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文静
假期中接到恒恒妈妈的电话,得知这样一件事情:妈妈考虑恒恒已经是中班下学期的孩子了,想锻炼他用筷子吃饭。一家人每次吃饭时一边示范一边提醒、纠正,但结果不仅没让恒恒学会用筷子,反而让他产生了抵触情绪,吃饭前他都会很警惕地问:“今天又要用筷子才能吃饭吗?我不喜欢筷子!”妈妈心疼孩子就提出“既然不喜欢就算了吧”,但爸爸的态度很坚决:“中国人怎么能不会用筷子,学不会就是因为练少了。”恒恒妈妈很为难,于是联系到了我。
如恒恒爸爸所说,筷子是我们中国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饮食工具。小小的筷子,看似简简单单的两根小棍,却凝结着中国人的伟大智慧,传承着民族文化,承载着每个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出“4~5岁幼儿会用筷子吃饭”,熟练地使用筷子吃饭,不仅能够促进他们手部动作的灵活协调以及视觉发育,更能够起到健脑益智的作用。
我向恒恒妈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教孩子用筷子呢?”恒恒妈妈说:“每次吃饭的时候,我就让恒恒跟着我学,有时他不会,我还会给他把五个手指摆好位置,但他根本就夹不起来,只会往饭菜里面戳。”在了解了事情经过之后,我向他们提出了建议:“可以让恒恒继续学习怎样使用筷子,但要改变学习的方法,要通过孩子喜欢的游戏让他会用筷子、爱用筷子,你们想不想跟我一起试试?”恒恒爸爸妈妈很疑惑:“不教,光玩,就能学会吗?”带着他们的顾虑,我和恒恒一家人的“一双筷子,一份温情”的话题也正式开始了。
因筷子引发的亲子游戏
考虑到恒恒目前对筷子使用的为难、畏惧情绪,我设计了几个小游戏。在一次电话连线中对恒恒说:“辛老师和果果弟弟(我的孩子)要玩一个纸球夹夹赛的游戏,用筷子把碗里的报纸球夹到另一个碗里,全部夹完后两个人拉着手跑到终点,速度快者获胜。你们想不想挑战我们?”一听做游戏,恒恒立马开心地大笑起来,兴奋地拉着妈妈一起寻找游戏的材料。随着一声“开始”的口令,电话的两端便开始了小小的竞赛游戏,最终恒恒和妈妈取得了比赛的胜利。我装作不服气的样子对他说:“我还会两个筷子的小游戏,下次我们再比试一番,怎么样?”恒恒也很自信地对我说:“好啊,没问题。”于是我又把“红枣夹夹乐”“筷子大作战”两个游戏的玩法发给了恒恒妈妈,并且约定好了下次比赛的时间。
游戏是幼儿乐此不疲的活动,好玩的筷子游戏不仅能够让幼儿在与家人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快乐,更能够不断练习使用筷子的方法,化解为难心理,形成正向强化。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具有游戏化、趣味化以及针对性的游戏,这也是教师专业化的体现。同时,对于游戏形式的设计、材料的选择,我也经过了一番考量,特别是材料的使用,按照“体积大重量轻”——“体积小重量小”——“体积小重量大”的顺序循序渐进,帮助幼儿由易到难地逐步掌握使用筷子的方法。选择使用的材料,如报纸球、红枣、坚果等,也是在家庭中易于搜集的。
因筷子引发的教育妙招
随着筷子游戏难度的不断增加,恒恒对筷子慢慢产生了兴趣,而且使用的方法也熟练了很多。但恒恒妈妈还是提出,恒恒现在虽然喜欢用,但用得很“费劲”。于是我请爸爸妈妈细致观察孩子产生困难的原因。他们发现,有时恒恒握筷子的位置会偏高或者偏低,有时两根筷子对不齐就影响了使用,每次都要提醒,但说完很快又忘记了。根据恒恒爸爸妈妈发现的问题,我为他们提供了两个小妙招。
首先,我请恒恒妈妈在筷子大约三分之二的位置上,贴上恒恒最喜欢的小动物形象,恒恒每次用筷子的时候不仅有可爱的小动物陪伴他,同时,把大拇指、食指分别放在小动物上,可以帮助他掌握正确的拿握位置。拿握筷子的时候可以念儿歌:“你好小猫,你好小狗,我们一起抱一抱。抱抱小猫,抱抱小狗。”其次,夹菜之前为了提醒他将筷子对齐,我请恒恒爸爸和他一起边说边做:“筷子小碗做朋友,点点头,好朋友。”利用这样两段小儿歌,轻松解决了恒恒使用筷子的问题,恒恒爸爸妈妈也感到很惊讶。
家长观察幼儿学习困难的过程,也是理解其学习特点的过程。对幼儿来说,使用筷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准确判断他们的难点,才能更好地找到突破点。在观察、发现幼儿的问题之后,就需要我们成人“推”幼儿一把,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并获取成功感。同时,采用儿歌、小动物等方式“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心理需求。“推”与“引”是基于幼儿的真实问题与需要、基于对幼儿的观察与了解、基于对教育价值的正确分析,所以效果也是非常令人惊喜的。
因筷子流下的感动之泪
恒恒现在已经能熟练地使用筷子了,就在我以为这次的话题交流结束的时候,恒恒妈妈给我发来了一段视频,告诉我恒恒最近很喜欢与筷子相关的儿歌、故事视频,其中这段视频恒恒很喜欢,恒恒爸爸妈妈看完后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我认真观看了视频,大概内容是:祖国各地、街头巷尾、家家户户演绎着中国的筷子文化,吃饭时让长辈夹第一筷子是尊老敬老,远归的孩子和家人一起用筷子吃着家乡口味是团圆幸福,爸爸妈妈给未出生的宝宝打制银筷子是添子添福,多个人多双筷子……看完视频后,我的眼眶也湿润了。恒恒妈妈和我说:“恒恒虽然还无法了解这段视频背后的意义,但他反复看了很多次,一定是感受到了筷子给大家带来的温暖与快乐。”
在電话里我对恒恒说:“你可以多了解一些筷子的历史和礼仪,作为中国人,用筷子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几天后恒恒给我发来了语音,兴奋地介绍着他知道的知识:筷子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用筷子时要对齐,而且要尽可能轻声;说话时筷子要放低不能指向他人;夹菜的时候从靠近自己的位置取……我请恒恒去了解筷子的历史和礼仪,不仅希望他去传承民族文化,做一个懂礼仪知礼仪的孩子,更重要的是通过筷子让他感受那份独有的民族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产生“爱国情感”。
“一日三餐,不请自来。酸甜苦辣,酒肉饭菜。”当家人团聚时,温暖由筷子入嘴入怀;当好友相聚时,友情自筷子入齿入心。筷子在夹起食物的同时,也连接着我们的美好情感。在与恒恒一家人共同走入“筷子”这个话题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无论是我们在幼儿园中开展的教育活动,还是在家庭中自发的探索行为,任何内容的产生都应该基于对幼儿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只有基于“儿童立场”,才能达成“为了儿童”的教育目标。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世界的发现者。”认同幼儿的学习方式、支持幼儿的学习行为,他们便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另外,教师要想成为优化家庭教育质量的助推器,就要与幼儿之间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以便积极、有效地与幼儿互通互动,被幼儿接纳;同时,教师还要熟悉幼儿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家庭教养环境等,对幼儿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入,才能够提高家庭指导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帮助家长习得指导的策略与方式,从而为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提供支持与助力,最终共同高效解决教育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