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当选为“双百人物”,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当选为“最美奋斗者”。继中共中央党校请进他的雕塑后,谷文昌干部学院在福建省东山县落成。
谷文昌是一名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赞扬的共产党人。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说:“我经常提到五六十年代福建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他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当地老百姓逢年过节是‘先祭谷公,后拜祖宗。”
2021年,谷文昌逝世40周年。他从一位默默做事的县委书记,到名闻全国,在“打铁还须自身硬”背后,也离不开作家们的深入挖掘报道和倾情讴歌。
1963年底,谷文昌带着福建省东山县人民改造自然的成功范例,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人大代表们一起聆听教育部副部长韦悫作题为《福建省东山县——改造自然的一个范例》的介绍。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开国上将叶飞,欣赏谷文昌的才干和品德,经他建议,谷文昌1964年走上了省林业厅副厅长的领导岗位。
1981年2月2日,《福建日报》头版以600字的篇幅专文介绍谷文昌——《为东山人民造福的谷文昌同志去世》。新闻指出:“正在龙溪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的省委领导同志项南……得知谷文昌同志为东山人民造福的事迹,深表敬佩……他于29日晚回到漳州,打算第二天一早去医院看望他,不幸谷文昌同志于当夜去世。”
在场的《福建日报》记者徐明新,记下了省委书记项南闻讯赶回漳州看望未及,继而前往医院向谷文昌遗体告别时慰问家属的话:“这次到东山调研,看了谷文昌同志在东山留下的功绩,很是感动。谷文昌同志南下来福建,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献给了东山人民和福建人民,人民是会永远怀念他的,搞四化建设就需要这样有事业心的好干部。”项南叮嘱:“谷文昌同志逝世要发消息,对他带领东山人民植树防风沙、改变恶劣自然环境的功绩要有个交代。”项南亲自审阅稿件,把原标题“龙溪地区副专员谷文昌同志去世”改为“为东山人民造福的谷文昌同志去世”。
6月20日,《福建日报》第四版发表该报记者许崇安的小报告文学《种子》,开头写道:
世界上什么东西生命力最强,种子,一颗颗小小的种子。不管在高山之巅,不毛之地,还是在巨石底下,沙丘之中,它都顽强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人们把你——谷文昌比作种子,说你是一颗党的好种子。这不仅是你姓“谷”,和金灿灿的“谷种”形象连在一起;也不仅是你当过林业局长、林业厅副厅长,亲手撒过许许多多树种,染绿山峦海域,美化了祖国大地;更重要的是,你把自己当作一颗普通的“种子”,播种在群众的土壤中,开出鲜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虽仅有2000多字,却再现了谷文昌制服荒沙、改造自然的感人事迹,还报道了其廉洁自律、两袖清风、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
1985年冬,北京市作家协会组织十余名作家赴闽南采风,去的第一个县就是海岛东山。参观访问三天后,采风团要奔赴下一站了,霍达却对领队说:“你们先走吧,我还想留下来继续采访。”吸引她流连忘返的,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谷文昌。她在东山又采访了一个星期,先后访谈了时任东山县委书记杨琼、县长廖进彩、县委宣传部部长高爱明、县政协副主席陈汉波,以及曾长期在谷文昌手下工作的朱子周、黄鸿度、蔡永康等人,走访了不少干部和农民、渔民。随后,她又到漳州采访了谷文昌妻子、同是南下干部的史英萍,目睹了一位十三级干部的清贫之家。还到医院看望了与谷文昌搭档多年的县长樊生林。晚年多病的老英雄听说北京来的作家想了解谷文昌,竟一见如故,毫无隔阂地海阔天空,仿佛又回到那个非凡的年代,仿佛老书记谷文昌就在身旁。
霍达信中告诉我:
在东山和漳州的采访,最令我震撼的是谷文昌创造的三个奇迹:一是给“兵灾家属”以政治生命……二是带领全县人民,战胜风沙,将寸草不生的荒岛变成海上绿洲。三是谷文昌惊人的清廉。这三者之中,任何一项都堪称惊世伟绩,而在我看来,以第一项最了不起,因为绿化造林和为官清廉是别人、别处也可能做到的,并且也不乏范例,唯有给被迫去台人员家属定名为“兵灾家属”这一项,是中共东山县委在特殊历史时期,对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和政策的创造性发展,并且取得了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成果,这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放长远了看,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回京后,霍达完成了万字报告文学《渔家傲》,发表于1986年第5期《报告文学》,马上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海军副司令员周仁杰中将之女周丹读后,大学一毕业便从首都直奔东山岛,在岛上一干就是三年。霍达认为:“这不是文学的力量,而是谷文昌这个人的巨大魅力,感动了、震撼了具有良知和向善之心的人。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就需要谷文昌这样的人。”
2002年12月,霍达收到中央组织部原部长、时任中央“三讲”教育办公室主任张全景的来信:霍达同志:
你好!你是第一位写出长篇报告文学宣传谷文昌的作家,收到很好的效果。今年七月我去看了,心灵深处受到震撼,一种责任心促使我写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谷文昌》,这一文稿得到中央几位领导同志的批示,一致肯定并同意在全国宣传。我想你对此是很高興的,实际上也是对你辛勤创作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将几位领导同志的批示送你,可据此写些新的作品。领导同志的批示是内部的,勿公开发表引用。敬祝
撰安!
