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史记》作为西汉时期一部重要典籍,它反映了这一时期语言发展的真实面貌,是我们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本文以《史记》为研究对象,对其否定副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和分析,试图为上古汉语的副词研究做一些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史记》 否定副词
上古汉语副词研究是古汉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记》作为西汉时期一部重要典籍,反映了这一时期语言发展的真实面貌,是我们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研究它的副词使用状况对于认识这一时期汉语副词的面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选择《史记》的否定副词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试图为汉语史的研究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史记》篇幅宏大,语料丰富,词汇量大,我们选取“列传”部分作为考察对象。“列传”(包括《太史公自序》)共七十卷,但今本七十卷并非完全出自司马迁之手。根据魏人张晏的说法,其中的《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傅靳蒯成列传》及《滑稽列传》的一部分为后人所补。为保持语料的单纯,我们将后人增补的内容排除在考察范围之外。①我们选取的《史记》版本为中华书局1982年标点本,本文所有例句均以此为据。
否定副词表示对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情况等的否定或表示禁止、劝诫。《史记》中否定副词共有9个,它们是:不、弗、莫、勿、毋、无、非、未、否(不)。根据意义可分为两类:一类表示一般性的否定,一类表示禁止性的否定。《史记》中这9个否定副词都可表示一般性否定,而“莫”“勿”“毋”“无”兼表禁止性否定。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分析考察:
一.表一般性的否定
【不】“不”是《史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否定副词,共3355例。“不”在句中只修饰谓词性中心语,意义单纯,但用法却很复杂。按照谓语类型,又可分为:
1.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共2913例。
(1)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孙子吴起列传》)
(2)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淮阴侯列传》)
(3)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吴王濞列传》)
当“不”用于动词谓语句中时,动词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带宾语的“不”共1470例,约占总数的51.9%;不带宾语的“不”句中共有1443例,约占总数的48.1%。
2.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示对事物性质状态的否定。共399例。
(1)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白起王剪列传》)
(2)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闭。”(《太史公自序》)
3.用于名词谓语前,名词具有动词的性质。共7例。
(1)高皇帝曰:“待之,圣人当起东南间。”不一年,陈胜吴广发矣。(《淮南衡山列传》)
(2)劫卫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而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张仪列传》)
4.用于代词“然”前,共36例。
(1)行未至,奋扬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将诛。”(《伍子胥列传》)
(2)李斯曰:“不然。夫高,故贱人也,无识于理,贪欲无厌,求利不止,列势次主,求欲无穷,臣故曰殆。”(《李斯列传》)
【弗】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可译为“不”。共136例。
(1)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管晏列传》)
(2)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李斯列传》)
“弗”用在动词谓语前,绝大多数都是不带宾语的,共124例。约占总数的92.5%。带宾语的“弗”句12例,约占总数的7.5%。如:
(3)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号奉阳君。奉阳君弗说之。(《苏秦列传》)
(4)数年,坐法废,守长史,见汤,汤坐床上,丞吏遇买臣弗为礼。(《酷吏列传》)
【莫】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可译为“不”。共8例。
(1)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列传》)
(2)其后遣使,昆明复为寇,竟莫能得通。(《大宛列传》)
【勿】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可译为“不”。共5例。
(1)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朝鲜列传》)
(2)妾欲言酒之有药,则恐其逐主母也,欲勿言乎,则恐其杀主父也。(《苏秦列传》)
【毋】用于谓语前,表示对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否定,可译为“不”。共30例。
(1)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吕不韦列传》)
(2)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
(3)韩、梁攻秦攻楚之西,其北,社稷安得毋危?(《张仪列传》)
【无】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对所述事情的否定,可译为“不”或“没”“没有”。共82例。
(1)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伍子骨列传》)
(2)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魏其武安侯列传》)
【非】《史记》中副词“非”共出现313例。根据出现环境与否定对象,可分为以下几种。
1.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可译为“不、“不是”。共80例。
(1)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淮阴侯列传》)
(2)天子曰:“我非忘诸校尉功也,今固且图之。”(《卫将军膘骑列传》)
2.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示对事物狀态的否定,可译为“不”“不是”。共17例。
(1)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鲁仲连邹阳列传》)
(2)(韩)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淮阴侯列传》)
3.用于名词前,表示对事物或判断的否定,可译为“不是”。共171例。
(1)宣太后非武王母。武王母号曰惠文后,先武王死。(《穰侯列传》)
