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一婷
十九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东方落后于西方,成为各领域的共识。思想解放,师法外国,是各界解决中国问题的普遍做法。在绘画领域,更是如此。传统绘画技法受到西方画法的冲击,向西方学习,借鉴他们优秀的绘画理论和绘画方法,是当时中国画家的使命。五四运动前后,一批中国画家留学欧洲和日本,带回了先进的绘画理念。油画由此进入国门,并在日后发展壮大。徐悲鸿、林风眠、吴作人等人的探索,为中国油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1928-1930年 197×349cm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藏
1919年,24 岁的徐悲鸿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师从弗拉芒格先生。他在这里学习油画、素描。在欧洲留学期间,徐悲鸿游历英、法等国家,拜访大英博物馆、卢浮宫艺术馆以及皇家艺术学院,参观了大量优秀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通过考察西方艺术作品,徐悲鸿总结出了中国绘画的缺点:“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
中国绘画重“意”而轻“技”,古人画画追求意境神韵,不苛求技法,自宋代绘画成熟以后,中国绘画到了法古为上的阶段。绘画以摹古为佳。画坛一度形成非古不作画的风气。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旧有的思想文化都受到外部力量的冲击,画坛也不能幸免。十九世纪的中国画家,就是在旧路被击破,新路尚待寻找的历史背景下走出国门,向外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油画作为国外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在二十世纪初被引入中国。它所蕴含的形的观念、色彩运用以及审美观念势必会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巨大的冲击与影响。
徐悲鸿偏重写实,他在学习过程中也欣赏西方油画中写实的部分,他践行了“以西方古典主义改良中国画”的观点。以西方技法来画中国题材的画作。他的老师弗拉朗格擅长历史人物画,这对徐悲鸿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画作把现实主义的写实技法和中国画中的线描勾勒相结合,既有学院派的严谨,也有中国特色。
在法国学习八年后,徐悲鸿的艺术理念已渐趋成熟,他将法国古典现实主义带回中国。他的创作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中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其画作重点不在细节的精细打磨而在色彩的和谐与搭配,这一特点是受恩师弗拉朗格的影响。
徐悲鸿在三十二岁那年回到中国,投身于美术教育事业,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画作在借古喻今上与法国新古典主义有某种联系,强调造型的严谨与准确,从内容上讲,他的画作要以艺术来反映实际生活。
徐悲鸿《自画像》布面油画 1924年
1930年,徐悲鸿完成《田横五百士》,此画取材于《史记·田儋列传》:“……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遂自刭……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画家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气节,选取田横与五百壮士别离时的悲壮情节。画面右方的田横身着红色衣衫,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左方以三分之二的篇幅画了人物群组,以密集的形式形成人物合力。徐悲鸿以油画的方式表现历史故事,使中国油画摆脱了简单的静物、人体的描绘,而转向用油画表现重大的历史题材,这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开拓意义的。
徐悲鸿《泰戈尔像》51×50cm
上图:徐悲鸿《傒我后》1930-1933年 230×318cm 徐悲鸿纪念馆藏
下图:徐悲鸿《傒我后》画稿 纸本素描 徐悲鸿纪念馆藏
“艺术救国”是那个时代画家的创作理想和主要内容。1930年至1933年完成的《徯我后》,取材于《书经》中苦难人民渴望贤君的故事。画面中干涸的大地,衣衫褴褛的人民,主要人物以一种渴求的目光看向画外。这幅画是作者为万民发出的呼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大片国土沦亡,国民党政府一面屈膝投降帝国主义,一面加紧镇压人民群众和民主运动,陷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徐悲鸿借这个题材抒发了被压迫人民的愿望,并象征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下,人民渴望得到解救的心情。这幅画成后,有人状告当局,指责徐悲鸿借此画映射当局,含沙射影。徐悲鸿知晓后,大笑:“这正是我的目的。”以画作讽,希冀能用艺术为国家做出些许贡献,是他最朴素的爱国情怀。
徐悲鸿在创作上“尽精微,致远大”。新文化运动中“写实主义”被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上,徐悲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写实教学体系,为新中国现实主义美术创作奠定了基础。是以,他被尊称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不同于徐悲鸿的古典写实主义,林风眠则强调现代主义,他主张调和中西绘画。在艺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大潮流下,他所追求的个人化的表现是与当时时代环境格格不入的,也使他的艺术作品一度因此而被否认。不过,他的艺术实践为中国绘画由传统转向现代做出了重要贡献。
1919年7 月,19 岁的林风眠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受到时任院长杨西斯的器重,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在此期间,他广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深受现代主义艺术家毕加索和马蒂斯的影响,这使得他以后的艺术创作更偏向表意。1925年,林风眠回国,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
