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长春
【摘要】我国教育体系中包含传统文化教育,其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和语文教育紧密相关,但部分教育工作者不能将传统文化和语文学科相融合,教育效果不够理想。本文将结合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优化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阅读材料;策略;语文教学
引言
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人们的思维发展受到传统文化影响。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不仅包括文学、语言,还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在小学阶段,教育工作者更应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所在。
一、目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工作者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考试中的阅读题目比较重视,重点讲解,并要求学生根据题干找出问题重点进行解题,使学生取得好成绩。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满足考试要求,但学生不能运用到日常生活,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等问题不能依靠解题思维处理。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可以传授传统文化,还要传授中华传统美德。目前,语文阅读授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常以教材中的阅读知识为主,不能将传统文化教育和教材知识进行充分融合,导致阅读教过于单一,未能给学生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机会。其次,一些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但是,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没有及时改善教学模式,不能发挥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价值。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将自己当成领导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影响,学生只能进行模仿学习,使学生思维成长受到限制。最后,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手段传统枯燥,缺乏创新,致使原本复杂难懂的传统文化知识变得更加枯燥繁杂,使整个阅读课堂处于僵化状态,不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还可能会让学生对阅读学习以及传统文化产生厌烦心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二、传统文化教育融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效策略分析
(一)有效解读阅读材料中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可以给学生带来许多的丰富有趣的阅读材料,故事性较强。授课教师要对传统文化类材料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通过古代传奇人物、规律以及道理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这样才能使阅读材料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被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通过总结讲解一些传统美德小故事,使学生了解美德的由来。比如,关于悬梁刺股的相关故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相关提问:“东汉的孙敬通过什么方式提醒自己学习?孙敬具有什么样的美德?”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行讲解,纠正学生学习态度,鼓励学生纠正以往不良习惯,使学生具备良好素质。
(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对新鲜事物进行探索。若其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就会主动了解学习对这个事物。所以,教育工作者在小学阶段教育工作中,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吸收传统文化知识。教育者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传授知识,比如,播放传统文化相关动画片,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三)在课外融入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学不能只出现于学校课堂,还应进行课外拓展。比如,学生学习《端午粽》这一课时,教师不仅要讲解教材中内容,还可以进行课外拓展,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后任务,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等方式,学习粽子相关知识,进一步了解端午节。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情怀,感受传统文化蕴涵的内涵。教师还可以利用自习时间,举办亲子会,请学生家长进入校园,与学生一起包粽子,不仅可以学习传统文化,还以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四)实行层次化教学
学生发展具有阶段性,教師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应针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出不同阅读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分层教学。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应侧重培养学生语言学习能力,体会汉语言的趣味性。对于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教师应侧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而对于五、六年级学生,教师应侧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能力,使其掌握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三、结束语
总之,传统文化教育和小学生成长有着密切联系。教育工作者应从学生出发,不断优化教师内容和教育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可以将阅读材料与传统文化知识向融合,构建成新型语文阅读课堂。教师传授传统文化知识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深度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积极展开课外活动,最终实现小学生全面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权建东.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有效渗透[J].当代家庭教育,2021(12):79-80.
[2]杨芬.探究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