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 靓,孙晓云,王 岚
(1.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2.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北海预报中心,山东青岛 266061)
2019 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GDP)达89 415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9.0%,海洋经济在国家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海洋科技创新是驱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自“十一五”规划以来,党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海洋科技创新。《2019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我国重点监测的170 余家海洋科研机构中,R&D 经费同比增长19.2%,专利授权数量超过3 700 件[2]。
2018 年,山东省提出建设海洋强省的目标定位,目前省内聚集了占全国总数40%以上的海洋科研人员、70%的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拥有55 所省级以上海洋科研机构、110 个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海洋科技力量显著领先于其他沿海省份[3]。2018 年,山东省实现海洋GDP 达1.6 万亿元,占全国(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海洋GDP 的19.18%(见图1),弱于海洋科研力量逊于山东省的广东省(23.49%),而且山东省海洋GDP 在全省GDP中的占比(20.26%)与同期GDP 总值大约为山东省一半的福建省(28.19%)也相差较大。事实说明,山东省前期海洋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和预期效益不匹配,海洋科技创新的经济贡献率仍然偏低,强大的海洋科研优势远未发挥出来。究其原因,有关专家学者,如揭晓蒙等[4]、王晓辰等[5]强调,海洋科技资源配置和投入不合理、供需个体间信息不对称、政策诉求点差异等是制约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所在。
图1 全国和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变化趋势
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作为公共政策的一种,对海洋科技资源配置及海洋科技创新具有深远影响,特别是在我国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的管理体制下,政府政策对海洋科技创新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是协调海洋科技创新投入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山东省及省内沿海各地市出台的89 份海洋科技创新政策进行系统梳理,结合相关调研数据,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需匹配模型,探究政策供需间的匹配程度,并据此分析当前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政策制定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政策提供高效的优化路径,并为国家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科技创新政策是促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保障,也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要素,直接影响国家和地区的长远综合发展。Lundvall 等[6]将科技创新政策定义为:为实现国家目标,政府能够且已推行的促进科学、技术的传播、应用与发展的公共政策。根据我国具体国情,田志龙等[7]认为科技创新政策是中央-地方多级政府制定的上下关联且因地制宜的创新政策体系,其目的在于推动产业进步。
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更加关注科技创新政策内容的异质性作用,如Someren 等[8]对美国、欧盟和我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科技创新政策内容进行对比后认为,美国、欧盟和我国的创新政策对创新的驱动作用是依次增强的;Schot 等[9]按照时间顺序概括了科技创新政策的3 种框架结构——研发制度化、国家创新体系、转型变革,并指出转型变革作为一种新的综合政策框架结构,应成为当前科技创新政策框架的重点内容;Diercks 等[10]提出了变革性创新政策分析框架,认为应将早期科技创新政策进行分层,并对“变革性创新”概念进行多元化和广泛化的研究;Borrásl 等[11]提出了“系统导向创新政策评估”概念,倡导基于覆盖范围、视角、时间性和专业性等指标对创新政策进行评估;Grillitsch 等[12]则在对瑞典的战略创新计划(SIPs)进行案例分析后指出,在应对全系统创新政策的挑战时应结合其通用特征,以创新参与个人、网络和参与机构为中心开展创新行动。同时,在国内研究方面,李梅芳等[13]通过对国际社会近42 年的科技政策文献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政策的研究范围、视角和热点正朝着规范化、精细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薛澜[14]则以时间序列演化为视角,对国内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政策的主要发展阶段和重大研究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揭示了我国科技创新政策内容体系的推进历程;梁正等[15]基于对国内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科技创新政策的研究,构建了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的后发国家创新政策演化模型,并指出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应依据产业类型及产业发展阶段而定。
