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立新
民国 建水窑双耳四方瓶口径13.5厘米×14厘米 腹径13厘米×12.5厘米足径10厘米×9厘米 高32厘米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圆形瓷器可以通过陶车拉坯来实现,熟练工匠一天可以拉成许多。等坯阴干之后,再经过利坯修坯、上釉上彩,就可以入窑烧制,整个过程相对直接简便。但是四方瓶制作工艺难度大,其胎体是逐片拼凑起来的,再用胎泥黏合而成,因此有“一方顶十圆”之说。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云南建水窑双耳四方瓶,四方口,束颈,高身,四方腹内敛。其造型大气端正,以衔环兽面作为耳饰。双耳方瓶正面,绘有一幅傲霜立雪、依石盛开的菊花图,不施脂粉,以白、蓝、灰等冷色泥料勾填点染,颇有冷峻野逸、清高神韵之气。落款题“寒霜冷艳,吉生戏拟伯年笔意”,后钤“马”“氏”朱文印。
方瓶背面题有一首清代郑燮的《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江雨初晴,宿烟收尽,林花陧柳,皆洗沐以待朝暾;而又娇鸟唤人,微风叠浪,吴楚诸山,青葱明秀,几欲渡江而来。此时坐水阁上,烹龙凤茶,烧夹剪香,真人间仙境也。”落款“孟松”。方瓶右侧题“孟松尊叔雅玩,吉三敬赠”,其下有篆文钤印“群居守口,独坐防心”,出自《增广贤文》里的《治家篇》。方瓶左侧题写“民国三十六年岁次丁亥孟冬制于建阳”,可知此瓶制于1947年农历十月。其下有篆书钤印“但有韵耳”,正是对此幅菊花图的恰当评价。根据此瓶落款,可知作画者、题诗者、制陶者分别为三人,经笔者查考皆为建水名家。
吉生为马吉生,建水近代书画家。其书法精于古隶,善绘花卉,尤其是畫菊,笔墨生动醇厚,有天然之致,在书画界享有颇高声誉。孟松,推测为建水文人邱梦菘,生平不详,编纂过十二卷《续修建水县志》。
吉三为民国时期建水制陶名家丁吉三,生卒年无从考证,是建水紫陶趋于纸上绘画加彩刻填工艺的主要开创者之一,首创“淡艳”装饰手法。他根据画面艺术表现力的需要,在白泥坯上作画填充时,采用相近色彩的泥料,由浅至深、由淡到浓逐渐过渡镶填,以表现画面的虚实,颇具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墨分五色”的艺术效果,层次分明、出神入化、气韵生动,在建水紫陶中独树一帜。
此瓶用马吉生最擅长的菊花图为主画面,以丁吉三独创的淡艳手法加以勾填,作为礼物赠给叔父长辈,可谓是名家联手制作的一件精品。
建水紫陶自形成以来,将陶器视为载体,在制作过程中采用“阴刻阳贴”“残帖淡艳”“无釉磨光”等独特的工艺技术,以唐诗宋词、名家书法、碑帖及花鸟山水、楼阁亭榭等为装饰纹样而制陶,无不透出“文人陶”的特征。因融技术与艺术于一身,既有文人书画的书卷雅气,又彰显了制陶工艺之绝技,使得建水紫陶有“雅陶”之美誉。
方瓶背面落款“孟松”题写的郑燮《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以及右侧丁吉三题字。
方瓶左侧题写“民国三十六年岁次丁亥孟冬制于建阳”,下有篆书钤印“但有韵耳”,正是对此幅菊花图的恰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