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艳林
在2021年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开幕式上,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顾学明发布《跨国公司在中国:新格局孕育新机遇》研究报告。顾学明介绍,《研究报告》基于跨国公司多年来在中国发展的情况,将分析跨国公司在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研判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形势,阐述三大关系:一是中国的发展潜力与跨国公司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畅通国内大循环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三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与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布局的关系。
《研究报告》认为,过去一年,中国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积极帮助企业复工复产,不仅有力支持了在华跨国公司的发展,也为全球供应链稳定复苏做出重要贡献。跨国公司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已形成规模庞大的市场,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逐步健全的配套能力、丰富优质的生产要素、活力彰显的创新资源、逐步优化的营商环境,也为跨国公司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020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达到1443.7亿美元,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信心不减、投资力度不减。
亚洲成全球FDI主要流入地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区域格局、产业结构、投资方式等均呈现出新变化:发达经济体的主导地位出现波动式下降、发展中经济体占比逐步走高、亚洲成为全球FDI的主要流入地。全球FDI 产业结构呈现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其中,制造业FDI中70%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服务业FDI中70%流向生产性服务业,全球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在区域流向和产业流向方面均呈现趋于集中的发展态势。
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力量“东升西降”“南起北落”态势更加明显。全球FDI整体呈现出发达经济体主导地位波动式下降、发展中经济体占比逐步走高、引资格局明显分化的趋势。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吸收 FDI主导地位逐步下降,占全球FDI比重从金融危机爆发前的67.8%(2007年)降至2019年的48.9%后,在2020年急速下降至31.3%。发展中经济体吸收FDI占比稳步走高,占全球 FDI比重从2007年的27.6%上升到2019年的47.3%,2020年又跃升至66.3%(图1-1)。
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吸收FDI地位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危机后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而发展中经济体发展潜力和经济活力明显增强;二是发展中经济体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对跨国公司吸引力增大;三是2017年之后发达国家对外国投资审查趋严,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FDI流入。
从发达经济体主要FDI流入国来看,美国和英国吸收FDI占发达经济体吸收FDI的比重明显下降,二者吸收FDI合计占比从2016年的近60%下降到2019年的40%。这主要是受跨国公司回购交易增多、对外国投资审查趋严、英国脱欧等因素的影响。而荷兰、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法国、以色列等国家吸收FDI占比呈现小幅波动式上升趋势。从发展中经济体主要FDI流入国来看,得益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市场更加开放、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中国吸收FDI占发展中经济体吸收FDI的比重持续稳定在20%左右;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家积极出台吸引FDI政策,吸收FDI占比呈现小幅上升态势,而沙特、土耳其、智利等国家受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吸收FDI占比有所下降。
从分析来看,近年来,亚洲吸收FDI规模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占全球FDI流入总量的比重从2016年的22.8% 上升到2019年的33.7%,并在2020年超过50%。与此同时, 欧洲和北美地区吸收FDI流量占全球FDI流入总量的比重分别从2016年的37.1%和24.0%下降到2019年的23.7%和20.2%(图1-2)。
亚洲FDI流入量增长迅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市场空间大。亚洲人口多,消费市场大,对跨国公司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二是产业配套强。亚洲区域贸易联系和产业链合作紧密,产业配套体系完善,有利于跨国公司完善全球布局。三是要素供给足。亚洲劳动力、土地、资源和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充足,成本相对较低,吸引了跨国公司投资。四是营商环境优。亚洲地区政治局势和社会治安总体较为稳定,各国招商引资力度大,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跨国公司投资。
超三分之一制造业外商投向高技术制造业
《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呈现出高端化、服务化发展态势,在带动和支撑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跨国公司不断向高技术产业集聚投资, 契合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转换的总体方向。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19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从165.8亿美元增长到390.6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25.9%,快于同期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速(2.9%)23个百分点,占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从13.1%增长到28.3%。
五年间,高技术产业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55.7亿美元,占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为22.2%,跨国公司成为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超三分之一制造业外商投资投向高技术制造业。
根据商务部数据,2015-2019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新增外商投资企业数由795个增长到1266个,占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数量的比重从17.6% 上升至23.5%。
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由93.6亿美元增长至133.7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 10.1%,占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比重由23.7%上升至37.8%。
根据商务部数据,2015-2019 年,高技术服务业新增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从2620個增长到9045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从72.2亿美元增长到256.9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47.6%,高出服务业吸收外资增速(5.3%)42.3个百分点。
高技术服务业占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比重从43.6%提高到65.8%,占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比重从8.5%提高到25.7%,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比重从5.7%提高到18.6%。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19年,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项目数由 6.9万项/年增至10万项/年,企业平均开发新产品数量由1.3项/年增至2.4项/年,均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期平均水平。
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从11.8万件/年增加到19万件/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平均有效发明专利数从2.2件/年提升至4.3件/年,也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跨国公司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在更多领域实现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形成推动行业发展合力。
中国连续四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引资国
