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硕
2018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中,向全社会发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号召。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我们培养的学生“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指出: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文章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以“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为教育基点,构建塑造学生良好品德的初阶課程
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维度来看,学生良好品德的塑造必须“从娃娃抓起”,而“良好品德”的涵盖范围包括对劳动的崇尚与尊重。将“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作为教育基点,构建塑造学生良好品德的初阶课程,既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符合劳动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在初阶课程构建中,课程重点应放在布设低段学生参与家庭和学校力所能及的劳动,难点在于如何在简单的劳动中潜移默化地“灌输”“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基本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力所能及的劳动包含整理书包、擦洗课桌、浇灌绿植、清扫垃圾、清洗简单衣物等,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在劳动中形成眼中有事,自觉劳动的习惯。在重点落实这一阶段课程中,形成学校、家庭的常态化互动机制,可以邀请家长作为课程开发与构建的参与者,可以鼓励老师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走进学生家庭,还可以利用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交流手段形成家校互动的常态化格局,总之需要在课程中尽可能地布设生动的劳动场景和恰到好处的劳动项目。课程难点的突破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合适的劳动场景与劳动收获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劳动的快乐;二是在适当的激励评价中让学生获得参与劳动的自豪感,获得肯定和赞扬后的荣誉感。两者结合,就能在有形的劳动与无形的认知中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品格。
以“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为教育理念,构建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价值观的中阶课程
这一阶段的课程构建,主要实施对象为中高学段学生。课程内容在保留部分初阶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以感知劳动的光荣与崇高、感受和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为重点的内容,走出校园,走进工厂、社区,走向街道、田野,让学生在不同的劳动场景中接受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成果的生成过程中唤起对劳动的赞美、对劳动的敬畏之心。
人是改造世界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正因为有了人类的劳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繁荣、文明和美丽。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基于这样的认知,各地各校可以因地制宜,与家庭和社会协同实施,主动对接本地区的生产企业,在生产实景中感受工人劳动的过程与劳动的价值,联系社区和村组,深入市民与农户家庭,在街道与田野上体验劳动的不易与艰辛。
中阶课程的难点在于课后反思。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多元认知与多元需求,致使劳动和劳动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被弱化。智能时代的高歌猛进更是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唯“脑力劳动”高贵的观念误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缺陷,导致部分青少年对劳动本质要义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劳动意识淡化,劳动能力培养不足。中阶课程的构建目标,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在青少年心中全面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新时代思想,通过劳动教育弥补青少年劳动情怀的缺失,革除安逸享受、不劳而获的观念与行为,强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
以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教育目标,构建内化学生人生理想信念的高阶课程
构建高阶课程的落脚点在于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导向,在全社会创造浓厚的劳动文化,引导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培养学生树立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情怀与抱负。这一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可以借助公益性劳动的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等方式和路径,通过学校自主建设、拓展社会资源共建等方式,建立劳动基地、劳动技术教育中心、素质教育基地、实践教育基地、创客空间等,培养学生投身劳动场景的热情,感受付出汗水后的欣慰,获得他人赞美后的骄傲。
高阶课程构建、开发与实施的重难点在于教育基地的选择与落实。各地各校的实情不同,开展劳动和思政教育的资源存有差异,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阶课程构建的实施质量。落实这一阶段的课程,可以充分利用职业学(院)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等现有资源,尽可能拓展劳动项目,增加劳动难度和强度,增设创新性劳动的空间,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样性劳动选择。
高阶课程的实施中,引导学生制定既有远大理想,又符合个人自身实际的学业规划是突破课程难点的好抓手。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要让青少年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也要让青少年在运用劳动工具、解决劳动问题、拓展劳动领域等方面投入了更多的智力因素。劳动实践开拓了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的思维也助力了劳动过程的智能化,让青少年的心智得到全面拓展与升华。在劳动教育中拓展心智,在理性心智中制定学业规划,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凸显了劳动教育的增智功能,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阶课程的效度评价十分关键,既要注重学生劳动过程中的态度与表现,更注重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和肯定劳动创造的价值。也就是说,本阶课程实施的检验,即是否实现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相融合,全方位强化学生“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教育目标。把握评价标尺的重点不在于学生实质性地产生了某种某些劳动成果,重要的是学生是否在劳动与劳动选择中树立了正确理想信念,涵养了正确的劳动观。
构建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相融合的三阶课程,需要学校根据自然环境、人文风貌、学生家庭状况以及学生生活场景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方案与开发相适应的课程,需要在课程实施中予以随时随机的调整。无论哪一阶段课程,都需要紧扣新时代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标,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深化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责任编辑/杨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