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达雯
[摘 要] 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课改革的重要探索与实践,其中工匠精神的培养则是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切入点。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焊接与理化测试专业合作的“焊接接头无损检测”课程为例,阐明了将工匠精神应用于课程思政改革的四个着力点,包括职业理想的树立、严谨态度的培养、工匠品质的弘扬以及科学评价的激励。就如何打破思政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壁垒,并将立德树人贯穿到高职课堂的各个方面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和应用参考。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课程思政;立德树人;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2-0016-02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应当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德育引领作用,其关键在于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各个知识点、技能点之中,真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熏陶。工匠精神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的热门词汇,其内涵与构筑德才兼备的育人格局相契合,是高职院校尤其是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切入点。本文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接头无损检测”课程为例,通过一学年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总结了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发展的全方位的策略与途径。
一、树立理想信念,重视目标引领
伴随学生走得最远的是开阔的视野和远大的理想,因此,好的老师应该能为学生开一扇窗,指引他们不断探索和钻研的方向。“焊接接头无损检测”课程在开课前就建设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并联系了优质的校友资源,为学生构建了深度学习的平台。课前资源充分剖析了无损检测工作的重大意义,优秀毕业生的回访演讲为他们树立了奋斗的榜样。从第一堂课起就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认识无损检测行业、理解质检技术的重要价值、探索理化测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形成清晰的专业认知和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指明了途径。
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注重指引学生养成坚持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的习惯,在目标制订的过程中用敬业乐群、踏实奋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领学生的职業追求。课程中要求学生分组制订任务目标、项目目标和课程目标。通过组内定期诊断,让学生了解各自的目标达成率并形成诊断改进报告,培养学生自省和反思的习惯,锻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的规划与诊断对学生工学结合的学习实践具有明确的指引作用,同时也是良好职业素养成型的重要积累。教师则尤其关注学生任务目标的落实情况,从而根据项目内容的不同灵活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二、培养严谨学风,成就扎实功底
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一生著述丰厚,在史学、经学、金石考据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这些都源自他深钻细磨、不顾流俗、勇于创新的品质,形成了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治学理念。教师自身应当树立孜孜不倦、严谨治学的终生学习理念。教师作为学生瞩目的焦点和榜样,必须好学、乐学,才能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和楷模,必须修品养性,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动并感召学生。为此,“焊接接头无损检测”课程中强调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每次课都会给自己布置项目任务,这个任务可能来自工程案例、学生的提问或者行业热点,并在下次课中把自己的任务向学生汇报。这种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更深层次知识点与技能点的思考与兴趣;另一方面为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最重要的是教师用自己的乐学和严谨为学生做出了表率。
此外,对学生实事求是、严于律己、敢于质疑的治学理念的培养也尤为重要。首先,课程中将学习态度端正、成绩出众的学生树立为学习模范,教师鼓励互助、友好地竞争,更强调团队协作的意义。其次,教师需要严格把控考核环节,对作业、测试的质量和完成度提出明确的要求,严厉杜绝抄袭、作弊的行为,把学习的诚信度作为最基本的考核要求。更重要的,还要鼓励学生对课本、对老师,甚至是一些权威的观点大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设置开放型的教学任务,抓住思政和专业的契合点,让他们在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中形成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三、挖掘德育元素,成就工匠品质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教师道德素质的直观表现,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素养的培养。因此,对于德育元素的挖掘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做起。课程中强调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点,并做到关心、关爱学生。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细致入微的观察总结,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的态度和合理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课程建设中,在国家教学资源库微知库平台中提供给学生评价建议的论坛窗口,老师听取学生关于教学、管理、行使职权的意见,及时关心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剖析学习表现背后的原因,即便在学生发生误解时,也能理智地分析、及时地沟通并巧妙地化解。
挖掘学生中的德育元素也同样重要,能树立工匠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在同龄人和师兄师姐中找到榜样力量。一方面让学生走进优秀毕业生、杰出校友的课堂。学生通过微课、直播、参观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手段,学习劳模和全国技术能手们扎实的技能、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聆听荣誉和成就背后的成长故事和辛酸、坎坷,真切感受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工匠精神,从而能和自己平时的学习、工作作风作比较,研讨、反思自身是否存在惰性,及时在组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力求达到从思想上靠近并尊崇、从行动上学习并践行工匠精神的课堂效果。另一方面邀请优秀毕业生、行业工匠走进“焊接接头无损检测”的课堂,参与教学管理,包括课程标准的制订、项目结构的规划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校内工匠课程,由一位工匠和一位教师两人同上一堂课,让劳模工匠面对面、手把手地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高度统一,坚定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和自信心,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和德育建设的施行。这种“双走进”模式为培养具备深厚专业情怀、扎实技能功底、突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