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小敏
【摘 要】社会飞速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优越的生长环境以及家长的“包办”教育等因素,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现象呈上升趋势。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挫折教育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挫折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分析了小学生耐挫力低下的成因,根据这些成因提出了一些培养小学生耐挫力的策略,以促他们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小学生;耐挫力;策略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古人也很重视挫折教育。
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优越的生长环境以及家长的“包办”教育等因素的出现,孩子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现象呈上升趋势,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孩子意志力薄弱、心理越来越脆弱以及社会缺乏对小学生挫折教育的关注。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挫折教育,培养他们的耐挫力,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正确面对挫折,学会健康成长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挫折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分析了小学生耐挫力低下的成因,根据这些成因提出了一些培养小学生耐挫力的策略,以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小学生耐挫能力低下的成因
耐挫力是指当人们遇到挫折时,能积极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笔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日常接触、问卷调查、面谈等方式,了解到造成小学生耐挫力低下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挫折心理的主观因素。一是生理因素:现在的小学生接受较早的启蒙教育,接收的信息量大,外表缺陷会使他们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二是动机冲突:当学习生活中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时,会因为其中某个目标不能实现而产生挫折感。
(二)挫折心理的客观因素。一是在班级中,学生因家庭条件、成长环境等的差异,或是否受到老师的关注、同學的欣赏等产生烦躁,从而产生挫折感。二是个性、气质等原因,比如,在班级文体活动中,看到其他同学精彩的表演而自己不擅长,便会产生挫折感。三是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与同学相处不和谐,导致友谊等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会产生挫折感。
二、小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策略
挫折教育以陶冶人格、激励人格为目的,旨在提高孩子对未来生活的适应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以激发自身潜能,战胜挫折的一种教育。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至关重要。经过平时的教育教学积累,笔者从以下几方面简要阐述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
(一)思想先行,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小学生年龄尚小,对事物的认识是直观的,首先应该让他们正确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然后学会理性地对待挫折和积极化解挫折,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挫折具有两方面性:一方面人在经历挫折后会产生焦虑、烦恼、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持续较长时间的负面情绪,不仅给他人造成影响,还会使自己的身心受损,引发疾病;另一方面人处在挫折环境中时,适度的紧张和压力,有利于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并从挫折中吸取教育,磨练意志,人将更加成熟、坚强,在逆境中奋起,从而迈向成功。
因此,在进行挫折教育前要先让学生思想先行,告诉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挫折,从容地面对挫折。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耐受挫折的能力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因材施教,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乐于接受教育,从而产生自信的内驱力,增强耐受挫折能力,保证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三)挖掘榜样素材,磨练学生的意志
小学生的模仿力较强,往往会把某个人的具体形象作为自己的模仿形象,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进而转化为“自我发展运动”。因而在教育教学中,可以发掘一些有关挫折教育方面的素材,向学生传授挫折思想教育,磨练学生的意志。比如,教育学生从小就立下远大志向,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同志为榜样,教育学生坚强、自强不息;以自造逆境、锤炼自己的赖宁为例,鼓励学生勇于开拓自己;以身边战胜挫折的同学为榜样进行宣传教育;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多参与团队活动或者志愿服务活动等。通过参加多种形式的活动,不但提高孩子的耐挫力,磨练学生的意志,而且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和奉献精神。
(四)加强家校联系,深化挫折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胜于言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待挫折的态度与处理挫折的方法对孩子起着示范作用。家长应关注孩子生活中的每一种挫折和困境,如成绩不理想,与同学产生矛盾,受到委屈和冷落等等,这些往往会让他们产生挫败感。此时,家长应该做好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看到优缺点,调整行为,在学习挫折中反思、改进与提升,对他们及时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而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取得联系,达成共识,形成家校合力,全方位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从而提高小学生应对挫折和抵抗挫折的能力。
(五)注重心理辅导,重视个别教育
因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等因素,每个学生在兴趣、爱好、性格和特长等方面各有差异,而且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未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尤其是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教师在进行挫折教育时需要正视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个别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等,应及时分析学生的举止言行及其周围的环境,帮助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与其进行心灵交流。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观,让学生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节法,提高学生的耐挫折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培养学生的耐挫力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系统工程。总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的挫折教育网络,才能高效培养小学生的耐挫力,从而促进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对待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健康快乐地成长,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陈选华.挫折教育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6:26,41.
[3]蔡茂华.儿童挫折教育浅见[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3):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