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活血化瘀方对马蹄形肛周脓肿的临床治疗效果

2021-09-13 01:54曾智辉郭文涛李一兵
大医生 2021年9期
关键词:肛周抗炎脓肿

曾智辉,郭文涛,李一兵

[深圳市中医肛肠医院(福田)肛肠二科,广东深圳 518031]

肛周脓肿在肛肠科属于常见病症之一,多由于肛管直肠周围间隙软组织化脓性感染后引起,患者自感肛内胀痛、有下坠感等,并出现排便障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生活。而马蹄形肛周脓肿属于较为少见的类型,当肛周深部组织发生感染,随着病情进展,感染形成脓肿后,而患者未及时就医,则导致感染持续蔓延,从一侧环形向括约肌间隙、肛提肌上间隙,或对侧坐骨直肠间隙发展,最终形成复杂的马蹄形脓肿。在临床中患者比较明显的症状为持续性肛周剧烈疼痛、单侧或双侧臀部红肿等。治疗可采用多切口对口引流术将脓肿切开引流,但术后感染风险较大,易引发炎症反应,影响创口愈合[1]。目前,临床多通过常规抗炎、坐浴等方式对肛周脓肿患者术后创面进行治疗,但治疗周期较长,易影响患者的治疗积极性。中医理论认为肛周脓肿的发生与内感湿热之毒有关,因此可通过患者证型选择治疗方案,中医活血化瘀方由丹参、赤芍等药物组成,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等功效,与外科手术相结合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2]。 为进一步促进肛周脓肿患者术后尽快恢复,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活血化瘀方对马蹄形肛周脓肿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深圳市中医肛肠医院(福田)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92例马蹄形肛周脓肿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研究组(4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3例;年龄23~76岁,平均(52.19±15.24)岁;病程2~8 d,平均(5.24±1.96)d。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25~80岁,平均(52.36±15.36)岁;病程3~10 d,平均(5.38±2.01)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肛周脓肿的病因及临床诊断》[3]《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自觉有肛周剧烈疼痛、臀部红肿等症状,经临床医师指诊确诊为马蹄形肛周脓肿者;有明确手术指征者。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重大疾病者;既往无肛门、直肠严重疾病或行手术史者;合并精神、意识障碍者。本次研究已通过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多切口对口引流术:术中实施椎管内麻醉,帮助患者采取膀胱截石位,常规外科消毒铺巾,充分扩肛后检查肛窦有无红肿、凹陷性硬结及溢脓情况。观察评估脓腔大小,以左手食指伸入肛内做引导,右手持银质球头探针自切口插入脓腔探查寻找内口,在肛缘外与内口相对应处作放射状切口,进入脓腔。将8~10 cm带修剪孔的橡皮管置入脓腔内,对外端进行缝合固定,按照脓腔大小在原切口附近合适位置作放射状切口辅助引流,一般2~4个,形成对口引流,可在切口间挂上浮动橡皮筋,保证引流通畅。最后将各切口修剪为梭形并分离,使各切口下间隙相通,油沙填塞各切口,塔形纱布加压包扎。对照组患者于术后进行常规抗炎、坐浴、换药治疗,直至患者创面愈合[5]。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中药活血化瘀方,组方包括:桃仁、川芎各15 g,丹参、赤芍、红花、没药各12 g,郁金、延胡索、乳香各10 g,五灵脂、石见穿各8 g。加水煎至400 mL,1剂/d,早晚两次分服,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创面愈合,肛门相关症状、发热等消失,无其他并发症,排便正常为显效;创面基本愈合,相关症状减轻,无并发症,排便不全失禁为有效;创面未愈合,相关症状无改善,有并发症出现为无效[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创面愈合、下床活动时间。③炎性因子。分别于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转速离心8 min,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激活素A(ACTA)、白细胞介素 -6(IL-6)水平,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 反应蛋白(CRP)水平。④并发症。术后1年内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如大便失禁、肛门狭窄、畸形、肛瘘。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术后4周,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恢复情况 研究组患者住院、创面愈合、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s,d)

表2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s,d)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 创面愈合时间 下床活动时间对照组 46 11.51±1.14 20.67±2.18 11.26±2.21研究组 46 9.87±1.01 17.64±1.56 6.52±1.03 t值 7.303 7.666 13.185 P值 <0.05 <0.05 <0.05

2.3 炎性因子 与术前比,术后4周,两组患者血清ACTA、IL-6、CRP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指标比较(±s)

注:与术前比,*P<0.05。ACTA:激活素A;IL-6:白细胞介素 -6;CRP:C- 反应蛋白。

组别 例数ACTA(μg/L) IL-6(ng/L) CRP(mg/L)术前 术后4周 术前 术后4周 术前 术后4周对照组 46 56.86±7.01 24.02±5.24* 95.85±10.18 78.75±10.63* 10.42±2.31 7.52±1.12*研究组 46 57.21±7.12 9.21±2.14* 95.12±11.26 60.32±7.54* 10.52±2.26 3.26±1.25*t值 0.238 17.746 0.326 9.591 0.210 17.21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并发症 术后1年,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马蹄形肛周脓肿发病原因与肛门腺有着密切的关系,手术是治疗本病最有效的方法。由于马蹄形肛周脓肿为肛周深部组织多间隙脓肿,位置深且周围组织关系复杂,在治疗上比较繁杂。多切口对口引流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且术后并发症少的手术方法,在传统的切开引流操作上做了一些改良,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肛管直肠环肌群,对患者肛周组织的损伤小,对于术后肛门组织功能的恢复有显著的作用[6]。术后抗炎、抗感染治疗至关重要,但单独坐浴、换药等常规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尚不理想,患者仍会出现肛门狭窄、畸形等并发症,影响预后。

中医认为,马蹄形肛周脓肿应以“活血化瘀”为原则进行治疗,其中丹参、赤芍、桃仁等都是常用的破瘀散结、祛瘀生新、活血止痛中药,对于肛周脓肿术后患者的恢复具有一定的疗效[7]。中医活血化瘀方中丹参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效;赤芍清热凉血;桃仁润肠通便;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延胡索活血散瘀、利气止痛;乳香活血行气止痛;没药散瘀定痛、消肿生肌;五灵脂行血止痛;石见穿清热解毒,可治疗痈肿,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4周,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住院、创面愈合、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在治疗马蹄形肛周脓肿时采用多切口对口引流术结合中医活血化瘀方可促进患者尽快恢复,效果显著。CRP用来判断机体炎症程度,其水平与马蹄形肛周脓肿患者术后炎症反应程度呈正相关;IL-6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其水平升高,提示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加剧;ACTA的高表达可促使术后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加重病情。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赤芍中的芍药苷成分具有镇痛、抗炎、抗脓肿溃疡等多种作用,可使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加,增强机体抵抗力;桃仁具有抗炎、镇痛和抗过敏等作用;没药对一些真菌具有抑制作用;五灵脂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石见穿主含酚酸类、苯丙酮类、黄酮类成分,具有抗炎、镇痛等作用[8-9]。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4周研究组患者血清ACTA、IL-6、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在治疗马蹄形肛周脓肿时采用多切口对口引流术结合中药活血化瘀方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

综上,在治疗马蹄形肛周脓肿时采用多切口对口引流术结合中药活血化瘀方可有效减轻患者炎症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肛周抗炎脓肿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秦艽不同配伍的抗炎镇痛作用分析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牛耳枫提取物的抗炎作用
短柱八角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的研究
腔内悬吊联合置管引流治疗瘘管性脓肿
超声清创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疗效观察
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治疗探讨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抗炎镇痛作用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