张全景 16/12
有了中央领导和老同志的支持,谷文昌精神必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发扬光大,霍达决心继续为此尽力。1991年再次来到闽南和东山,创作出的报告文学《走近谷文昌》,发表于2003年2月19日《光明日报》,而后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她在后记中写道:“当年,我含着热泪写成报告文学《渔家傲》,作为我解读谷文昌的第一份答卷。此后的十几年间,我又多次采访东山,仿佛有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我,那就是不朽的谷文昌精神,一代一代在他的继任者身上传递。”
2021年1月5日,霍达致函笔者,称:“从《渔家傲》到《走近谷文昌》,前后跨度十八个年头。《走近谷文昌》是《渔家傲》的普及版,犹如将老影片修复重映,或许还有其价值。从那时到现在,又是十七年,总共算起来已过去三十五年,这期间又成长起来多少新人!让更多的人熟知谷文昌事迹,践行谷文昌精神,这是我的愿望、我的使命,也让我感到欣慰。”
1990年,东山县委着力发掘东山保卫战和谷文昌精神,培养东山人特有的精神风貌,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福建日报》女记者张红发现了新闻线索,马上深入实地调查,连着采访三天。在赤山林场万木丛中的谷文昌碑前,东山干部解释在碑上刻“万古长青”,是因为在东山人民心中,谷文昌就像他生前带领大家种下的大树一样,永远活着。
在昔日被称为“乞丐村”的山口村村口,张红拦住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农,问知不知道谷文昌。这位名叫陈三点的老人马上大声嚷起来:“怎么不知道?谷文昌是大恩人啊!我过去当乞丐,如今过上了好日子,为什么?谷文昌领导我们种树治住了风沙,房子才能住人,田园才能耕种啊!”张红还去了被称为“寡妇村”的铜钵村以及东山保卫战中被称为“英雄村”的后林村等,所访问的干部群众说到谷书记莫不众口一词,齐声赞扬。路经漳州访问谷文昌妻子史英萍回来,张红马上写就《神奇的动力——东山行见闻》,在省报刊发。
1990年12月10日,张红又带领几位女记者奔赴现场目睹了东山青少年集资为谷文昌塑像举行的落成仪式。所见所闻,让女记者们深受感动,张红甚至觉得东山这个地方有三个大海:岛外波光潋滟,是蓝色的大海;岛内林冠接天,是绿色的大海;然而,比蓝色大海和绿色大海更加博大深邃的,是民心的大海,海中徜徉着一个伟大的海魂,这就是谷文昌!