留学归来的艺术家,带回了当时最先进前沿的艺术理念。如何能让这些理念与中国艺术相结合,创作出具备民族特性的艺术作品,是当时这批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问题。林风眠在艺术教育上,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他提出要“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林风眠以一种更宏大的艺术气度推广艺术教育,在谈到中西艺术的不同时,他指出,西方艺术以模仿自然为中心,结果是倾向写实的,而中国艺术则以描写想象为主,结果倾向写意。东西方艺术在倾向上的不同就造成了二者之间各有所长,因此,可各取东西艺术理念之特长来组合成兼具艺术气息与民族特性的艺术作品。
林风眠的画作试图打破东西方的界限,从不同的文化中找到融合点。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的素养,并与中国传统水墨手法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擅长画静物、女性人体以及风景画等。他的画总给人以一种悲凉、空旷、孤寂的感觉。正方形的构图方式以及鲜明的个人风格使得他的画作很有辨识度。
上图:林风眠《霸王别姬》
下图:林风眠《杨门女将之穆桂英》 63×63cm
戏曲题材的《霸王别姬》、《杨门女将》,不画背景,以轮廓鲜明的色块来描写人物,情态生动,把中国画中以白补黑的构图方式运用到油画创作中。在仕女图的创作中,他吸收了中国瓷器艺术中的通透,清雅,创造出的人物有恬淡、清雅、秀美的形象特点。他画景物,则吸收了印象派的长处,以中国水墨的方式入画,棋盘式的构图,更有空旷悠远孤寂的特点。这种绘画风格与画家的个人经历和当时山河破碎的时代背景都有关系。
林风眠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和西方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使中国画家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表现出独特的民族特性。林风眠的贡献还在于美术教育,他慧眼识珠,请木匠出身的齐白石上台讲课,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化。后来的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人也深受林风眠的影响。是以,林风眠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者。
吴作人是徐悲鸿的得意门生,也是继徐悲鸿之后的又一领军人物。他的艺术实践践行了“法由我变,艺为人生”这一艺术理想。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是吴作人面临的时代课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吸收借鉴西方文化,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是吴作人作为第二代画家所面临的问题。要不要冲破旧传统的格局?如何辩证地解决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空间差与时间差这两对矛盾?如何创造中国现代文化新纪
吴作人《三门峡大坝》40×53cm
元?前辈画家们已经走出了第一步,迎接吴作人等第二代画家的仍然是同一历史课题。
1927年,吴作人走向艺术之路。他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后转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徐悲鸿工作室,师从徐悲鸿,并参加南国革新运动。黑暗的政治环境决定了当时的艺术家都处在一种迷雾中,他们迫切地要求找到一条新的充满光明的艺术道路。1935年,吴作人在给友人信中描述了当年人们在各种选择前的焦急矛盾复杂的心态:“新思潮澎湃,求知、求真的呼声唤醒一切迷幻,谁都谅悟自己就站在过去数百年艺运衰微黑暗里。逃避!放弃!一切旧有的都是可诅咒、立在歧途、嚷着需要新的。像久饥渴者接受一切之施舍,不暇辨味之甘苦。”向西方学习或许是当时的人们能看到的一条出路,1930年秋,吴作人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西蒙教授工作室。同年冬,转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考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巴思天教授画室学习。在欧洲学习期间,他熟练地掌握了弗拉曼画派油画技法。
学习到西方的技法后,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则需要大量的实地考察。1943至1944年间,他深入陕甘宁,临摹了大量敦煌壁画。1944 至1945年则进入西藏,完成了大量写生。通过实地考察,他更加了解人生百态,在艺术创作上则继承发展了徐悲鸿的写实精神。关注生活,反映民生。
左图:吴作人《齐白石像》113.5×86cm 1954年 中国美术馆藏
在融汇中西这一课题上,他保留了中国文人画独特的诗人意象,从中国画和油画两个领域汲取艺术营养,继承西方油画艺术的造型和色彩的特长,结合了中国画飘逸灵动的个性与魅力 。他的画作根植于中国广阔的天地,敦煌、西藏,都是他吸取灵感的地方。是以,他的画作在风格与表现手法上融汇东西,在题材和内容上糅合了现实与审美意趣。《纤夫》《藏负水女》等作品,都是用这种方式表现了生活现实。以古典主义为基础,取印象主义之神韵。
建国后,吴作人意识到要使艺术和社会主义的实际相结合起来,在油画创作上吸收印象派的表现手法。这一时期的《齐白石像》人物造型仿英诺森三世,这是委拉斯贵支的肖像画《教皇英诺森三世》中的经典坐姿,延续了委拉斯贵支油画派的淡雅风格。这幅《齐白石像》借鉴了印象派灰亮调子,以人物的重颜色服装配合亮色的背景。这是明显区别于西方传统油画以重色背景衬托亮色油画的表现手法,是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画作。这幅画是吴作人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吴作人对中西艺术的结合这一历史命题的回答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这份答卷中写满了他的艺术理想“法由我变,艺为人生”。他重视生活,在艺术创作中却不拘泥于生活。他认为艺术创造是对生活的再加工。“师造化,夺天工。”吴作人在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上都为中国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