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燕 罗丹
【摘 要】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用规范化护理的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改善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对照组、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实验组用规范化护理,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神经缺损评分、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护理满意度作比较。结果:实验组各项评分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为提高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特采用规范化护理服务,对实现护理目的、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荐。
【关键词】脑梗死;规范化护理
脑梗死也叫缺血性脑卒中,其的出现是因动脉出现闭塞,导致机体脑组织出现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坏死症状[1]。目前临床在此病症的治疗中多采用溶栓、介入等治疗,有学者认为,单纯采取治疗方案,无法使患者的病情得到快速的康复,故需要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此来促使病情康复[2]。本文探究脑梗死患者用规范化护理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80例开展本次研究,回顧病例,将患者以1:1原则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组样本均40例。
1.2 方法
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基于此,实验组用规范化护理,如下。
(1)建立规范化护理小组。对护理人员实施科学的培训,要求其掌握相应的护理方案、护理技能,明确掌握脑梗死临床表现及症状,同时掌握相应的护理细节措施。在护理之中,及时向患者说明疾病的相关知识,如发病原因、治疗方案、治疗优点及安全性、必要性等。同时向患者分享治疗效果较好的案例,帮助患者改善负面心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观察口腔、舌面、皮肤、牙龈等情况,定时为患者翻身,为受压的部位做按摩,准备好清洁的衣服与床单,每天清洁皮肤,预防压疮;定时清洁口腔,对于无法进食者,可及时采用鼻饲管理。(2)在患者用药时,早上6点~8点用药,午后14点睡前半小时用药;如患者昼夜血压波动较大,需要在睡前下调用药剂量,或是不用药,预防脑血栓的形成。规律作息时间,即患者21点前必须要入眠,如服用安眠药,需要在睡前30分钟~60分钟服药,保证血液黏度状态;起床后先坐起30s,之后在床沿坐30s,最后起床活动,以此来预防脑缺血的发生。观察肢体情况,评估肢体恢复效果。定时帮助患者更换卧床的方式,并为患者采取肌力恢复的护理指导,帮助及指导患者适度地开展相关训练。
1.3 观察指标
就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神经缺损评分、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护理满意度比较。
(1)以SF-36量表评价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正向评分,分数越高越好[3]。(2)用NIHSS量表评价神经缺损评分,反向评分[4]。(3)肢体功能恢复效果用Fug1-Meyer量表评价,即针对步行能力、下肢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分数越高,越好。(4)护理满意度用自制量表评价,总分100分,分为不满意、满意、较满意,100%-不满意度=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神经缺损评分比较
生活质量、神经缺损评分相比,前者实验组较高,后者实验组较低(P<0.05),见表1。
2.2 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比较
步行能力、下肢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相比,实验组较高(P<0.05),见表2。
2.3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3 讨论
脑梗死出现后,患者会出现癫痫、失语、眩晕等表现,严重时还会引发脑组织水肿、颅内压上升、昏迷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与生活质量。实践表明,如给予脑梗死患者有效的治疗、护理,可以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控制病情进展,为预防血栓形成发挥积极作用。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用规范化护理后,在辅助提高治疗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满意度中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宋彦锡,林海丽,吴海燕.规范化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2):401-403.
[2] 汪文英,刘司琪.规范化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4):237,243.
[3] 郭丽.规范化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作用分析[J].智慧健康,2020,6(35):162-163.
[4] 胡佳炜,许凌云.规范化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干预效果及NIHSS评分、MMSE评分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4):2637-2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