近年来,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增速逐步趋于平稳(图2-12),但在全球FDI中仍保持较高的比重,已经连续四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引资国。
根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9年底,在华投资兴业的跨国公司就已经突破100万家,世界500强公司中已有490余家在华投资,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实施 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青睐有效推动了多领域的投资合作,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投资网络的重要力量。
跨国公司充分发挥其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衔接作用,持续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速与国内资源有效融合,推动国内国际市场资源的统筹利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外商投资企业技术进口合同数为3257份,合同金额达186.9亿美元,占全国企业合同金额比重的53.1%,高于内资企业14.9个百分点。2015-2019年,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引进费用年均保持在180亿美元左右,约占全国技术引进费用的60%,有力推动了国际技术合作。
美国企业在华投资收益率高于美国
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依托规模庞大、成长性强的内需市场,中国持续向世界释放需求红利,为跨国公司发展创造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
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9年美国企业在华投资收益率均值为 13.9%,高于美国企业全球投资收益率均值4.1个百分点。
中国欧盟商会《2021年商业信心调查》显示,51%的被调查企业表示,其在华业务的息税前收益率高于其全球市场平均水平。《德国商业信心调查2020/2021》指出,77%的德国企业预计中国市场的发展将优于其他经济体。
市場规模优势显著,为跨国公司提供巨大需求空间。根据世界银行数据, 2008-2019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从2.3万亿美元上升至8.0万亿美元,与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美国)的差距逐渐缩小(图3-1)。目前,中国已成为众多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中的重要部分。
多国商业协会调查显示,市场优势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重要原因,为准确把握市场动向,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响应效率,节约交易成本,跨国公司纷纷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从设立营销网络分 支机构,到生产制造中心,再到研发中心、地区总部……跨国公司持续在华深耕,与中国本土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中国市场成长性强,并以全球领先的速度持续增长。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9年,中国人均GDP达10261美元,2020年,上升至10504美元,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 2008-2019 年,中国人均GDP年均增速达10.3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77%),高于美国(2.76%)、日本(0.21%)、欧盟(-0.51%)等发达国家及地区,也高于越南(8.13%)、印度(6.99%)、南非(0.37%)、俄罗斯(-0.04%)等新兴经济体。2008-2019年,中国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达11.51%,位居世界第二, 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65%)9.86个百分点。同时,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超过4亿人,并仍在迅速扩张。
多方研究预测,未来15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翻一番。当前,中国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全球营收增长的动力源,以部分跨国公司数据为例,绝大部分跨国公司在华营业收入占全球营业收入的比重不断提升,在部分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中国已成为其最大的单一市场。随着中国人均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将为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为跨国公司提供高水平开放合作空间
中国高水平的开放制度、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强大的经济韧性,为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注入信心和动力,提供更广阔的开放合作空间。特别是在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下,跨国公司坚定不移继续扩大在华投资,彰显了中国市场的强大吸引力。
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实行高水平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建立和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机制,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不断创新和优化招商引资方式, 提升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水平,健全外商投资公共服务体系;稳步提高行政透明度,加强政策可预见性,提升监管规范性,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外商合法权益保护。
目前,中国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 世界银行发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2013-2019年,中国的营商环境在190个国家和地区中的排名持续增长(图3-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成立企业便利度”指标由 2012 年的第124位提升到第25位,大幅提升99位。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提升了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加快投资中国的步伐。
中国创新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现已超越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日渐缩小。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中国创新能力在全球131个经济体中,排第14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国创新资源供给充分、创新应用空间广阔、创新政策支持充分,为跨国公司发展提供广阔的创新合作空间。创新资源供给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为跨国公司研发活动提供创新资源保障。
在人力资源方面,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科研人员队伍。根据科技部数据,2019年,中国R&D人员总量达到480.1万人年,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为62.0人年/万人,其中, R&D 研究人员总量达到210.9万人年,万名就业人员中R&D研究人员为27.2人年/万人。在资金投入方面,中国研发投入规模位居全球第二,2019年,中国R&D经费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达到2.21万亿元人民币。同时,中国研发投入增长较快,据世界银行最新数据,2008-2018年,中国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达12.6%,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在新发展格局中,中国为跨国公司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开放合作空间,全球跨国公司对在华投资充满信心,中国将长期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投资的重要目的地。 中国欧盟商会《2021 年商业信心调查》显示,65% 的受访企业表示中国仍是其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59%的受访企业打算扩大在华经营规模。
《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20年白皮书》的调查显示,50.6%的在华日资企业将保持原有在华投资规模,43.2%的企业计划在未来1至2年内扩大其在华业务。中国美国商会《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2021》显示,美国企业对在华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61%的受访企业仍视中国为首选投资目的地,且对中国向外商投资企业进一步开放市场的前景充满信心;75% 的受访企业对其在未来两年中国市场实现增长和中国经济复苏持乐观态度。《德国商业信心调查2020/2021》显示,中国仍然是德企的重要投资地,96%的受访者将持续在华经营。
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跨国公司将发展战略规划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布局,将在创新驱动、数字赋能、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区域协调、绿色发展等诸多领域获得更大增长空间,通过深度参与建设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共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