境”的原则。如果发生病虫危害,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用药,科学防治。
参考文献
[1] 陆凤勤.玉露香梨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农业信息,2015(6):81-82.
[2] 刘宽定.玉露香梨在代县的表现及栽培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