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支益
“尴尬”的事件发生在一次学生诗歌比赛中。
那一次,小雯参加诗歌朗诵比赛,诗中有一句“红旗猎猎飘扬”。当时小雯对我说:“陈老师,我爸爸说‘猎猎’这个词用得不对,您帮忙看看。”我接过朗诵稿一看,果然是这样,我想了一下,好像从来没见过这个词,怎么用“猎猎”形容红旗飘扬呢!我肯定地说:“小雯,你爸爸说得对,我们把‘猎猎’改成‘迎风’吧”。事情过了很久,我偶然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里面也有“红旗猎猎”一词,我心里咯噔一下,真有“猎猎”一词?我马上翻开汉语词典,果然有“猎猎”一词,形容风声及旗帜等被风吹动的声音。想起笃定地指出错误,大言不惭地给别人改動诗歌,甚至不加考究误人子弟,我一下子脸红了。
我为自己的错误感到羞耻,又想起“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的话来。我还有“一桶水”吗?长此以往,即便是有,可能也干枯了,怎能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求呢?尽管只是小小的一个词,但这次“尴尬”事件对我来说犹如当头棒喝。小雯已经毕业很多年了,我不可能找到她谈这件事,但这件事对我的触动是深远的。我给自己提出了要求:自己拿不准的知识不能教给学生;学生的作业,我要先试做;上课之前一定充分备课,考虑尽量全面些;要多学习,紧跟时代。
上语文课的时候,同学们有不认识的字,或是不理解的词我们都会请教字典,所以高年级学生养成了好习惯,工具书经常放在手边。记得有个学生,在作文中提道:“陈老师很认真,我们遇到不懂的词,她准会停下来,让我们拿出字典、词典,非要把词义弄清楚不可。”他们哪里知道我有那么一段尴尬的往事。不过也好,我的“尴尬”让孩子们养成了追根究底的好习惯。
高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有很多法律、历史和地理知识,如果老师课前准备不充分,还真无法上好课。每次上课前,我都会通读教材,看看自己的知识储备够不够。有些法律知识不了解,我会自己找到《宪法》读本先学,准备法治案例补充;因为历史久远,地理抽象,不可能照本宣科,我会根据重难点准备音像资料,联系实际补充介绍,开展活动自主学习,补充资料激发探究欲望。同学们很喜欢这门学科,觉得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了解很多趣事。他们哪里知道,老师有那么一段“尴尬”的过往。不过也好,我的“尴尬”化作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对探究的热望。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社团课程《我是小医生》的教学。这门课程刚刚开发,我和孩子们一块儿从头学起。我总是提前几周确定教学内容,广泛查阅资料,请教医生朋友,然后制作课件,准备教具,组织活动。通过教学活动,同学们从不敢看人体模型到合作组装人体模型,从只了解心脏会跳动到体验用听诊器听到自己咚咚的心跳,从胡乱地洗手到完全掌握 “七步洗手法”等。有的老师打趣说:“小医生班的同学每周三提着个医药箱,还蛮自豪的咧!”有的家长也跟我说,孩子们特别感兴趣。他们哪里知道,是那段“尴尬”的过往让我不敢懈怠。
“陈老师,‘老虎’的‘虎’为什么不是反犬旁呢?”“‘初’也与衣服有关吗?”“护士给病人打针,那个药水是怎么配的……”同学们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我绝对不会武断地判断,我会鼓励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或是和孩子们一起寻找,我也在问题的解答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猎猎”的尴尬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经常言犹在耳,时时提醒自己。
我要感谢那次“尴尬”的经历,它是我成长路上的铺路石,是我求索路上的指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