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锡锋
体育课是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为目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就需要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不遵守纪律,不认真参加锻炼,偶尔还会出现学生打架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与课堂管理有关,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放之任之。本文通过文献的阅读,工作经验的总结,分析体育课堂管理的有效方法,旨在更好地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提高体育课堂效率,也为同仁提供借鉴。
1 有效课堂管理的意义
1.1 有效课堂管理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上好一堂体育课的前提。学生遵守课堂秩序,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参加练习,就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一步步达成目标。教师上课就感觉得心应手,就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处理意外情况。反之,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学生经常开小差,不能静下心来听教师讲解动作要领,不能认真观摩教师的教学示范,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
1.2 有效课堂管理是安全教学的前提
现在,孩子都是每个家庭的宝贝,孩子的健康是家长、老师、学校最关心的,保障每一个学生健健康康上下学,是每个人的心愿。体育与健康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课,如果没有良好的课堂管理,学生不能很好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热身,去有锻炼,学生就会出现意外事故。因此,加强课堂有效管理,提高学生安全的意识,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2 小学体育有效课堂管理的方法
通过教学反思,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管理方式主要有制定合理的课堂常规,规范学生行为习惯;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量化的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向上。
2.1 制定合理的课堂常规,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是维护的课堂纪律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和教师都要维护、敬畏本班的课堂常规。课堂常规的建立,可以有老师提出方案,学生举手表决通过。这样民主地产生各班的课堂常規,增强学生参与感,学生更加愿意维护和遵守课堂常规。
课堂常规的要求要常态化。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行为示范,积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当学生出现违反课堂常规的行为时,要及时纠正,课上解决不了,课后也得个别交流,不能放之随他去。
2.2 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是完成教学目标重要环节,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要把握教学目标制定的合理化;教学方法的创新化;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学习方法的合作化,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管理手段。
(1)教学目标制定合理化
每学期,我们教师都会根据国家教学大纲,制定较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主教材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相同的内容,我们可以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如基本目标、发展目标、学困生目标等,让班级每一位学生感觉到只要努力,就实现个人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灵活化
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法有很多,在《学校体育学》介绍了以下几种,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如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如示范法、演示法、保护与帮助法;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如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循环练习法、重复练习法、更换练习法;以比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如游戏法、比赛法、情景法;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如发现法、问题探究法、小群体学习法。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多样,但教无定法,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完成教学目标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3)组织形式多样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在教学时,教师安排学生锻炼时,组织形式要多样,不能始终如一,一成不变。通过不同的组织形式进行锻炼,能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热情,从而保证学生运动负荷和强度。我们教师也就不会因为学生不愿意动而感到苦恼。
(4)学习方法合作化
合作学习法能够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品德。在技能的学习上,优秀的学生可以帮助节能掌握较差的学生去理解动作要领,帮助其去练习。通过帮助他人,也会帮助自己巩固提高对原有技术要领的理解。在合作的过程中帮助者和被帮助者都能收获进步。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降低学生开小差,做小动作的几率,从也就达到了管理学生目的。
2.3 建立量化的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向上
量化的课堂评价是指对学生的上课表现能够通过用数据积累的方式累计起来的评价,学生看到自己的一点点的进步都能被老师记录,是非常开心的一件事。因此我们教师在建立量化的评价标准时不能太高,要适合每一位学生,有奖有罚,奖罚分明。一个合理的量化课堂评价标准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积极向上。
3 结论
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是安全教学的前提。通过本文的研究,总结了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一、制定合理的课堂常规,规范学生行为习惯;二、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建立量化的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向上。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