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柏学 尹洁
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全境皆山,是全省9个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大山。距五峰县城以西100多公里有一个采花乡,这里偏远艰苦,孩子们常要翻山越岭走上10多里山路去上学,学校少有外来老师。
向宏佳出生在五峰湾潭镇锁金山村,父亲向兴顺曾是20世纪60年代的民办教师,家中姨父、舅舅、姐姐均是教师。1996年师范学院毕业后,向宏佳义无反顾回到家乡,到偏远的采花中学教英语,他是五峰县唯一的在岗省级特级教师,是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
作为省级特级教师和英语教学能手,向宏佳甘于清贫寂寞,一次又一次放弃进城享受高薪和提升待遇的机会,24年如一日,在海拔1000多米的贫困山区教书育人,让一批又一批山里娃走出大山,用执着和坚守书写着一名乡村教师朴素而伟大的情怀。
潜心育人,既当老师又当“家长”
第一天走上讲台,向宏佳就遇到难题。上课时,他发现一名男同学留着长发,两只脚很不文雅地跷在板凳上,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东张西望就是不看黑板。从此,向宏佳对这名叫小华(化名)的男同学格外关注。
向宏佳“双管齐下”——课堂上只要小华有点滴进步,他就点名表扬,而在课下则陪他打球、拉家常。功夫不负有心人,向宏佳和小华成了好朋友。原来,小華家庭条件不好,他有很强的自卑感,觉得读书没多大用处。
向宏佳所带两个班的学生,大部分和小华的情况类似,不少孩子因自卑而有厌学情绪。向宏佳说:“我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大了,不仅仅是教书,还要育人。”于是向宏佳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述从五峰大山走出去的成功人的故事,鼓励他们好好学习,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土家山寨,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留下年幼的孩子在老家独自生活,这给本来就不轻松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向宏佳既当老师,又当“临时家长”。学生心情不好,向宏佳就主动陪他们聊天;学生生病了,他就忙前忙后送医买药;学生衣服破了,他就挑灯为学生缝补;学生想爸妈了,他就免费帮他们打电话……用爱心滋润学生,用耐心引导学生,用诚心守护学生。24年来,向宏佳牺牲休息时间,几乎家访了教过的每一位学生,资助和争取外力资助贫困学生50多人,劝说打工父母200余人返乡陪伴子女。
本领过硬,创造山区教学奇迹
身处大山深处,学生们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又没有良好的语言氛围,如何能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这是向宏佳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以前那些年,真的没啥资料,我就自己掏钱买教学磁带,用录音机让学生听纯正的英语,并模拟跟读。”向宏佳还自己掏钱买英语报,让学生通过报纸了解世界的新鲜事,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近些年,由于国家大力支持乡村教育,采花中学有了电子白板,有了网络,向宏佳也用上了PPT课件、视频教学、英文歌演唱等多媒体手段,巧妙地把学英语变成了一件简单而开心的事。
为了练就过硬的教学本领,无数个日日夜夜,向宏佳坚持奔走在教室和办公室之间,他常常挑灯夜战查资料、改作业、写文章。周末,当别的老师回家与家人团聚时,他还在学校自制教具,对着镜子练口形、校发音。为了开阔眼界提升本领,他先后到杭州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高校学习进修。
向宏佳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全国、省级各类英语竞赛,20余人获一、二等奖;10多次主讲市、县级示范课和观摩课;30多篇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在核心期刊发表,是业内有名的英语教学能手。他常年担任初三毕业班班主任,所带毕业生500多人被市、县重点高中录取。同事们纷纷感叹:“英语一直是山区教育的弱项,向老师却谱写了土家山寨英语教学的神话!”
初心依旧,坚守深山点亮希望
24年来,向宏佳身边的不少同事离开了这里,有的走出大山去了县城的学校,有的选择去外地发达城市发展。而作为一名省级特级教师,向宏佳不是没有机会离开,只是他舍不得山里的孩子们。其实早在2016年,海南的一所私立学校就慕名求贤,以50万元的年薪聘请向宏佳去当老师,但他婉言谢绝了。“我自己出身于大山,就更想让这里的孩子能有机会走出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向宏佳说,培养好一个孩子也就振兴了一个家庭,振兴了一个家庭也就振兴了贫困地区。
从青春年少到中年沧桑,向宏佳坚定而执着,他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他先后获得“全国德育先进教师”“中国青少年喜爱的百佳乡村英语教师”中国“好老师”“马云乡村教师奖”“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湖北省十佳班主任”等30多项荣誉,并上榜2020年2~10月“荆楚楷模”月度人物,入围2020年11月“中国好人榜”。
他唯一觉得对不起的是没能给妻儿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一家三口曾多年挤在20平方米的小单间里。知夫莫若妻,妻子王金华有时会宽慰丈夫:“人生在世,很多东西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作为人民教师,教书育人就是最大的责任。”在妻子的支持下,向宏佳把全部精力用在教学上。越来越多的老师在他的感召下,扎根五峰大山,潜心教书育人。
如今,向宏佳教过的学生遍布全国,他们有的成了部门骨干,有的成了技术精英。读书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也改变了他们的家庭命运。很多学生毕业后又回到家乡,为家乡建设贡献着力量。
责任编辑/陈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