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实验室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2021-09-10 00:44漆姗姗
客联 2021年1期
关键词:体制机制实践创新

漆姗姗

【摘 要】为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和重大需求,近年来,部分省、市以培育创建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为目标,组建了一批省实验室,以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通过实行政府所有、实体化建设、独立法人运作,不定行政级别、不设工资总额限制,社会化用人和市场化薪酬制度以及其他系列“一室一策”的机制体制创新探索,在党建引领、实体化建设、集聚创新资源、重塑评价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省实验室;体制机制;创新;实践

一、党建引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万众一心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坚持党建引领,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以党建工作带动省实验室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推动实验室健康快速发展。

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新模式。完善党组织建设、优化党支部配置,探索在科研团队、公共平台等设立党小组,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吸纳,增强流动党员归属感。结合省实验室双聘科研人员多的特点,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新模式,建立“流动港湾”“党员驿站”,使之成为流动党员的活动站、学习站和加油站;探索“组织共建、党员共管、工作共商、活动共抓”的共建共管联动机制,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用好网络媒体,通过线上线下活动,组织流动党员开展组织生活,利用即时通讯平台,开展网上党课和空中课堂,使流动党员思想不散、学习不断。

强化政治引领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有计划、分层次、高质量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业务骨干,使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广大党员自觉践行新思想、适应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增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创建与省实验室研究方向一致的党建品牌活动,经常性组织资深党员、专家到科研基层、合作单位给青年科技工作者“传经授道”。在党组织统一领导下,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纽带作用,积极落实工作联动机制。强化政治引领,加大对优秀业务骨干的培养力度,建立优秀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蓄水池”。

二、做科研“增量”,强化实验室实体化建设模式

部分省实验室实行政府所有、实体化建设、独立法人运作、自主管理或委托管理等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由地市人民政府主导,在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以科研院所、大学、企业作为牵头或委托管理单位对实验室进行全面建设和管理。大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走“科学家治理”模式。按照“一体多核,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原则,以目标定任务、以任务配资源,汇聚国内外一流研究团队等创新要素,开展多主体协同攻关。

科研攻关实体化。省实验室积极谋划对接参与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聚焦“缺芯少核”和“卡脖子”问题的专项研究,围绕研究热点开展竞争性领域布局。坚持问题导向,按照“专题研究,联合会诊,逐一突破”的工作思路,做到有的放矢。鼓励省实验室自立项目,并视同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给“科学家治理”模式下的省实验室更多自主权,以便依据自身优势探索前沿科学问题。

管理机制实体化。各省实验室一般为独立法人单位,依托牵头或管理单位力量,迅速汇聚了一批具有丰富科研管理经验的全职管理队伍。借助牵头或管理单位成熟的运行机制,迅速将实验室推上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科研力量实体化。省实验室利用“不定行政级别、不定具体编制、不设工资总额限制”的优势,大多建立了“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用人机制。以任务为牵引,动态组建大科研团队,按照“按需、择优、动态”聘用原则,以双聘为主的多种聘用方式将全球优质人才资源汇聚到省实验室,形成科研目标导向且稳定的科技创新力量。

三、凝聚多方优势,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各省均出台了具体管理办法,对省实验室的建设、考核与奖励制定了详细的制度与时间表。大多省实验室都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理念,构建协同创新机制,联合省内外、境内外、国内外优势资源与创新要素,搭建创新资源汇聚的核心平台,通过任务导向、团队协作、开放共享等创新机制共建省实验室,实现汇智协同创新,多元融合发展。

构建资源共享新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科研平台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实验基地、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等。省实验室采用“统筹使用、开放共享”为原则,汇聚各方创新资源,统筹建设领先的公共科研平台。建立科研平台开放共享管理机制与诚信体系,形成开放服务的数量质量与经费补贴、后续项目支持紧密挂钩的管理机制。

搭建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共享资源全链条管理。汇聚共建单位现有科技资源,加大共建单位间基础数据、科技信息等资源的交流共享,建设覆盖各类科研平台、统一规范、功能强大的专业化、网络化管理服务体系,显著提升开放共享管理水平。信息管理平台由全职聘用的技术人员管理和操作,实行开放、优先、有偿使用。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提升科研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明確人才需求,建设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省实验室与共建单位共同探索和建立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创新型、复合型、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部分省实验室创造性的开展与港澳高校的“联合培养”计划,采用“双导师制”,充分利用“港澳”地区全球人才汇聚优势,推进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

四、重塑评价体系,激发创新活力

建立以“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破除“四唯”,让科技评价回归科学。坚持分类评价与绩效评价,建立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活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科研人员潜心研究、长期积累。

分类评价,让科技人才回归本位。科研人员考核突出科研质量和学术影响,对承担“关键领域、关键技术”任务攻关的人才采用“定制化”评价方式。重点打造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建立以“服务贡献和技术突破”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新设备的创新质量评价,鼓励技术创新与应用,不断提高实验技术水平,为实验室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重要支撑。

绩效评价,有效发挥激励与导向作用。加强绩效评价结果与科研管理机制的衔接,构建权重比例合理的绩效指标,强化创新责任,激发创新活力。一方面大幅提高人员费比例,按比例增加用于人员激励的绩效支出;另一方面建立“长短期”结合的绩效考评体系,鼓励科研人员潜心、长期深耕关键领域与核心技术。

由政府主导、体制机制灵活的省实验室,在聚焦基础研究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是推动各省市创新发展的“新赛道”,也是探索国家实验室组织模式与实现路径的“试验田”,将在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组织重大科技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体制机制实践创新
检察机关不规范司法行为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