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新任务以及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医学教育应当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培养相结合,培养适应时代的需求的医学人才。本文通过课程设置、内容优化、实验实践课程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为医学院校更好的开展专创教育提供思路。
关键词:专创融合;医学;创新创业
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贯彻国家有关推进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文件精神,高等院校积极实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医学教育主要是为国家输出医学类相关专业人才,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新任务以及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我国医学教育还存在人才培养结构亟需优化、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医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 [1]。而专创融合教育,即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培养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可所学专业知识有处可施,升级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就业,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1提高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当下社会竞争激烈,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成为每个大学生必然面对的难题。医学生就业难更是如此,学历要求高,尤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一些省级大医院招聘要求至少是研究生,同时还要求有见习、实习、规范化培训经历,其中规范化培训需要2-4年的时间要求,延长了就业时间、加大了难度。故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医学生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创新创业能力。
目前,国家政府为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于2015年设立了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助力创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此外,还推出了允许在校学习期间创业休学、减免税收、地方政府采购优先选择大学生创业企业等优惠政策。在如此利好的条件下,医学生要抓住此机会,顺着社会大形势走,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优化课程和教学方法
2.1 增加创新创业相关课程
医学专业是生命科学,职业的专业性、严谨性、规范性要求高,课业负担重。不仅要学习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基础课程,还要学习病理学、药理学等桥梁课程以及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紧密的专业课程安排,使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甚少或是无缝可插。
目前,一些醫学院校大多将创新创业课程比如就业导论、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产品文案策划与书写等设为选修课或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而且课时甚少,教师也是临时客串的人员。医学院校要加强创新创业培养,不仅要将其设置为必修课,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而且要在课时及师资上下功夫,请有资质的、专业的老师授课。同时也适当缩减专业课程,增加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创新创业实践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有足够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知识面[3]。
2.2增加实验课比例
医学是技术性比较强的学科,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还要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如医学基础课的动物实验、内科的视触叩听、外科的手术操作、针灸推拿的手法等等。医学专业由于理论课内容繁重,实验课课时分配较少。造成了学生理论很扎实,但操作能力较差,学生眼高手低,理论和实践不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也造成很多工作了的医学生形成了理论无用论。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与思的结合,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验课时,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可激发学生求知探索欲,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发展。
2.3改善教学方法
医学专业的课程繁多且大多以记忆为主,长时间记忆式的学习方法,束缚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授课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使创新成为潜意识,而不是以往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产生的死板思维模式。
图片的记忆时间比文字要长,能用图片则不用文字,如病理学中癌与肉瘤的区别;课堂教学中穿插创新创业的实例,比如与药理学相关的屠呦呦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外科学相关的手臂上培育人耳,内科学磁悬浮心脏泵等。如此让创新思维出现在医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3寻求创新创业实践
3.1创新创业经验分享
理论要有成功案例的支撑,才更有说服力、吸引力。医学院校在开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同时,可邀请具有创新创业经历的人士来校分享经验教训。励志的成长经历、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与相对封闭、学术氛围浓厚的校园生活形成鲜明的反差,可让学生们眼前一亮,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同时也可在校内创建创新创业分享平台。学校除了随时了解在校生的动态,也要主动了解已毕业学生的去向,为他们提供创新创业的支持,同时也为学校的发展保留财富。对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发展、去向等资料的收集,可作为大数据为学校制定更合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3.2增加校企合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尤其对技术要求更高的医学更是如此。在设有实验课的基础上,增加见习、实习,让学生获得职业归属感,同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开拓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例如杭州护士杨湘英两年时间内申报了1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成都护士张静申报了80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4项国家级发明专利,这些都是她们多年的工作实践给予的启发。
现在很多高校建立了“大学-政府-企业”的生态网模式[2],通过大学、政府、企业这三个机构的合作,可使资源合理分配,解决创新创业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如大学提供双创科研平台,政府对孵化期创业项目提供政策支持,企业提供创业成果转化资源平台。医学院校不仅可以和药企、生物技术企业等合作,还可以和门诊、医院合作。总之,创新创业来源于实践,最终的检验和实现也需要实践。
3.3组织参与创新创业大赛
为了建立孵化双创的优良生态,大量的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开来,其中与医学相关的很多,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兰州大学的“微量快速高效药物筛选试剂盒”等;“打造双创生态、共享健康未来”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行业中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蚊所未吻青蒿驱蚊产品”等。
医学院校应鼓励学生增加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创新创业大赛,不仅可以启发学生,还可以为自身未来发展做好准备。目前,社会上涌现出许多90后CEO,大多出自创新创业大赛中有优秀成果的学生。
4结语
医学的发展是人类生存的保障。医学生不仅要掌握现有的医学知识,还要有创新创业的能力,长此以往医学才会有所发展。专创融合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相互促进,才能想更多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灿,张云飞,吴艳光,等“工业 . 4.0”背景下英语+材料化学 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J].山东化工,2018(17):182.
[2]马永斌,柏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6) : 99-103.
作者简介:和静(1987.12.13一),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