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释意理论的《交替传译》教学设计创新

2021-09-11 17:34刘梦婷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8期

刘梦婷

内容摘要:《交替传译》是翻译本科专业(BTI)核心课程之一,是基础口译教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交替传译》中口译记忆技能佳偶写为例,结合释意理论的观点,“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为导向”的目标,探讨了如何创新课程教学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交替传译 教学设计创新 口译记忆

《交替传译》作为翻译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听辨、记忆、公共演讲等各项口译技能,可以承担一般性的交替传译任务。但是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不少发展中的院校的翻译本科学生听力、口语等语言基础应用能力不扎实,教师在该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常常被迫施行降维式教学,降低口译训练材料难度、技能掌握目标、过度译前准备等。长此以往,这势必不利于学生真实口译能力的培养,离新时代培养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的目标也相去甚远。为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创新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在口译技能教学中依托学生实际学情,在不降低教学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实现升维式教学。

口译记忆技能是BTI学生在《交替传译》课程中较早接触,但是较难突破的环节,但是良好的口译记忆对于学生完成口译活动特别是联络陪同性口译任务至关重要。但是许多学生反映在源文较短的情况下仍然记不住,实现完整连贯的口译表达更是无从谈起。鉴于此,本研究以该课程中的口译记忆技能训练为例,结合巴黎释意理论的观点,探讨如何创新课程教学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注意事项,旨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为导向”的口译课堂。

一.巴黎释意理论指导下的《交替传译》教学模式

根据经典翻译学派巴黎释意派的观点,口译过程可视作一个基于“意义(sense)”的“三角模式”,即“源语—意义—译语”。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符号,而是交际意义。口译过程围绕意义单位,可分为三个步骤:理解(源语)、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重述(目的语)。结合该理论和本校学情,笔者在“释意理论视角下的BTI《交替传译》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了针对《交替传译》课程的“4S-CDR”教学模式,其中4S包括Sense(意义),Skill(技能),Strategy(应急策略),Supervision(质量监测),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始终;C=Comprehension(理解),D=Deverbalization(脱离语言外壳),R=Reproduction(重述),对应释意理论提出的口译步骤。各个板块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模式。

口译技能众多,包括听辨篇章意义、分析内容、利用形象化等手段记忆信息内容、复活大脑中的被动意义、清晰和准确表达等。口译记忆是交替传译中的基础技能,处在口译过程的输入阶段,要求学生译员在理解(源语)的基础上,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形成意义印象。这一部分的课堂教学设计需要围绕“4S-CDR”中的4S中的意义和技能,同时有必要通过重述和质量监测来检测学生的口译记忆训练效果,甚至加入一些应急策略的介绍,帮助学生能够应对记忆出现问题时该如何应对。

二.“口译记忆技能”教学设计创新

结合笔者在翻译实践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研究认为可以从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堂实践和建立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出发,对课程教学进行了创新性改革,使学生在达成知识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高效沟通能力,顺应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需求。

以“口译记忆技能”版块课堂教学为例,可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材料、课堂活动设计、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特别是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和“多元动态评价”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励学生在合作和反馈式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循序渐进,不断突破。

教学模式方面,笔者认为可以突破传统教师讲授的单向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和协作学习等实现混合式教学,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前可以通过超星学习通或者其他在线平台发布口译记忆技能训练方法,包括主旨综述和复述等,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同时提前给学生发放口译句子素材(电子版),让学生按照分组,基于团队协作扮演成客户和译员,进行交替式的句子听译练习,重点练习专注能力和工作记忆,同时要参照口译职业考试要求,如CATTI三级口译的口译质量标准,对搭档的复述和口译进行评价和建议。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以在听译之前加入视译的练习步骤,从而减轻学生在语言转换方面的认知负荷,更有针对性地练习口译记忆技能。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课前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译员的角色。

教学内容方面,可以选取内容新颖、紧跟时事热点的口译素材,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理解就是从所接触的视听语言材料中构建意义的心理过程”。好的听力理解是口译记忆的基础,通过听来接收信息,并通过逻辑分析来构建意义。根据释意理论,源语理解是一个抽象思维过程,恰如其分的理解是语言知识与语言外知识动态互动的结果,需要译者进行“认知补充”。因此对于初学者训练口译记忆技能,可以特别选取一些容易进行形象化和现实化的素材,以通用话题为主,还可以提前给学生一些相关的关键词和背景资料进行话题熟悉,帮助学生在听辨记忆时发展“认知补充”的能力。另外,还可考虑融入思政元素,比如可以选用CGTN围绕新冠肺炎假消息进行辟谣的英文句,兼具信息性、教育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在训练口译记忆技能的同时,了解如何辨别假新闻,精准传播中国声音。

教学活动方面,可以采取“合作练习-课堂听译展示-学生互评-学生问题讨论-教师反馈-总结”的教学活动模式,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高独立和协作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平台。

教学方法方面,笔者建议以口译产出为导向驱动学生学习并应用口译记忆技巧,熟练掌握口译记忆训练流程。一方面引导学生基于翻转课堂资源的译前准备进行合作练习,训练材料长度应当从易到难,可以按照“母语听力复述——外语听力复述——转换训练”的顺序依次推进。“意义单位是翻译中帮助建立等值的最小成分”。教师需引导学生在口译记忆训练时根据释意理论,自觉忘记语言表层结构,将显性语言分析加工成隐性言语,也就是“意义单位”,从而可以更好地储存在工作记忆或者笔记载体中。课堂成果汇报展示时突出口译记忆的特点,即快、稳、准,使学生以“记忆技巧+应用”为模块进行训练,并根据教师反馈进一步改善记忆方法,应用相关的应急策略。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主旨复述和主旨口译的产出来发现练习中的问题,通过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团队协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方面,笔者认为应当打破传统以教师评价为主的体系,突出学生互评,同时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顺应职业化翻译培养的潮流,该课程的口译评价可以引入国家人事部CATTI口译三级的评分标准,作为学生口译产出的评价标准。课堂上,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实现“以评促学”,汇报小组在展示结束后,现场由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建议,并填写学生互评表,形成过程评价记录。之后再由教师就作业检查中发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即时反馈和答疑。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而记忆又是口译表达的前提。口译记忆技能是《交替传译》课程教学的重点,有必要结合教学实际创新教学设计,为学生建立学习口译的信心、继續学习其他口译技能的基础。本文结合释意理论,以“口译记忆技能”模块为例,就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材料、课堂活动设计、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的创新进行了阐述,特别是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和“多元动态评价”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改善口译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范丽娟.法国释意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文学界(理论版),2011(9):70-71.

[2]勒代雷著,刘和平[译].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刘和平.翻译学:口译理论和口译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4]刘绍龙.论双语翻译的认知心理研究——对“翻译过程模式”的反思和修正[J].中国翻译,2007(1):11-16.

本文系武汉商学院校级教研项目“基于释意理论的翻译专业口译教学模式研究—以《交替传译》课程为例”【项目批号:2019N0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商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