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
陶行知说过,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幼儿对美的体验、感受、欣赏、创作的能力。它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一个“小画匠”,而是让幼儿热爱艺术,从中发现乐趣。很多人认为幼儿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幼兒想要画,就能把想象的内容画出来。可结果却是有的幼儿什么也画不出来—即使他们有构思、有想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幼儿本身的创造力还很弱,他们较难将自己的创作想法表现出来。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让幼儿尽可能在最近发展区中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观察引导,激发幼儿的主体性
观察是创造的基础。一次我带幼儿们去操场散步,有个男孩意外地发现了很多颜色的花,幼儿们立刻围观起来,甚至还仰起头仔细观察,你一言我一语:“这些花好漂亮呀。”“花儿的颜色真多。”于是,我决定根据幼儿们的兴趣,开展一次“花儿朵朵开”的活动。我和幼儿们一起收集有关花儿的图片、图书,同时还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各种花儿的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分析了解各种花儿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
创设环境,激发幼儿的自主性
首先,营造自由、轻松的心理环境。美术创造使用的工具有很多,操作的过程是简单又烦琐的,这需要幼儿在创造的过程中保持一颗平静、真诚的心。在部分教师的美术活动中,幼儿总是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教师怎样画,幼儿就跟着怎样画,这种教学完全限制了幼儿自由想象力的发挥。没有思考、没有创造、没有自由,幼儿就会没有创造。因此,教师需要为幼儿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心理氛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帮助幼儿在美术创造中达到最佳状态。兴趣会使美术活动过程成为幼儿的一种享受。
其次,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美术创造需要丰富的物质环境。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一切创造都伴随想象。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教师必须在幼儿创造之前进行精心的准备。比如,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活动室的每一个墙面、每一个角落,让这些地方成为幼儿的创造圣地,同时也可以成为幼儿展示自己创作的展示舞台。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需让幼儿收集可以创造的材料,如废旧的盒子、吸管、纸巾、毛线、绳子、纸板等生活材料,即使是相同的材料,它们的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创造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提问点拨,促进幼儿自主创造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提问是教师与幼儿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仅能将幼儿引入深入的思考,还有助于幼儿在思考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想象。当幼儿在创造、想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再深入的时候,教师应进行适当引导,在适当的时候提问、点播,引发幼儿的思考。比如,教师可以对幼儿选择的材料提出问题:你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材料?它有哪些用途?你现在想做些什么?教师的提问要具有辅助性、联系性、针对性,帮助幼儿拓宽思路,在提出的问题中重新获得启发性的思考。
肯定幼儿,培养幼儿创造信心
信心是创造的重要精神来源,树立幼儿创造信心是教师应该做的,帮助幼儿树立创造信心的最佳方式便是评价他们的作品。幼儿渴望创造的作品得到评价,这在幼儿的心目中占据极高的地位。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学会鼓励、表扬、肯定幼儿的创造作品,赞赏的评语能为幼儿带来更积极的作用,让幼儿更好地投入创造中,如“你的画真漂亮”“老师很喜欢你画中的……”
尊重幼儿,启发幼儿的想象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善于启发幼儿对材料的想象,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鼓励肯定幼儿的创造,给予幼儿充足的信心,帮助幼儿插上创造和想象的翅膀,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来表现、创造。美术创作能展示出幼儿的生活经验、创造能力、情感能力,表现出幼儿富有童趣的创造能力,显现他们的天真与异想天开。美术教育是用创造与想象构筑的世界,幼儿创造的世界是多姿多彩、奇幻无穷的。他们在创造中有自己的想法与认知,教师不能强迫幼儿创造,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幼儿发现美、创造美,这要求教师拥有良好的自身素质、扎实的专业技能,从而激发幼儿创造的能力。教师自身要富有创造能力,与其他教师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的创造能力有更高一层的发展。
总之,美术教育能表现幼儿的自我,能展示出幼儿的生活经验、创造能力、情感能力,表现出幼儿富有童趣的创造能力,显现他们的天真与异想天开。通过美术创造活动,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幼儿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在艺术的海洋中体验美的价值和身心的愉悦。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启航幼儿园)