在政策需求研究方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6]于2011 年发布的《需求侧创新政策》(DSIP)报告指出,需求侧创新政策作为一种促进优化创新环境和加速创新扩散的特殊的创新政策新组合,对创新政策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Warren[17-18]对英国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在能源方面的需求侧创新政策进行研究后发现,这类政策的成功主要取决于监管支持和公用事业财务激励措施,并据此提出了一种可用于确定不同地区需求侧政策可转移性的新型政策分析工具;成海燕等[19]将企业生命周期作为影响变量,探讨科技企业各阶段对技术创新、科技金融、人才支持、创新环境的不同政策需求,并提出创新模块组合演化路径;此外,陈麟瓒等[20]借助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对我国新能源产业需求侧创新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后发现,需求侧创新政策的配合使用能够增强政策实施的效果。
在政策供给研究方面,现有研究主要以政策影响效应和政策供给特点等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如Guerzoni 等[21]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探究不同科技政策供给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发现政策组合对促进科技创新效果更为显著;康志勇[22]通过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模型发现,科技创新资助政策对企业产品创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政策本身存在的滞后性会制约其效用的发挥;段忠贤[23]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46 项自主创新政策进行量化分析后发现,政策供给在数量上呈现上升趋势,但在内容上缺乏强制性规范,多以环境型政策为主,侧重于增强自主创新管理及支撑能力;张敏[24]基于政策精确性与导向性的考察指出政策供给应有的放矢,应对小微企业的非研发创新行为、税负减免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精准施策;郭旭等[25]采用差分内差分方法探讨了供给导向和需求导向产业技术政策的创新激励效果及驱动机制,发现将供需类政策结合使用并加强以研发补贴为主要形式的供给导向型政策的投入力度,可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Dosi 等[26]对供给方和需求方政策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后发现,需求方政策更具灵活性和长效性,可缓解劳动者工作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杨峰等[27]则指出,信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在供给和公众需求之间寻找均衡点,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
综上,国内外学者对科技创新政策及政策的供需情况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已有研究也存在一些尚待深化之处:第一,现有研究内容多关注宏观视角下的整体政策体系脉络演化,较少针对科技创新领域的异质性进行细分,鲜有关于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的研究;第二,研究视角大多从供给侧或需求侧进行单向分析,虽有部分研究从政策供需平衡的视角探讨了政策供给的有效性,但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维度深入分析科技创新政策供需匹配机制及其匹配程度的研究仍然不足;第三,在研究方法上,既有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较少,难以考察政策匹配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有鉴于此,本研究以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为研究对象,尝试从供需匹配的双维度视角,在深入探究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需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需匹配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政策供需匹配度的定量测算来揭示目前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中的症结所在,为探索未来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和优化提出对策建议。
为达到政策供需匹配的目的,政策的供给应由需求方决定,同时政策供给又会对需求发展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只有实现政策供给与需求的统一,二者才能相互促进、实现良性循环。海洋科技创新政策既是政府意志和愿景的体现,又是政策需求方持续平稳运行的保障,然而在现实中往往会出现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需内容和结构的失衡。因此,在研究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需匹配之前,有必要深入探究其供需作用机制,以期明确政策供需主体及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
3.1.1 供给主体
政府是科技政策的制定者,作为政策供给主体,以扶持、激励需求方为自身主要职能,政策的供给效能也直接影响科技创新的效果。卞菲[28]指出,我国的省级政府作为政策转化的中间环节对中央政策执行起着方向性的影响;向玉琼等[29]进一步指出,随着治理权力的下移,地方政府的决策权范围大大扩展,其通过政策供给促进地方发展的积极性提高,出台的政策文件也成为地方进行科技创新的主要依据和重要驱动力量。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的供给主体涉及海洋和科技创新两个领域,因此在保证政策内容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前提下,借鉴李春林等[30]对于省域政策量化的研究,本研究将山东省政府有关部门,如省海洋局、科技厅、财政厅、省发改委及省内各沿海地市所属海洋局、科技局、财政局等作为被考察的政策供给主体(以下简称“政策供给主体”),省级政府上级单位颁布的政策不在分析范围之内,各政策供给主体根据自身部门职责发布与海洋科技创新相关的政策文件。另外,山东省于2018 年10 月在原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的基础上成立山东省海洋局,以省自然资源厅下属管理机构的角色专门负责山东省海洋领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省海洋局所发布的海洋科技创新政策往往作为指南性文件指导相关机构开展工作,发挥着其他海洋管理部门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3.1.2 需求主体
