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全球供应链调整与中国应对战略

2021-09-10 07:22:44贺俊
中国经济评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美欧十四五产业链

贺俊

中美贸易摩擦、中国要素成本上升、疫情等因素综合作用,将加速改变“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推动全球供应链朝着多元化和分散化的方向发展。面对全球供应链调整的挑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一方面要提升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确保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和安全高效,另一方面要构筑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为此,未来我国应以“融入本地化”为战略主线,主动顺应全球供应链本地化和多元化的要求,确保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调整过程中损失最小。

一、“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供应链将加速调整

伴随着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崛起,过去20年里,全球供应链布局整体上呈现向中国集中的趋势,即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供应链”体系。虽然美国主导着全球创新体系,但不可否认,全球制造体系的中心却在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而且呈现出中国对全球供应链的依赖度不断下降,而全球供应链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度逐步上升的趋势。2003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中间品、资本品和消费品出口额占全球同类商品出口比重分别上升7.1、15.2和7.6个百分点;从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2003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中间品和资本品进出口额合计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了2.7个百分点,出口额比重则上升了13个百分点。这显示中国在进一步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同时,逐渐从依赖外部投入转向对外输出供应能力。

我国要素成本上升、新兴市场的崛起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强化,将推动全球供应链根据经济地理调整而重新布局,而新冠疫情则促使美欧企业家、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真正开始在战略层面对供应链安全因素给予高度的关注,强化了各国调整“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预期和紧迫感,以提升其供应链安全性。在安全性因素的驱动下,未来全球供应链调整的两个方向:一是推动多元化的全球采购,即通过增加中国大陆以外采购来源地或者通过多国投资,来提高其供应链的多元性,降低从中国集中采购的风险。二是加强本地化生产,促进制造业回流。虽然由于美欧国家的高制造成本,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向美欧大规模回流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分散化生产或供应链多元化将成为未来全球供应链调整的重要方向。特别地,美国推动制造业向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国家转移,德法英等欧洲国家推动制造业向东欧和土耳其等国家转移的“周边化生产”,很可能成为未来美欧推动全球供应链本地化和生产化的战略重点:一方面这些国家地理上毗邻,可以提高供应链的经济效率,另一方面,政治上美欧工业强国对这些国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可以确保其供应链安全。

未来全球供应链调整很可能由以下两个导火索引起:一是新冠疫情将推动制药和医疗器械等行业首先启动全球供应链的本地化,而美欧的公共卫生安全顾虑极可能向产业安全甚至国家安全扩大,从而出现供应链安全问题的泛化现象,并最终导致逆全球化进程和全球供应链体系本地化的加速。二是新冠疫情过后,美国可能以产业安全和信息安全为由,进一步升级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打压。等到疫情得到相对控制,无论是出于政治压力,还是出于经济利益,美国政府在更大范围发起的技术战和贸易战,可能加速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布局。

二、我国应对全球供应链调整风险的思路和政策

面对全球供应链分散化和多元化的挑战,长期看要加强中国外资和技术战略的统筹部署,从根本上提升中国适应全球供应链调整的能力。

一是以“融入本地化”为战略主线强化我国全球产业链主导权和主动性。面对全球供应链调整的巨大挑战,目前国内学术界主流的观点是通过构建更加开放、公平的竞争和投资环境来巩固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区位吸引力。我们认为,维护中国全球工厂地位、进一步提升中国投资吸引力的政策导向固然重要,但不可否认,随着新冠疫情过后美欧供应链安全意识的进一步强化,以智能化和自动化生产为核心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以及我国不可逆转的要素成本上升势头,未来我国在全球进一步提升供应链参与度的空间已经十分狭窄,全球供应链本地化和分散化将是未来不可逆转的趋势。基于此,未来中国全球供应链战略的核心和重点应当是加速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以中国企业的主动走出去,顺应全球供应链本地化的述求,确保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调整过程中损失最小、获益最大。在对外投资目的地的选择方面,中国企业应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美欧市场,通过占领高端市场或领先市场继续深度嵌入美欧主导的全球创新网络,确保继续深度嵌入全球创新网络;对于传统密集型制造业和高技术行业中的低技能环节,应以直接投资的方式主动进入东欧、东南亚和拉美市场,充分利用这些国家的低劳动成本优势,确保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不可替代性。

二是加快补齐我国产业链和创新链短板。面对美国不断升级的技术打压,未来我国的技术创新环境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必须加快完善我国自身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加强我國应对全球供应链调整能力的关键是提高我国自身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在美国的技术打压使得我国技术学习难度越来越大的时候,通过构建更加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开辟新的技术创新路径,切实提高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原始创新、而不是技术模仿,另一方面,要着力完善我国的国家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和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体制,在强化基础研究能力的前提下,积极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形成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导向的创新体系和政策体系,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

三是完善中国产业链安全管理体系。完善我国产业链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我国的供应链安全评估与风险预警长效机制。设立国家产业链安全委员会,对因外交事件、国外技术封锁、重大灾害和疫情等导致的我国产业链安全问题进行战略决策和部署。加大资金和人员投入力度,形成专业的产业链安全评估队伍和机构,建立我国产业链评估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针对不同的产业链安全情境从技术、市场、资本、产业政策、外交等各个层面形成应对预案。完善供应链评估和风险预警体系,科学评估重大事件、灾害、疫情等对我国供应链冲击的溢出效应和传导效应,分析评估供应链整体以及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集群)对于疫情等不可抗力的抗冲击能力,使我国的产业链安全管理决策更加科学系统。

猜你喜欢
美欧十四五产业链
本期导读
环球时报(2022-04-09)2022-04-09 16:22:27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北方经济(2019年8期)2019-10-11 03:14:45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3:56
欧盟发布贸易统计,中欧贸易增长迅速,逼近美欧贸易
WTO经济导刊(2018年4期)2018-05-25 11:26:40
产业链春之奏鸣
美欧新能源模式之争
能源(2016年2期)2016-12-01 05:10:22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