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远 张大林 王潇
摘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新形势下,各高校应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构建“协同育人”的教育管理联动机制,采取分层教学和注重实用性教学,以此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以东华大学为例,探索少数民族预科培养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预科生自主培养体系,对实现预本教育协调发展、提高预科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自主培养;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2-0092-02
基金项目院2019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改项目“新时代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自主培养体系持续改进机制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J19-002)。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人才。少数民族预科班的设立是依据其特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表现了我国始终坚持的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初心。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从根本上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敦促各行各业运用新思维、定位新视角,从社会整体发展的全新理念审视自身工作发展方向。少數民族预科教育作为民族特色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也同样需要新思考、新定位[1]。
一、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体系的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很多民族地区已经实现了各方面的显著提升。民族地区对高级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带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精准脱贫致富,是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新的时代使命。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自主培养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政策,以此加快推进预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目前,我国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培养模式主要有自主培养和集中培养两种。集中培养模式是由具备一定条件的高等院校,对民族预科学生进行集中培养管理,达标后输送到相应高校进入普通高等教育层次的民族预科学生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在整合有限的教学资源、实现规模化培养管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这种模式不能体现专业特色,分类指导与分层教学相结合不强,预科学生学科归属感不强[2]。自主培养是由高校根据学生实际、结合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对本校预科学生开展教育管理,有利于预科学生更快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促进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有机融合、有效衔接[3]。高校自主培养民族预科生也将成为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少数民族预科生自主培养的主要优化措施
少数民族预科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各高校的招生规模均不大。学校如何在现有招生规模小、生源水平差异大的情况下,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服务,是少数民族预科生自主培养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东华大学为例进行详细探讨,东华大学从2018年开始进行少数民族预科生自主培养工作,每年招收学生40多名,现已完成两届预科生的自主培养。在自主培养过程中,学校因材施教,在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脚踏实地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持续优化的培养模式与机制。
(一)构建“协同育人”的教育管理联动机制,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学校和各院系认真落实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主体责任,各部门积极协同、共同发力,将教育教学资源压实到一线。教学管理人员、学工以及一线教师保持密切互动,随时反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且着力探讨及时和高效的解决方案,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预科班的共性问题和学生个案问题,力求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并且做好积极的心理引导工作。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各种研讨活动,就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强交流,集中资源搭建丰富的教学平台和配套完善的教学设施,并且设立各种教改项目,鼓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实际探索预科生的教育教学,构建与本科教育实现无缝对接的民族预科教育课程体系,探讨可持续发展和完善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培养新模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得到历练,一方面教师的教研水平可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也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不同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差异,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二)采取分层教学,打造“预本贯通”培养模式
少数民族预科生在学习上存在着特别明显的层次性和差异性,课堂上存在“吃不饱和跟不上”的两极对立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灵活调整教学计划,设置分级考试,根据分级考试成绩开展针对性地分层教学。对于“跟不上”的学生,教师着重对其进行大量高中基础课程与大学专业学习的衔接式教学;对于“吃不饱”的学生,则鼓励和教导学生提前学习本科阶段学科知识,学生所学的课程学分能抵充本科阶段相应的课程学分,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最有效的培养。
(三)注重实用性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由于中学阶段教学资源有限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实践技能弱,在英语学科上表现为“哑巴英语”现象。为了夯实学生的基础,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校针对英语课和化学课进行了教学改革,将英语课拆分为英语读写和英语听说两门课程。其中,英语读写课程重点教授读写方面的技巧,做好词汇、短语、句子以及语法知识的积累,以此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英语听说课程则让学生多进行听说练习,纠正读音,提高听说能力。学校也鼓励教师在化学课中增加实验教学,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主要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对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其求知欲,促进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践行“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也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这些成长要素是仅靠教师单方面地讲解是难以实现的,也为学生后续本科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以学生“学习成效”为目的,改进课程考核方法
为了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式,学校在考核办法上主张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期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全面考核和反馈,促进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重视。从2019年起,学校以数学课程为试点,在日常教学中加入月考。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很多其他课程都有交叉。高等数学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很多学生对它望而生畏,在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数学学习中这种情况尤为严重。如果任课教师采取互动提问、课后作业等传统课堂的教学环节和形式,对于学生来说必然收效甚微,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来说,容易造成其对数学的畏难心理,学生难以培养学习兴趣,也难以反应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此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都只能在期末考试中才能体现出,在客观上也会造成学生平时不认真,考前抱佛脚的不良现象[4]。加入“月考”后,形成了“每月一测验、每月一总结”的阶段性测试模式,既能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反思和总结,又能阶段性地评价学生学习表现,对学业成绩进行更全面的评价。
(五)多途径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评价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目标,巩固教学基础地位和人才培養中心地位,突出内涵建设,确立有效且可行的评价操作方式,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每学期开展“教学质量月”活动,强化教学管理[5]。以教学规范检查、课堂教学秩序检查、学生座谈会等常规检查为基础,建立二级学院督导队伍,落实听课制度,深入教学第一线检查教学情况,客观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状况,帮助任课教师发现教学问题,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同时,学校还建立常态监测、过程监控、信息反馈为一体的动态闭环的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管理,提高教学水平,持续改进培养质量。
三、结语
办好民族预科教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通过持续优化民族预科教育培养模式,提高预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预科教育和本科教育有机融合、有效衔接,为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伯成.对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发展“新时代”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1):4-7.
[2]刘铁雄,赵薇,秘金雷.民族预科教育高校自主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中南大学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9,7(01):49-5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自主培养工作的通知[EB/OL].(2018-03-3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9/moe_7 51/201804/t20180411_332868.html.
[4]陆毅华,姚远,王潇,等.基于扫描技术的微积分课程电子阅卷系统设计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06):180-185.
[5]邵云.以“教学质量月”为抓手以提高服务水平为目标不断提高开放教育教学质量[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2):11-14.
(荐稿人:姬广凯,东华大学副研究员)(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