完成现场新闻《丰碑由事业和人心铸成——东山万名军民参加谷文昌塑像落成仪式》后,张红突然意识到:谷文昌是一个站得住脚,感召力很大,现实意义很强的重大典型,在向报社领导报告后,又动笔给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省委副书记写信。
结合其他人的建议和认识,福建省委宣传部布置了任务,要求把宣传谷文昌的重点放在他把命运跟人民群众紧紧连在一起,体现出共产党领导干部的形象。1991年2月2日,张红受命带领三名年轻记者檀云坤、陈强、陈育进奔赴东山采访。为了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他们冒着凛冽的海风,沿着谷文昌的足迹走村串户,走进林带、踏上海堤、寻找当年沙丘的遗址。考虑到年代久远,采访材料必须核对事实,他们又从东山档案馆借来谷文昌在东山任内14年的行政档案和9大本《东山报》。他们坚持去现场看隆陂水库,眼前仿佛出现了20年前的谷文昌:跟民工一道睡通铺,跟民工吃一样的饭菜,参加工地上几乎所有的重体力劳动……感动之余,一个词汇油然跃上脑际:丰碑!是的,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留下的丰碑!顺理成章的,反映谷文昌先进事迹的报告文学,标题就叫《共产党人的丰碑——记党的好干部谷文昌》。
1991年5月8日,《福建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开展向谷文昌同志学习的通知》,署名四位记者外加东山县通讯员谢汉杰的这篇长篇通讯,刊登在《通知》下方。5月16日,省委书记陈光毅在出席部分县委书记、县长学习谷文昌体会的座谈时,发表题为《我们的事业需要千万个谷文昌》的讲话,八闽大地掀起学习谷文昌的热潮。
2002年底,张红又领衔担纲长篇通讯《谷文昌精神在福建》的采写。
谷文昌事迹在全国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2003年12月,谷文昌故乡河南省委邀请福建“谷文昌事迹报告团”赴豫巡回报告,报告团由谷文昌妻子史英萍等组成,张红同时作为报告团成员和随团记者赴豫。从12月8日到17日,报告团纵横中原2500公里,在郑州、开封、洛阳、安阳、林州等地共作了6场谷文昌先进事迹报告。河南省委领导以及报告团所到之地的领导,都在报告会上号召党员干部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提出要把谷文昌的事迹作为一面镜子照一照,作为一把尺子量一量,像谷文昌那样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015年,谷文昌百年诞辰。6月,时任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书磊找到已退休的张红,希望她写本《谷文昌的故事》,“要把谷文昌的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具体,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和感染”。
张红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这么多年来采访谷文昌的8本原始笔记及有关文件、信函和其他资料,这是写作的依据。她回忆:“从7月到11月,整整4个多月,我固守在电脑前,埋身在成堆的资料里,徜徉在时光的河流中。100年来发生在谷文昌身上的往事,历历在目。热血在心中沸腾,十指在键盘上跳动……”翌年初,16万字的《谷文昌的故事》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而后成为谷文昌干部学院教材。
谷文昌的事迹主要发生在福建,其精神为何能够弘扬到全国?这跟领导的重视有关,福建省历任领导对谷文昌都是肯定的。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瞻仰谷文昌陵园时说:“人民群众总是最公正的!”
2002年5月,中央组织部原部长、中央“三讲”教育办公室主任张全景由赣入闽调研,从龙岩经过漳州到福州时,陪同的省委副秘书长告诉他,漳州这地方出过一个模范干部谷文昌,带领群众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张全景此前不知道已逝世20多年的谷文昌,也不了解漳州情况,就说看不出福建有风沙呀。加上那时交通不便,他就没去东山实地调研。到省城后,又有老同志向他提及,路过漳州有没有去看谷文昌啊,尤其是去世20多年后,东山群众每逢春节、清明“先祭谷公、后祭祖宗”。这引起了张全景的高度重視:谷文昌究竟何以得到干部群众这么热爱?由于回程票已订好,经与东山联系,东山县委书记黄双庆带着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黄石麟等人专程赶到福州介绍情况。
带着福建宣传谷文昌的材料回北京后,张全景连看数日,内心感动不已,遂专程于7月12日再次赴闽,亲自到谷文昌工作过的宁化、漳州、东山,进行为期10天的调研。调研期间,张全景顶着酷暑,大雨,深入谷文昌生前创建的林带、水库、海堤、盐场,深入东山和宁化的村庄、农舍、渔港,向谷文昌生前的战友、亲人、身边工作人员及普通群众了解情况。凡是知道谷文昌的人,无不对他肃然起敬,大加赞扬,东山干部群众更称他是“东山翻身解放的带头人,幸福富裕的奠基人”“共产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书记”。
张全景告诉笔者,调研期间,他还向东山档案馆等单位借阅了大量原始材料,经常研读到下半夜,同时也在思考为何他去世这么多年了,人们还在不尽地思念,甚至成了群众自发祭祀的对象?谷文昌的精神和业绩,鲜明生动地回答了一个共产党员“入党为什么,当了干部做什么,身后留点什么”的历史课题,丰碑由事业和民心铸成,热爱人民的人必然得到人民的热爱。