在公共政策的发布与实施中,需求主体一方面受惠于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能发现并反馈政策尚需补充完善之处,从而推动政策的变迁;而且,各需求主体之间往往存在某种利益关系,是海洋科技创新政策制定与优化最具创新力的参与者。陈庆云[31]和毕荣[32]的研究指出,公共政策客体是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实施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政策发生作用所涉及的社会成员或目标群体。其中,公共政策的直接作用客体是社会问题,而其间接作用客体则是由社会成员或目标群体构成的、公共政策实施的需求主体。借鉴臧学英等[33]、方炜等[34]的研究,综合国家及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的政策文本内容,可知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过程贯穿产、学、研、用等阶段,故本研究所指的海洋科技创新政策需求主体主要包括涉海企业、高等院校、海洋科研院所及海洋科技服务组织。
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以科技成果的产出为最初实现形态。现实中,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海洋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要生产者。根据《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2016》,我国高校与科研院所海洋科技成果产出量占据全部海洋科技成果总量的近85%,且海洋科研人员也大多出自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海洋科研人员占全部海洋科研人员总量的80%以上[35]。由此可知,高校和科研院所担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重要职责,是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的重要需求主体。而涉海企业作为海洋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的主要执行者,是海洋科技创新活动的终端载体,在政策的扶持与激励之下可充分发挥创新主体地位及创新主导作用。在海洋科技创新活动链条中,海洋科技服务组织(孵化机构等)作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沟通桥梁和纽带,提供信息咨询与推广、项目设计、科研评估、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在海洋科技创新活动中起着独特的枢纽作用(见图2)。
图2 海洋科技创新政策需求主体关系
海洋科技创新政策是政府部门基于顶层设计视角,为激励、扶持和培育政策需求主体的长久发展所制定。在社会和市场环境的整体影响下,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的供给与需求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描述如下(见图3):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的需求方(涉海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海洋科技服务组织等)为实现自身生存和壮大,存在获取政府政策支持的需求愿望,而对政策的需求也成为政府海洋科技创新政策制定和发布的基础性内容;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的供给方(政府部门)则通过信息反馈收集机制,对政策需求进行汇总并分析,以此为依据制定和修改政策。在这一过程中,政策供给方以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为调节工具,通过资金支持、平台构建、产业环境营造、监督协调等政策手段来扶持需求方发展;需求方在获取政策支持后,通过对政策的执行可有效促进自身创新,推动海洋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然而,在现实的政策执行中,政策供给方提供的政策内容与需求方实际的需求期望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无法实现供需有效匹配,造成政策资源不合理配置。此外,根据Easton[36]的政治系统模型,政治与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以及社会问题的出现,会使得政策的需求方产生修订既定政策或制定新政策的需求,即政策供给除了要满足需求方维持自身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应充分考虑政治环境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在这种宏观政治环境下,政府部门必须将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给与新的政治、经济等现实需求进行综合考量,以实现对政策的不断优化和改进。通过需求收集与分析—调查反馈—匹配完善—优化改进的政策供需循环,实现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需双方精准匹配,构建形成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的供需匹配体系。
图3 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需作用机制