(2)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陈余非庸人也。(《张耳陈余列传》)
4.用于代词“然”前,仅2例。
(1)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孙子吴起列传》)
5.用于主谓谓语前,表示对所述事实的否定,可译为“不是”。共12例。
(1)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及周之衰也,分而为两,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非其德薄也,而形势弱也。(《刘敬叔孙通列传》)
6.谓语可以是假设分句,而这种假设分句常常以紧缩复句的形式出现。共31例。
(1)其明年,卫鞍说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商君列传》)
(2)始皇问王剪,王剪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白起王剪列传》)
【未】1.用于动词、形容词前,表示动作行为还没有发生或状态还没有开始,可译为“没”、“没有”。共335例。
(1)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司马穰苴列传》)
(2)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张仪列传》)
(3)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于动词、形容词前,表示对谓语的否定,可译为“不”。共51例。
(1)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于野。(《伍子胥列传》)
(2)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春申君列传》)
3.“未”还可以用于句末构成是非问句。共2例
(1)上乃曰:“君除吏己尽未?吾亦欲除吏。”(《魏其武安侯列传》)
4.“未”也可单用,表示否定的回答。共2例。
(1)春申君曰:“娉入乎?”对曰:“未也。”(《春申君列传》)
5.“未”经常同其他副词、助动词如“必”、“尝”、“可”等连用,形成惯用词组。
“未必”的意思是“不一定”。共6例。
(1)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吴起列传》
“未尝”的意思是“不曾”“从来没有”。共52例。
(2)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事数年矣,未尝见过失。(《李斯列传》)
“未可”的意思是“不可”。共17例。
(3)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刘敬叔孙通列传》)
【否(不)】1.“否”常与动词或形容词连用,组成肯定与否定并列的短语,表示否定,具体含义视上文而定。“否”也可写作“不”。《史记》中用“否”的7例,用“不”的12例。
(1)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汲郑列传》)
(2)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张仪列传》)
(3)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淮阴侯列传》)
2.“(否)不”也可用于单独回答问题,独立成句,表否定。共4例。
(1)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唯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范睢蔡泽列传》)
二.表禁止性否定
【勿】“勿”兼表禁止,用于动词谓语前,可译为“不要”、“别”。共60例。
(1)胡衍曰:“公释蒲勿攻,臣试为公入言之,以德卫君。”(樗里子甘茂列传》)
(2)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白起王剪列传》)
【毋】“毋”也可用于动词前表示劝诫或禁止实施某种动作行为,可译为“不要”“别”。共35例。
(1)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淮阴侯列传》)
(2)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贾生列传》)
【无】用于动词前,表示劝阻进行某种动作行为,义同“毋”。共41例。
(1)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李斯列传》)
(2)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儒林列传》)
【莫】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告诫、劝阻,可译为“不要”“别”。仅1例。
(1)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商君列传》)
通过以上对《史记》中否定副词的考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史记》中有否定副词9个,共使用4479次,每个否定副词平均使用498次。
二.否定副词可以修饰动词谓语、形容词谓语、名词谓语、代词谓语、主谓谓语。否定副词修饰谓词语(动词、形容词、主谓词组)基本不受限制,而修饰体词语则是不自由的,要受到很大的限制,条件是体词语一般要在句中充当谓语。
三.《史记》中的否定副词绝大多数出现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只有6例单独成句的用法。另外还有52个其他情况的用例。
四.《史记》的否定副词中,有四个存在着兼小类现象,分别是“勿”“毋”“无”“莫”,它们既可以表示一般性的否定,也可以表示禁止性的否定。
参考文献
[1]白银亮,《史记总括副词研究》(上,下)[J].《燕山大学学报》,2000,3、4.
[2]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商务印书馆,1982.
[3]陈海生,《<史记>副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
[4]池昌海,《<史记>中副词“弗”的功能分析》[J].《古汉语研究》,2002,4.
[5]池昌海,《<史记>同义词研究》[J].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韩学重,《对“莫”的词性的几点思考》[J].《古汉语研究》,2000,1.
[7]李佐丰,《先秦汉语副词的分类》[J].《古汉语语法论集》[M].语文出版社,1998.
[8]林海权,《否定副词“莫”的词性研究》[J].《福建师大学报》,1983,1.
[9]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0]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80.
[11]申红义,《否定副词“弗”的主观化语用特征——以简帛文献中的用法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12]王力编,《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81年版.
[1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语文出版社,2001.
[14]张斌主编,张谊生著,《现代汉语虚词》[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5]周生亚,《否定副词“非”及其否定的结构形式》[J].《古汉语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8.
[16]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82.
注 释
①为了行文方便,以下不称《史记》“列传”,而径称《史记》。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