在东山全程陪同的黄石麟告诉笔者:“张部长在东山调研一周,连开几十场座谈会,被调查的人数不下百位。县档案馆还复印了两袋的谷文昌讲话、报告,供他带回北京细看。”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张全景亲笔写出万字长文《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谷文昌》,委托黄石麟等人读给当时参加座谈会的知情人听,看有没有出入,时间、地点、人物是否有误。修改后的二稿、三稿,则分寄知情的离退休干部,希望提出意见。张全景专门请几位健在的福建省委老书记、老省长审阅。
张全景文章四易其稿后,经中央领导批示,2003年2月21日由新华社播发,《人民日报》等多家中央媒体和20多个省区市报纸全文转载。与此同时,中组部还下发了学习通知。6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发表署名文章《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一个执政为民的典范》。8月,中组部、中宣部、福建省委在北京联合召开“学习谷文昌先进事迹座谈会”;中宣部决定将谷文昌作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推出。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就多次倡导学习谷文昌,在浙江省委书记任上曾作《“潜绩”与“显绩”》一文,称赞谷文昌“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与全国200多位县委书记座谈,叮嘱大家要做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干部时,特别例举了谷文昌,并问及会上发言者之一的东山县委书记,东山现在还是不是“先祭谷公、后拜祖宗”。不久,《人民日报》社长亲自带队来东山调研,《人民日报》连发四篇评论,在新的时期,谷文昌精神对推进实现“中国梦”具有巨大的感召力。
2017年,吴玉辉创作的14万字报告文学《谷文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和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年联合出版),获全国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
吴玉辉在东山土生土长,亲身经历了家乡的巨变,深切感受到东山百姓对谷文昌发自内心的怀念和敬仰。在漳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任上,他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感情,投入报告文学《谷文昌》的创作。该如何寻找写作的切入点?谷文昌坟前所摆一个插满香烛、上凿“谷公——人民敬仰”六个字的花岗岩香炉,深深吸引了他。香炉来自民间,上面的字并非什么书法家所题,却是一笔一笔用心凿上去的。他从寻找香炉的敬献者入手,循着谷文昌的足迹,去追寻香炉背后的感人故事。从一棵树走近一个人,走进一个共产党人磊落而无私的精神世界。
采访中,有几个情节对吴玉辉的触动特别大。
一是来自山口村94岁的何赛玉老人,每年清明都要带着儿孙去给谷文昌扫墓。原来,她在前何村出生不久,就被丢在路旁“放生”,一位路过的好心人不忍心她这样活活死去,抱着她走过一村又一村求人收养,终于遇到一位从山口村出来要饭的老阿婆,接下了快要断气的女婴,用讨乞来的地瓜汤救活了她。从此,何赛玉就生活在她家,而老阿婆却在一次外出乞讨时饿死于荒郊。长大后,何赛玉和当年老阿婆一样,提着篮子端上破碗到外乡讨饭,直到谷文昌到来,带着大家种木麻黄,她和整个山口村才有好日子过。老人激动地对吴玉辉说:“我这辈子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现在,孙子、重孙加起来都有五六十个了。没有谷书记,就没有我今天,谷书记是我们的大恩人啊!”采访结束时,看到何赛玉的孙子开着轿车来村部门口接她,吴玉辉心里特受触动:何赛玉老人命运的变化,不正是山口村乃至整个东山岛百姓命运变化的缩影吗?
二是在宁化县隆陂水库库区采访时,当年的工地医务室医生董元芳含泪诉说一个“铁打的人”。说的是当年谷文昌身体不好,经常咳嗽、发烧,吃不下饭,却坚持不让食堂另外为他做饭;她看他经常饿着肚子带病上工地,拦也拦不住,只好为他打一支葡萄糖,帮他维持一点体力;民工是三班倒轮流交替,谷文昌經常是一人连三班,说是关键时刻,领导在不在第一线大不一样。
2021年2月1日,吴玉辉和我谈及其著创作心路时说:“采访中,让我特别难忘的是谷文昌的家风。家风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一个党员干部内心深处的世界,是对领导干部人格的透视。谷文昌有句名言:当领导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他正是挺直腰杆做人做事的党员领导干部。他始终保存一颗敬畏心,严于律己,慎独慎微,坚守公私分明底线,严格家教家风家规。他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做到集干净与干事于一身、勤政与廉政为一体,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政治本色。在谷文昌身上,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忠诚的力量、人格的力量。这样的好官,能不获得百姓由衷的信赖和爱戴!”