双边匹配理论要求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供需双方主体的偏好和满意度,寻求可达到双方最大满意度的匹配结果;随后,学者围绕该理论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补充,由此产生的供需匹配模型强调测算供需双方的满意度匹配情况。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双边匹配思想,采用相似性理论方法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需匹配模型,并定量测算评估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的供需匹配情况。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需匹配模型从理性人角度出发,基于心理学理论观点,假设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呈现线性关系,即供给或需求一方的变化会导致另一方成倍数增加或减少,则要求研究对象——供需双方之间存在相互选择过程,且各方主体的数目至少为两个。在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需匹配问题中,供需双方分别涉及多个主体,且各主体相互之间以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为中间枢纽进行连接,满足供需匹配模型的基本要求。即在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需作用关系中,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颁布主要以供给主体对需求对象的调研结果为基础,客观反映政策需求主体的主观意愿。
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需匹配模型采用数形结合法进行建模和描述,主要涉及政策供需匹配度(λ)、匹配环境(Φ)等要素变量。具体分别解释如下:
(1)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需匹配度λij。λij表示海洋科技创新政策需求方样本j(j属于样本集J)所感受到的第i项政策的供给力度与其实际需求之间的满足程度。在坐标系中,以政策需求为横轴、政策供给为纵轴,将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需坐标表示为(需求,供给),如图4 所示。计算公式为:
图4 政策供需匹配模型坐标系
式(1)中:θij为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需坐标所在点与原点的连线和横坐标所形成夹角;π为数学中的角度数值,π=180°。Ni为第i项政策的有效样本数。
(2)海洋科技创新政策匹配环境。模型中φij用1、-1 标识,反映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的整体供需匹配情况。当政策需求主体感受到的某项政策服务效果(政策供给力度yij)大于其本身政策需求(政策需求度xij)时,φij记为-1,表明此时政策需求主体被过度满足,应当减少相关政策出台、削减相关扶持力度;当政策需求主体感受到的政策服务(政策供给力度yij)小于或等于其本身政策需求(政策需求度xij)时,φij记为1,表明此时政策需求主体的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即:
因此,在直角坐标系中,高于直线y=x线上的点,即直线y=x与纵坐标轴(供给轴)所围成的区域中的点,φij为-1;低于或落在直线y=x 线上的点,即直线y=x与横坐标轴(需求轴)所围成的区域中的点,φij为1。
(3)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需匹配(λij,φij)。政策供需匹配用政策供需匹配度与匹配环境变量的二维向量来表示政策的实际供给力度与政策需求度之间的差异情况。
(4)完美的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需匹配(1,1)。完美的政策供需匹配(1,1)表示政策需求主体sj享受到政策的支持力度与其实际政策支持需求相一致,在数值上表现为λij=1、φij=1,即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需匹配情况为(1,1)。
政策供需匹配模型具有如下性质和特点:
(1)政策供需完美匹配点始终落在直线y=x上(即落在直线y=x的点均为政策完美匹配点)。海洋科技创新政策完美匹配点表示政策需求主体享受到的海洋科技创新政策服务(政策供给力度)恰好满足其需求,即λij和φij取值均为1,记作(1,1)。根据函数思想可知,此类坐标点将始终落在直线y=x上。同理,落在直线y=x上的点均满足λij=1和φij=1,即政策供给=需求,符合政策完美供需匹配点的特征,因而落在直线y=x的点均为政策完美匹配点。在此,本研究将直线y=x称作政策供需完美匹配直线,具体如图4 中的B、C两点。
(2)政策供需匹配度与政策供需差值呈反向变动关系。在同一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给或需求水平下,政策供需差值越大,λij越小;反之,亦然。如图4 中A和A’两点,其对应的政策供需差值d1
(3)政策供需匹配模型对称性。关于政策供需完美匹配直线y=x对称的非完美政策供需匹配点,在数值上λij相同而φij互为相反数(-1 和1),如图4 中的A、A’两点。
(4)若非完美政策供需匹配,当且仅当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需差值的数值和符号均相同时,政策供给或政策需求值越大则政策匹配度越高;反之,亦然。
在政策供给方面,因政策供给主体的职能相互交错,政策内容也多有重合,因此本研究首先对相关政策的数量进行分类统计,建构海洋科技创新政策内容体系,以明晰政策主要类型,确保政策数据的客观可靠性。所选取的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政策文本均来源于山东省(市)政府官方网站、北大法宝等权威数据库中的公开资料。由于涉及文件的部门和内容较多,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确定了如下政策遴选原则:一是政策文本主要涵盖省、市级(山东省沿海7 市)政府相关部门;二是政策文件内容与海洋科技进步、蓝色经济创新、海洋强省建设直接相关;三是政策类型主要为规划、实施方案、意见等直接体现政府立场与措施的文本,批复、复函等不列入考虑范畴;四是政策文件的时间以“十一五”为起点,即从2006 年至今。此外,通过参考张炜等[37]提出的多维度区域创新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Rothwell 等[38]的研究,将海洋科技创新政策分为供给导向型、环境支持型和需求导向型3 种类型进行研究。
依据上述原则,通过对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政策进行收集与梳理,共得到样本政策文件89 份并予以分类,如表1 所示。可以发现,在海洋科技创新政策方面,山东省侧重于发布具有规划引导作用的综合性政策文件(40 项),而针对海洋科技创新各领域的专业性政策文件相对较少,如在海洋科技法律规范方面仅出台了1 项政策,在产学研建设和政府采购方面也只出台了2 项政策。
表1 样本海洋科技创新政策分类汇总
