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晨密
幼儿戏剧活动通常依据幼儿喜欢的绘本故事进行,绘本相当于剧本。然而,大部分绘本或是故事情节过于简单,或是没有体现幼儿的经验,无法满足幼儿表演需求,因此,剧本编创成为了幼儿戏剧活动的重要内容。主动创编剧本是幼儿在戏剧活动中展现自主性的起点,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想象与创造的空间留给幼儿,使他们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基于我园近年来对幼儿戏剧活动的持续探索,我们总结出如下策略,促进幼儿主动创编剧本,积极开展戏剧活动。
策略一:断续接龙,片段组合
在剧本创编时,小班、中班的孩子们受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往往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剧情的某个片段上进行讨论。虽然这时剧本内容离完整的剧情框架还差得远,但教师应鼓励幼儿讨论当下的剧情,并组织幼儿就这个片段愉快地进行表演。当一个片段的创编和表演结束后,教师通过“接下来剧情会怎样发展”等问题,促进幼儿对下一个剧情片段进行思考,开展新的剧情讨论,在教师支持下形成新的剧情片段,再次进行新剧情片段表演。这样,通过断续接龙或片段组合的形式逐步丰富剧情,直至完成整个剧本的创编。该策略不仅尊重了中小班幼儿还处于边玩边想、先玩后想的思维发展特点,及时捕捉幼儿片段化的戏剧创编想法,大大降低幼儿戏剧创编的难度,同时也能增强幼儿大胆创编的自信心,激发幼儿对戏剧编创的兴趣。
例如,在《蚂蚁与西瓜》的剧本创编前,孩子们一开始的兴趣都在蚂蚁如何把这个大西瓜搬回家。于是第一次剧本创编时,教师和孩子便把重点放在设计蚂蚁搬运西瓜的方法和动作上,孩子创编了各式各样蚂蚁搬运西瓜的方法——扛西瓜、拖西瓜、举西瓜、抱西瓜等。随着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孩子们对于蚂蚁的认识越来越丰富,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活动特点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孩子们又自发衍生出了“蚂蚁找朋友”“蚂蚁做客”“西瓜加工厂”等精彩情节。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跟幼儿的游戏兴趣,尊重幼儿的认知经验,以片段创编的形式,在边编边演的过程中,不断收集、补充、丰富剧本内容,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剧本。
策略二:七嘴八舌,集思广益
在剧本创编前,教师会先请幼儿进行一场思维碰撞,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教师则负责将幼儿讨论中包含的可能发生的表演剧情一一记录。在此基础上,幼儿再集体商量,确定剧本的情节框架。这种策略适用于已经习惯自主开展讨论活动的中班和大班幼儿。
虽然每个幼儿关于表演情节的想象可能不太完整,但它就像是拼图的图片,一个幼儿的想象就是一片图片,所有的图片都出来了后,整合起来就是一幅完整的剧情拼图。该策略可最大程度地尊重幼儿的集体智慧,使得幼儿在热烈的氛围中发挥想象,剧本生成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性体现的过程,教师则是讨论活动的支持者。比如,在创编《白鹭来了》剧本情节时,孩子们就“白鹭为什么能成为厦门的市鸟”的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他们先从白鹭怎么来到厦门岛、白鹭在岛上都做些什么等问题开始探讨,接着,又加入了关于蛇妖想要霸占小岛的情节。经过一番头脑风暴,很快为《白鹭来了》剧本设计出“白鹭安家”“劳动最光荣”“大战蛇妖”等有趣的情节。
“七嘴八舌,集思广益”可以使幼儿在同伴的互动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产生思维“互激效应”,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想象来拓展情节,剧本内容也在幼儿的讨论中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
策略三:先弱后强,均衡机会
在编创戏剧人物、台词与剧情时,教师邀请思维能力较弱的幼儿先发言,思维能力较强的幼儿最后发言,以避免出现幼儿想法被“带风向”的现象。每个幼儿的家庭背景与自身经历不同,他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能力差异。每个班都存在能力较强、思维敏捷的幼儿,在以往的活动中,这些孩子总是顺理成章地成为班级游戏的主导者,而一些性格内向、慢热型孩子往往只能作为“跟随者”,没有展示和表达的机会。长此以往,不但会使这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受到限制,还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在戏剧创编活动中,教师须基于“全体发展”的教育原则,创造机会激发不同性格幼儿的主动性,将表达和展现的机会给予每一位幼儿。