2020年8月,外文出版社以多种文字推出中国共产党人系列丛书,孙永明所著《中国共产党人——谷文昌》名列其中。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是用较为通俗的语言,将谷文昌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历史有机结合,让人物在实践过程中展示一个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让世界从谷文昌身上认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关系。”他直言创作初衷:“我是想告诉世界,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经历了一段惊天动地的历程,这是人类史上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
孙永明从谷文昌的人生经历分析,其所以成为符号的意义,不仅因为他原是中国一个农业大省的贫穷农民,更重要的是身上具有中国农民的美德,他不仅勤劳勇敢,而且善于将自己的爱心用行动来传达给别人,这个性格一直延续到他担任县委书记,这种本色性格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
谷文昌另一个性格特征是对土地的爱。当年一起参加革命的同志回忆起搞农会时的情景:“谷文昌和我们大家一起开秘密会,会中只要大小便,他和我们不一样,我们随随便便找个地方,反正下半夜嘛。他不,他每回都要跑到田里去,而且还让我们也到田里……”,这说明农民出身的谷文昌对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像血液一样在他的心中流淌着,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使他能够成为人民忘不了的县委书记。十几年后,谷文昌身为县委书记,只要看到农民在播种的过程中有比较落后的方式,就会卷起裤管下到地,和农民一道耕种,并传授给农民新的技术。
在艰苦的岁月中,谷文昌这个人物的个性中还多了许多聪慧。他善于观察和思考。他学习打石,他的技术很快就超过别人。面对困难,他能够选择最好最快的方法解决问题,很快就受到人们的尊重。这些给谷文昌带来了些许神秘的色彩,因为他在生产劳动中为自己积累不少的经验,学会了不少的知识和技术,他将这些综合在自己的思维中,对事物的判断较为准确。在东山县几次抗旱中,他找水挖井都带有传奇色彩,当地的老农民都找不到水源,而他这个来自河南林县的外地人却能找到。东山人民盼了几代绿,封建官僚想种树,国民党县长也尝试过种树,却无疾而终,直到谷文昌才把树种活了,种出了一个绿色的海岛。于是东山老百姓把这些故事组合成一段美丽感人的现代神话,把共产党的谷文昌当作神灵来敬奉。
孫永明在给笔者的信中,谈及自己有关谷文昌的创作时说:“谷文昌完成了他那个年代执政党的光荣使命。对于今天的执政党和老百姓来说,谁不喜欢有这样的县委书记?!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重新思考谷文昌和那个艰苦创业的时代应该是有意义的。”
在关于谷文昌题材的既有作品中,孙永明这部应该是目前唯一一部被完整译成外文的长篇,借此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
一个穿越时空的名人和英雄人物,总有不同的作者来为其树碑立传。在建党百年之际,人民英雄的书写更是繁花似锦。也因此,我本人也接力上了关于谷文昌的创作。
2020年8月中旬,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副总编辑李师东电话找到我,说他们与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联合发起、共同组织实施“人民英雄——国家记忆文库”出版工程,向建党百年献礼。其中,我写的谷文昌部分完成初稿是2020年底出差途中的内蒙古包头,并定书名《谷文昌:只为百姓梦圆》。之后,我又在本稿的基础上加进内容,不受字数限制再创作,进行文本创新,以东山历史和现实的歌谣作引子展开创作,2021年除夕之夜修定了一部22万字的《谷文昌之歌》。
创作时,我想起上世纪90年代初采访史英萍时,从谷文昌的笔记本上发现他留下的珍贵手迹:“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我当时被深深震撼了。谷文昌正是用全部忠诚和行动践行了这一诺言。现在重读这段话,又有一番新的感悟,用今天的话来表述,不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吗?!
2021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反腐败没有选择,必须知难而进”。在党中央强调要继续充分发挥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的今天,在“十四五”开启之时,谷文昌当年惊人的忠诚干净担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英雄襟抱、一如既往的家风,依然是常学常新的教科书、营养剂,今天同样需要谷文昌的公仆精神、英雄情怀,需要千千万万个谷文昌!
谷文昌是一位好党员、好干部,无论在当时,还是按今天的尺度衡量,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人物。写作谷文昌,我心有感情,眼有感触,笔下有感动,坚信人们读后当有感奋,当能从他身上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坚定的信念支撑,歌唱英雄,歌唱党和祖国,歌唱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