为准确了解当前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的供给效果和实际需求,面向山东省内涉海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组织等机构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基于山东省既有的海洋科技创新政策内容体系,并综合借鉴以往学者相关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框架,确保问卷设计的科学性。问卷各题项测量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1”代表对某项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的满意度或需求最小,“5”则代表满意度或需求最大。同时,为确保调查样本的有效性并减小误差,采用分层抽样进行问卷发放,问卷分发方式主要包括通过实地考察及借助网络进行发放,其中对于比较典型的高校、科研院所、涉海企业等,采取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问卷填写,以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可靠。为降低测试的偏差,在开展正式调研之前进行预调研,对符合条件的40 位调研对象发放纸质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0 份,根据预调研结果对调查问卷内容进行修订。在正式调研阶段,向调研对象发放纸质和电子版问卷共计240 份,回收问卷213 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共202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8%。
利用SPSS 22.0 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检验,测得问卷整体的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α)值为0.962。一般而言,当Cronbach'sα系数大于0.7 即表明结果可接受,且信度系数值越高代表数据可信程度越强。因此表明本研究的调研数据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在进行效度检验时,首先测得问卷的KMO 值为0.861,并通过Bartlett 球形检验(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本研究设计的问卷可信性较强,可进行因子分析。同时,进行相关性检验所得有关要素均通过1%的检验水平,问卷数据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此外,运用相关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测得VIF 值均小于10,说明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依据政策供需匹配模型,将样本政策数据进行定量化测算,如表2、表3 所示,根据分析结果可知,政策供需匹配度大多大于0.900(整体匹配结果为0.929),总体匹配情况较好,政策供需处于较为均衡状态,同时政策匹配环境测算结果均为1,说明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政策呈现出需求大于供给的整体态势。
表2 样本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需匹配测算结果
表3 样本海洋科技创新政策匹配度
综合表2 与表3 可以发现:(1)从总体状况来看,在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给方面,一级要素政策匹配度较高,均在0.930 左右,其中需求导向型政策的供需匹配度最高(0.935),且综合各一级要素政策发布数量可知,供给导向型政策在所有政策类型中发布总数较多(42 项),但其匹配度却最小。分析得知原因为:政府部门现行政策内容质量欠佳,尚有需补充完善之处,如相关细节性问题未作详细说明,缺乏中微观层面的配套文件及细则。(2)在海洋科技创新政策需求方面,涉海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海洋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等政策需求主体的总体供需匹配度依次增加,其中涉海企业的总体匹配度(0.924)低于其他政策需求主体。考虑企业是海洋科技创新的主体驱动力,因而未来山东省各级政府部门需加强和细化有关政策的制定与改进。
相应的,在政策导向性层面,综合表2 与表3可知:(1)供给导向型政策方面,各二级要素的匹配度均位于0.880 以上,其中科技投入政策的总体匹配度最高(0.942),且科技投入政策的供给与中介服务组织政策需求的单独匹配度达到0.956,反映出政府部门在该类政策供给方面成效较显著,但产学研协同机制建设、信息化建设和人才支持政策的总体供需匹配度明显偏低,综合来看这3 类政策的发布数量较少,山东省各级政府部门未来应加大力度,及时制定和发布相关政策。(2)需求导向型政策方面,该类政策的供需匹配度普遍较高,但其中涉海企业对贸易管制政策的单独匹配度为0.904、科研院所对政府采购政策的单独匹配度为0.910,供需匹配有待改善,其余政策的供需匹配度位于0.920~0.953之间。(3)环境导向型政策方面,各类要素的供需匹配度普遍在0.900 以上,其中综合规划政策的整体供需匹配度最高(0.949),且这类政策数目在所有政策类型中为最多,由此可见综合规划政策较好地实现了与需求主体的匹配契合,同时金融扶持政策的总体供需匹配度也较高(0.940),尤其与中介服务组织的单独供需匹配度达0.966,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而法律规范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整体供需匹配度较低,且其相应的政策文件出台数量也较少,反映出这类政策的供给缺乏力度,其中科研院所对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高等院校对法律规范政策的供需匹配度均较低,此外高等院校、涉海企业对税收优惠、金融扶持政策的单独供需匹配度也较低,其余政策供需匹配度则位于0.920~0.964 范围内。
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作为一种调节海洋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其供需匹配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不适用于单纯市场机制下的供需作用理论,而政策供需匹配模型作为一种定量分析工具,为准确评估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绩效、优化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进而促进区域海洋科技创新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对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的供需匹配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供给导向型政策匹配度较低,需求导向型政策中涉海企业政策匹配度不高;从具体政策来看,产学研协同、信息化建设、人才扶持等匹配度较低。