例如,教师发现大家对《西游记》的故事都很熟悉,于是在对《西游记》剧本的改编中,教师先把发言和表达的机会给平时表现较少的孩子,在他们发言的基础上再请其他的孩子进行补充和丰富,以这样“先弱后强”的方法完成剧本的编创。
在戏剧活动中,促进幼儿增加主动表达的欲望和大胆表现的自信心,比起掌握表演技能重要得多。这就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中的个体差异,赋予每个幼儿自由表达的权利。
策略四:师幼共创,平等互动
在剧本创编活动中,当幼儿思维出现瓶颈时,教师可以通过与幼儿的平等互动,启发幼儿思维。在案例《小熊请客》剧本创编过程中,孩子们都不喜欢狐狸干坏事的情节,教师通过谈话的形式,与小朋友讨论大家都不喜欢狐狸的原因。孩子们提出故事里的狐狸好吃懒做,还欺负其他小动物,最后是被大家给打跑的,所以大家都不喜欢狐狸的角色。这时,教师提问:“不喜欢狐狸那怎么办呢?”把问题抛给孩子们。孩子们发挥想象,有的孩子提出狐狸也可以干好事,这一想法获得大家的认可。于是,孩子们一起进行故事改编,把好吃懒做的坏狐狸变成了受大家欢迎的可爱狐狸。
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到当教师在幼儿创编剧本情节受阻时介入,是一个恰当的时机,通过循序渐进的师幼谈话,引发幼儿的共情心理,支持幼儿展开想象,巧妙进行剧本改编,從而完善了剧情。
策略五:共画“剧本”,达成共识
剧本创编过程中,通过小组共同协商,孩子们对于剧本的故事情节、剧中人物、使用的材料和道具等达成共识,并采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记录。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幼儿将纷繁复杂的表演内容、形式等梳理清楚,并在后续的排练、表演等环节中“有据可依”,防止在表演中出现“遗忘剧情”或再次对情节、角色或道具等产生争议等情况。这体现了幼儿的协商、计划、记录和执行能力,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作用就是尊重且支持孩子们在剧情创编过程中自由地表达和自主地创作,并支持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得以实现。
例如在《地铁历险记》剧本的创编中,小组成员们七嘴八舌地分享着自己的故事创想。可大家都记不住其他同伴讲的故事情节,于是他们自发提出用纸笔将故事画下来。意见不同时,孩子们通过小组协商达成共识并画下来,然后再根据画下的“剧本”情节依次进行讲解和介绍,最后由组员们一起投票决定最终的演出剧本。就这样《地铁历险记》的剧本在大家的集体讨论中诞生了!
策略六:认同“新版”,无限可能
孩子们初期创编的剧本往往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框架,没有生动的台词,也没有细致的动作设计。但在一次次的排练中,孩子们对剧情的演绎会愈加深入,对内容也有了更多想法,此时,就会有新的情节、片段增加到剧本中,有时还会出现剧情反转。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给予鼓励与支持。
例如,在《食物大战》剧本中,孩子们起初的创想只是关于各种蔬菜、水果等食物的展示秀。但在表演的过程中,有孩子提出希望增加一些他们喜爱的食物,如薯条、蛋挞、香肠、烧烤等食品。这时,孩子们展开了一场对健康食品和不健康食品的辩论,通过辩论大家对食品和身体健康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于是便在原剧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向不健康食品)下战书”“进攻美食城堡”等情节。
戏剧表演是孩子们都乐意参与的综合性活动,将剧本编创还给孩子,支持孩子们创编、演绎属于他们自己的戏剧,才能让孩子真正成为戏剧活动的主人。在创编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表现,积极解决问题,这对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乐于表现的良好品质十分有益。在戏剧创编中,教师应始终追随幼儿,尊重幼儿的游戏意图,允许幼儿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为剧本的创编提供无限多的可能的机会。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运用本土教育资源优化幼儿园戏剧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XB19-58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