依据研究结果并借鉴国内其他沿海省份的发展经验,提出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1)重视海洋科技创新政策需求反馈,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当前山东省部分政府部门对海洋科技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尚需加强,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政产学研等供需主体间存在信息共享不畅、信息传递迟滞、信息管理不足等问题,造成政策需求主体对信息化建设满意度偏低。因此,相关部门应充分考虑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的供需作用机理,在及时收集需求群体反馈信息的同时,加快海洋科技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使其成为联结政府、市场、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的信息存储站和中转站。如广东省2018 年11 月发布全国首个海洋科技大数据平台海上云——国家海洋科技大数据综合平台,为海洋领域信息需求主体及时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和海洋资产运营相关数据,促进海洋科技产业联盟建设及提升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共享平台通过融合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可视化等大数据技术,对相关政策需求信息进行整合提取,既为现有政策实施效果提供评估依据,又能为新政策制定提供专业化、智能化的决策支持,提高政府部门政策制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加强海洋科技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海洋科技企业作为海洋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和主要载体,能更为敏锐地察觉和把握市场现实需求,且为了实现这种需求积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结合,成为了产学研协同、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主要协调者和执行者。因此,山东省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海洋科技企业的税收优惠、产业发展融资模式创新等方面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科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发挥海洋科技企业创新主体效应,促进海洋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经济活动的对接互动。通过准确把握创新政策方向,有效整合创新力量,使海洋科技创新各方各得其所、各施所长,进而从整体上提升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综合实力。
(3)拓宽海洋科技创新政策宣传解读渠道,提升政策需求主体感知度。政策需求方对于政策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全面甚至曲解,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对政策的满意度,这是目前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需匹配度不高的原因之一。要从根本上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的供需匹配精准性,必须谋求政策供给方与政策需求方对政策的契合共鸣。对此,首先,山东省各级政府部门应充分挖掘已有宣传渠道,如新闻发布会、定期政策学习和政府网站等形式,为相关群体进行政策宣讲和解读;其次,培育扶持海洋科技创新政策咨询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咨询和科技资源投入建议,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政策宣传;再次,可将相关政策的宣传效果纳入有关部门绩效考核,以监管激励的方式促进政策的推广宣传。
同时,中央政府发布的政策法规对于地方政府执行政策和制定政策起到绝对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因此,提出国家应借助更强有力的手段促进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1)建立海洋科技创新政策协调推进机制,发挥机构协同效应。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的有效落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及各职能部门的协同参与,因此从国家层面,我国应建立国家海洋局、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等跨部门协同机制,实现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统一规划、协同推进和归口管理,并设立综合协调机构。如美国成立专门的海洋综合管理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NOA),由政府相关部门中的高层组成,负责协调海洋管理的各部门。只有以结果为导向进行组织机构设计,强化决策和争端协调机制,才能切实保障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的高效执行。
(2)完善海洋科技创新政策法律环境,强化政策保障落实。霍布斯[39]的国家理论认为,公民享受权利需要强有力的“利维坦”(集权机构)的存在,而良好的法律环境则是保障政府权威和公民利益的根本前提。目前,我国国家出台的海洋科技创新政策多为各相关部委制定的规划、意见等规章条例,效力远低于法律文件,不能充分保证海洋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对此,应从顶层制度构建出发加强立法,尽快出台海洋科技建设方面的法律性文件,地方政府以此为基础,根据现实境况制定适宜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如日本的《国家海洋基本法》勾勒了其国家海洋战略方向,明确了海洋科技的核心地位,从根本上鼓励和保障了海洋科技创新活动的展开。健康完善的法律环境将为海洋科技创新保驾护航,进一步增强我国在海洋科技创新领域拥有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